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文
小學音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
陳熙文
(昆山市實驗小學,江蘇昆山2153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發展的全面性與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了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在小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于小學生文化課的掌握,還要重視學生的藝術方面發展。因此,音樂教育成為現代小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來,小學音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在提升和培養國民素養的過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五育”并舉背景下,小學音樂教育的改革和探索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強化音樂教育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意義,采取多元化策略促進小學音樂高質量發展。
小學音樂教學;高質量發展;策略分析
音樂是直抵心靈的語言。音樂教育不光是通過音樂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培養學生的高尚靈魂和啟迪學生的心智,更重要的是其以音樂為載體,以人文素養、音樂素養、音樂表現為主線,在讓學生感知聆聽甚至表現和演繹中,培養國民豐富而厚重的愛國情感,培養本民族的自信心、優雅的風貌以及吸收外來先進思想,兼容并進的品性。對成長中的少年學生來說,音樂教育在其人生教育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理當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和關注。本文對小學音樂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進行研究。
在以往的教學情境下,一般的是以教師的“說”為主體,不關注學生的思考和表達能力,致使學生沒有良好的興趣和主動性。隨著新課改的推行,明確了要以學生為教學的核心,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刺激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其認真思考、自主學習。師生、生生之間應該多多溝通、互相探討。讓學生作為課堂的核心,以學生的思路為主題,教師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音樂的真理,享受成功的興奮,以此便可以刺激學生對音樂的喜愛,打造高質量課堂。
其次,小學生的身心正在發展,不具備很強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教師要做好主導工作,輔助學生自主學習,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生提出的質疑要給予肯定和支持,同時還要積極指引學生,給學生一些思路,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思考并獲取結論。
人類是自然之子,任何人都可以培養成有高度、有才能的人。所以,提升小學音樂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引導教師由學習型向學者型轉變,變經師為名師。學校應成為師生成長的樂園和沃土,讓師生享受教學相長之樂。相關教學管理工作者可以通過組織規劃名師教育講座、音樂教學公開課等形式,讓教師在不斷學習中博采眾長,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音樂教育的實踐告訴大家,音樂不光是唱歌、欣賞和表現,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國民良好的品性、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純潔的心靈。教師的一言一行是導向,更是服務者,引領孩子學會求知、學會探索、學會聆聽、鑒賞和甄別。教師的師德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學識修養直接耳濡目染地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作為音樂教師,生活即課堂,教師就是一本最好的音樂教科書。所以,小學音樂教師在加強音樂理論素養的同時,更要注重靈魂的凈化和構建,真正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終身發展導航。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做到,教師要成為學習型的教師,學生才能可能成為學習型的學生。教師要發揮先鋒示范作用,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逐漸轉變至善學、樂學。同時,教師要學會及時反思,整理自己的教學思想,以寫工作日記的形式促進自己的思想提升,總結的過程就是提高的過程。教師應正視自身言行對于學生成長的影響,在不斷地總結反思中實現自身綜合教學能力的發展。
小學音樂是有聲的課堂,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杜絕教師單方面地講解,在教學內容設置中增多實踐內容,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例如,音樂教師可以針對小學生模仿能力強的特點,在歌曲教學過程中先領唱并讓學生跟唱,待其對歌曲節奏與音調有一定了解后,開展學生集體合唱,并預備與所學歌曲相同主題類型的歌曲讓學生們進行音樂鑒賞。學生可針對預備歌曲自己選擇喜歡的歌曲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教學中,在學生這首歌曲充分熟悉之后,教師可以播放一些提前預備的與春天相關主題歌曲,讓學生通過歌曲鑒賞切身感受歌曲中蘊含的盎然春意,在歌曲演唱中充分體會春天的勃勃生機,引導學生提升實踐應用綜合水平,增強內容理解、舉一反三能力。
