陳 莉
(宿豫區廬山路小學,江蘇 宿遷 223800)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說理課堂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其主要目標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講解數學知識時,不僅要講道理,還需要研究數學規律、數學現象,加強學生數學操作能力。學生要能夠在教學中合理地解釋知識內容,并且學會實際應用,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程度。所以深度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數學邏輯思維的養成。本文將對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教學實踐展開探討,結合學生全面發展提出科學的教學改革方案,希望可為廣大教師提供有效教學參考意見。
在小學教學階段,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很難讓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的研究。學生的學習深度主要依靠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教學內容產生學習興趣,那么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成為自主研究探索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獲取更多的趣味性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小學數學說理課堂實踐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則必須要讓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要進行說理,對于數學學習有什么樣的作用。在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思維之后,教師再進行說理教學,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說理興趣的目標。
例如,在簡單乘法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全面掌握乘法的計算方法和計算原理,引導學生開展說理課堂活動,讓學生首先對教學內容產生初步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生活化問題:“咱們今天和媽媽一塊兒去買蘋果,已知一斤蘋果3 元,一共買了3 斤,此時小明和媽媽想要離開水果店,還應該做什么事?”學生將會提出還沒有付錢,只有付完錢后才能夠拿走蘋果。此時教師可以緊接著提出探索性問題:“同學們如果計算要花多少錢應當如何計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未學習過乘法知識,所以會列出3+3+3 的式子,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尋找這個式子有什么樣的特點。很快學生將會認識到這個式子是由三個相同的數字組成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將乘法的相關計算法則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快速掌握數學計算的方法和原理從而達到更高的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模塊的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具有極強的連貫性,新知識基本是在舊知識的系統上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深度,可以在課堂說理實踐活動中展開新舊知識結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首先復習舊知識,在原有基礎之上構建起新的知識學習渠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構建知識沖突,尋找知識異同之處,從而加強學生對于知識探究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此時學生將會對教學內容產生不同的理解和問題,教師就可以按照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對于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結果。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又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系,認識新舊知識,產生了強有力的系統性聯系,為學生的課堂說理提供有效依據和學習思路。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首先復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隨后提出探索性問題:“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什么樣的關系和相同之處?猜想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關系。”隨后學生就會發現平行四邊形可以通過移動長方形的對角線頂點構成。最終學生將會發現,如果將平行四邊形進行分解即可獲得一個矩形,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中獲得新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實際學習體驗,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
科學合理的學習環境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環境,有效地將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習欲望激發出來,這樣學生才能夠在教學活動中保持良好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水平。
以正方體、長方體的教學為例,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自由展開說理活動,提高學習質量,可以首先在課堂中拿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模型,隨后讓學生對比分析長方體與正方體的不同特點。學生通過對比得知不同圖形的不同特點,很快將會明白,長方體與正方體都有6 個面、8 個頂點,并且每一個相對的面相同,相對的棱也相同。隨后教師再將正方體長方體相關的頂點棱長和面的概念傳授給學生,學生在自主觀察和探究中實際上已經獲得了相關知識,即可達到優化學生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深度的目標。
目前,在進行小學教學的過程之中,學生的年齡普遍都相對較小,因此學生的認知能力依然存在著許多不足。同時,由于不同學生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這就導致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在不同的學生身上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教學效果,在數學知識的理解上面也會存在不同。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教師在此過程中未能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疏導,將會導致困難越積越多,最后令小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除此之外,小學生精力旺盛,好奇心比較重。因此在上課過程中很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干擾,導致在學習中注意力轉移,對課程的內容沒能完全聽進去,直接導致學習效率的下降。另外一方面,相較于其他科目,數學是一門比較枯燥且理性的教學科目,其本身的抽象性也是導致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數學不感興趣的重要原因。深度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主動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說理能力。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必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能夠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足夠的信心和主動性,在生活中也會積極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以《認識立體圖形》這一課為例。小學生在心理行為的表現上多為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集中。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難以長時間保持專注。教師必須因勢利導,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活潑好動的特點。