教師在設計傳統音樂活動時往往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單向傳輸,無法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體驗與情感共鳴,無法達成音樂教學對美育德育的啟蒙目標。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創設兼具趣味性與生動性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創設情境,是指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通過合理地利用物質環境資源與多媒體手段配合,從而營造增強教學效果的良好氛圍。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一般可采用與音樂教材主題相關的影視資料、背景音樂、幻燈片等多媒體展示手段,或設計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文藝活動,創造生動的教學情境,增設創新的教學形式,從而讓小學生更易體悟音樂內涵。興趣是牽引小學生自主參與音樂課堂進程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好奇心強,熱衷于新鮮事物并且對于感興趣的事物投入性高。因此,小學音樂教師要優化課堂設置,結合生活熱點事件創新課堂設計。此外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舉例過程中應選取符合小學生認知水平、易于小學生理解的實例。最好是對生活中熟悉的、常見的事物進行舉例,從而有利于學生對樂理知識與音樂內涵的理解。如在講《小螺號》這首音樂作品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途徑為學生創設波光粼粼的海面與柔和干凈的沙灘這一情景,為學生學習歌曲的演唱做好充分的情感預備,接下來通過播放這首歌曲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覺與聽覺上對曲子稍做了解。然后可以通過教師教授之后,將歌曲通過男生女生一唱一和的方式將歌曲演繹出來,讓學生充分體會歌曲表達的意境與情感,在演唱中收獲快樂,在快樂中不斷提升音樂素養。
“互聯網+”時代中,網絡互聯促進了教學模式信息化發展,在線教學模式開辟了教學方式新路徑。信息化的嶄新教學方式將互聯網技術滲透入課堂教學中,打破了教學過程的時空限制,突破了知識壁壘。視頻微課作為時代發展對教育事業促進的良好成果展現,具有簡短精煉、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等特征。視頻微課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豐富。諸如音樂演唱方式、音樂舞蹈動作等都可以通過視頻微課進行立體化呈現。這種創新化的教學形式與知識面覆蓋廣闊的教學內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興趣,拓展學生知識視野。例如在《擺手舞》這一集體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制作擺手舞教學視頻,在視頻教學中介紹土家族風土人情、擺手舞的歷史淵源等相關歷史人文知識,并教授擺手舞的基本舞蹈動作和手勢。通過視頻微課可以豐富學生對于擺手舞的了解,使學生對土家族的風土人情有初步認識。讓學生在音樂課堂教學開展之前對于擺手舞的舞蹈動作手勢有初步的了解。在提前了解的基礎上,學生在音樂課堂的擺手舞學習中就會更加得心應手,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也會更加順利。
互聯網平臺具有廣闊豐富的教學資源,小學教師在進行課堂內容設置時可以根據要教授的歌曲,選擇與之相關的視頻影音資料,通過這種三維立體化的知識傳播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內涵,體會歌曲蘊藏的情感。例如在《歌唱祖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播放紅色文化影視資料或通過幻燈片播放祖國百年發展歷程進行課堂引入,從而幫助學生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飽滿的情感基礎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開展歌曲學習,從而提高音樂課堂效率。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生進行學科學習不只是學習理論知識,也在接納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知識。音樂課堂作為社會生活知識集合的部分表征,要傳授的知識既要來自社會,又要高于社會。作為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社會素材,把收集的知識整理歸納并采取易于小學生接受的方式予以表達,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例如,在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樂器類型和使用時,可以針對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音樂等不同文化風格的音樂選用適合各自音樂文化特色的樂器演奏,并引導學生們思考不同樂器演奏風格、音色的異同。為強化學生對二胡、古箏等中國古典樂器與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差異的認識,音樂教師還可以針對中國古典弦樂器與西洋打擊樂器的歷史背景進行描述。這樣學生就會對課堂內容的記憶程度加深,知識視野得以擴展,也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與成長,構建內容豐富而高效的小學音樂課堂。
音樂無處不在,不僅僅存在于課堂。學生平時在接觸電子產品時一定也會接觸各種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在課上播放當前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節目、一些當下的流行歌曲,結合課程的必學曲目給學生進行講解分析,讓學生感受不同音樂在唱歌形式、樂器演奏、情感表達上的區別,促進學生對自己喜歡的音樂有一些專業性的了解,讓他們在好奇中提升音樂素養。另外,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在周末或者假期聽幾場音樂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音樂的魅力,真正體會到音樂給精神上帶來的享受,并在多元化的音樂風格熏陶中不斷提升自身認知水平。
音樂教育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語文、思想品德修養及美術甚至書法綜合其他學科相關聯的。人文素養、家國情懷培養都是音樂教育需達到的目標。小學音樂教師應關注音樂教學對于學生人文底蘊的培養,切實發揮音樂教育這一美學教育對于涵養學生人文底蘊的重要作用。例如,在音樂歌曲《賣報歌》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以小男孩在舊社會艱苦生活條件下賣報紙的故事為切入點,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合理的教學情景創設,彰顯男孩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生活熱情的良好品質,并通過新舊時代同年齡段孩子生活狀況對比,闡述革命先輩為建立國家和平穩定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彰顯時代進步,激發學生情感。從而增進學生對歌曲蘊藏感情的理解,強化學生在演唱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有利于學生將歌曲主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結,促使小學生提高愛國熱情,指引小學生以革命先驅為榜樣,樹立與中國夢建設相契合的理想目標。在音樂課堂時間中滲透人文情感教育,能夠增強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高效學習,在積極的思想引導下健康成長。
小學音樂課堂是學生表現自我、展現自信、綻放潛能的舞臺,是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空間。但在當前音樂教學中,由于小學音樂教師由于過于重視教學中專業化的技能培育,逐漸形成以學生的專業技能為主的教育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能由于音準問題讓學生進行反復歌唱練習,學生在一次次的練習中會逐漸產生麻木感與厭煩感,失去對音樂的興趣。教師往往僅對班級中那些唱歌不走調、音準較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對那些在情感上做出體會的學生重視度較低。這樣也會影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的側重點,導致學生養成不注重情感體會的習慣。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與時俱進轉變教學觀念,豐富音樂教學評價內容,轉變以往單純注重演唱聲調與歌詞的評價狀況,強化對于學生對于歌曲內涵理解的關注程度。例如教師在對于學生進行關于某一首音樂的評價時,可以詢問其對于歌曲內涵的理解等開放性問題,在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中了解學生對于所學歌曲的認知程度。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利于切實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作用,促使學生對歌曲背后的故事、歌曲蘊藏的精神進行自主探索,從而真切領悟到音樂的魅力與真諦。
情系心間,樂音致遠。在嶄新時代語境下,小學音樂教學工作者應與時俱進革新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采取多元化策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課堂潛力,激發學生們對于音樂藝術的熱情,推進小學音樂高質量發展。
[1] 谷木子.構建“1+4”音樂教學模式打造小學音樂特色化教學平臺[J].音樂時空,2015(11):181.
[2] 劉穎.淺析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世界音樂——以《音樂》《藝術》兩本教材為例[J].北方音樂,2015(10):201.
[3] 王艷.“視覺音樂”在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中的運用[J].新校園(中旬),2015(04):139.
[4] 徐麗嫚.小學音樂課改相關多元化音樂課堂新視角[J].北方音樂,2015(03):106.
[5] 程郁華,郭寶.小學音樂學科教學質量的課堂評價——基于對10節錄像課的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4(04):31-34.
[6] 王學莉.音樂與歡樂的交織——小學音樂課堂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4(08):217.
[7] 汪麗萍.黃鐘.表征與歸因:縣域音樂師資失衡問題研究——以湖北省崇陽縣為例[J].(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03):164-169+192.
[8] 曹翊軒.淺析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目的與作用——以手風琴演奏與教學為例[J].北極光,2019(12):47-48.
[9] 劉逍云.小學音樂高效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0(22):94.
G622
A
1002-7661(2022)02-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