對教學中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精心且針對化的設計。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各樣的紙盒作為游戲道具,讓學生自發地探索不同形狀的紙盒具備的特性特征。然后指導小學生對紙盒進行拆解,讓學生感受不同形狀物體的主要特征。最后再根據小學生自身的想法對盒子進行分類,加強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著重強調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愜意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夠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在游戲結束之后,教師還必須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說出自己對每個圖形之間的不同,培養學生說理的意識。小學生可塑性極強,因此教師必須要加以良好的引導,通過講道理的方法,讓學生明白說理的好處。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說理的好處和喜悅。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個特點,根據課程內容的不同,創設合理且符合學生認知習慣的教學情境。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去,還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獲取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由于學生性格以及學習能力的不同,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兩個極端。一個就是優等生發言頻率較高,質量也相對較好,而學習較困難的學生一節課可能也不發一次言,發言的質量也相對較低。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必須要進行調研和觀察,找尋學困生發言少的根本原因。而后對提問的方式進行優化,爭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擁有發言的機會。
例如,除法教學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因此,在對本節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利用課件和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學習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利用投影儀播放這樣一個動畫:四只可愛的小豬圍坐在桌子旁,豬媽媽拿來了八個桃子給他們吃。四只小豬都想多吃一個,正吵得不可開交。最后其中一個提議,大家平均分著吃。所有人都發愁了,應該怎樣分最合理呢?每個人應該分多少個。這樣的過程情節富有童趣,讓學生覺得詼諧幽默,在未察覺的時候就開展了數學除法的學習。
以學習《時分秒》這一節知識為例,每一個教室都有時鐘,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時鐘作為教具,通過實物演示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小學生探求時、分、秒之間的聯系。并鼓勵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再進行深度學習,總結出時、分、秒之間的換算規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把枯燥的教學課堂變成深度學習的探究過程,也為小學生創造了說理的平臺。
隨著新課改的推廣和深化,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已經難以適用于目前的教學發展趨勢。學生上學的目的也從過往學習知識變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化。小學教師的任務也不再僅限于傳道授業解惑,而是上升到了對學生的思想層面和行為層面進行引導和教育。通過自身的教學和引導,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而且有了很強的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以身作則,對自身的言行進行規范,為學生做好榜樣。在教學過程中,用語要科學謹慎、簡明扼要、條理清晰。同時,前后講解必須要具有邏輯性和連貫性,不可以為了過分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而導致歪曲夸大所學知識,導致數學教學失去嚴謹性。
以《角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對角的定義進行理解,教師可以先從角的畫法開始講起,角的畫法就是從一個點用尺子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這就形成了一個角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提前準備好描述的話語,避免在描述過程中言辭不嚴謹,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產生誤解。另外一方面,不嚴謹的表達也會給人一種非常隨意的感覺,這也不符合數學教學的嚴謹性。為了更好培養學生的說理能力,教師必須要以身作則,提高自己的語言精確度。除了言語表達上之外,數學教師還要對自己的板書設計進行優化,問題講解的流程以及知識的傳授應嚴格遵照標準的過程進行演示,不可為了加快進度,省時省力,簡化步驟。每一個推導過程都需要講述給學生聽,讓學生對整個解題思路都有全面詳細的了解。這樣一來,也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思維和行為習慣,數學基礎也會更加扎實。
相對于語文、英語等對記憶要求較高的科目,數學是一個極具邏輯性和流程性的教學科目。數學知識的邏輯思維表現在數學問題的推導過程,通過對學生推導過程的了解,能夠看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了更好地貫徹深度學習的基本目標,教師在進行數學習題的講解過程中,必須要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的原理,而后再利用多個解題環節,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數學原理進行消化和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動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強化學生的數學思想,發展學生說理的思維。
以小學數學“實際問題與方程”這一節課為例,方程式是小學教學內容中的難點項目。因此,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必須要鼓勵小學生對題目進行觀察和探究,找出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變量關系。而后,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的分析,在腦海中建立計算模型。最后在教師的引領下,用說理的方式講出方程式的求解過程和思維過程,并對應用到的數學依據進行列舉。在這之后,教師再引導小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對方程的解答步驟進行講解。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在腦海里面分析,一邊說理。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就會不停地運轉,既鍛煉了小學生的說理素養,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反應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一些訓練題,提倡小學生利用遷移類推的方式對教師的問題進行解答,發現數學與生活的關聯,能夠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這也培養了小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規范解題過程是幫助學生培養說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不可少的會遇到學生之間綜合素養相差較大、表達能力基礎不一的情況。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學生緊張,也可能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說出解題步驟,鍛煉學生的說理思維,讓學生的思維運轉和說理能力能夠完全統一。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數據思維,同時還可以加強教師對學生的了解,培養學生在學習和表達上的自信心,對于學生的人格素養和習慣養成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在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說理課堂是提高學生學習印象,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必須要合理運用課堂說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打造全面的學習探索氛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