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莉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實驗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0)
社會在飛速發展,也對學生的學習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前,學校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越發重視德育教育方面的內容。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先進性,緊跟時代步伐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已經成為當前班主任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為了能夠確保德育工作順利開展,需要學生積極地配合。那么,如何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提高教學效率,就需要班主任進行進一步的探究,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標。
學生作為德育工作的主體,他們有著鮮明的性格特點。但是長期以來,班主任在德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并沒有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一味地采用“灌輸式”的教育,使得德育教育變成死板的說教,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初中生面臨的學習壓力都比較大,其中一部分的壓力便來自班主任。因為在初中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班主任會將大量的時間、精力投入到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中,而沒有重視對德育教育的開展。因此,難以有效提高初中教學德育效果。
在初中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在教育部頒發的《德育工作指南》中就明確指出,在新形勢下應當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心理素質的形成,以此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讓學生得以健康成長。當前在初中德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沒有將其與社會相聯系,使得德育教學脫離社會現實,影響到德育工作的效果。
班主任自身的行為會對學生們產生較大的影響,很多班主任由于自身的教學方式和管理理念較單一,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在實際工作開展的過程中一味地讓學生服從自己,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很多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耐心缺乏,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沒有進行針對性地引導,而是通過嚴厲處罰進行教育。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這主要是由于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正確管理理論的支撐,無法讓各項工作高效有序進行。因此,班主任應當具備與時俱進的意識,在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創新教學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結合當前的學生身心狀況和學習體驗,班主任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視這些內容,導致在德育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成效性不高。對此,班主任需要認識到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參與積極性不是很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被削弱,這就導致在德育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學生們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無法突出他們的主體性,也就無法提高教育實效性。要想促進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地開展,班主任首先應當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結合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推動教育工作更好地開展,這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從當前來看,激勵策略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起學生學習主動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德育教學過程中,讓他們變得更主動,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不斷表現自己,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由于班主任是學生的直接監護人,對此就需要引導學生們對其中的基礎知識內容進行理解。與此同時,也需要發揮德育育人作用,推動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對此,在班主任教學過程中需要滲透德育,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美德和文化,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推動他們道德素養提升的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明辨是非,形成一種健康的思想,不盲目跟風。對此,在教學管理中滲透德育工作,這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由于在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班主任應當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目標,將德育融入學生的課堂和學習過程中。在進一步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拓展學生更好地接受多方位、全面的德育教育,感受德育的光芒。例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們講解關于愛因斯坦阻止德國研制原子彈,而同意美國研制原子彈的原因。他對原子彈投向了長崎、廣島等給人們造成毀滅性的災難而感到十分愧疚。通過這個故事,可以讓學生們了解到愛好和平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引入方志敏烈士的相關故事,通過講故事為學生們展現烈士舍身為國的無大無畏精神。接著,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愛國的力量,讓學生們形成愛人民、愛國的觀念。將這一德育教育融入各個學科開展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道德品質伴隨學科知識不斷提升,從而促進教書育人目標的實現。
在當前教育背景之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成為教學開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通常情況下,這種輔導是班主任與學生兩個人之間進行的,不應當摻和第三者。通過班主任與學生兩個人之間的交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消除顧慮和不良情緒,學生也會吐露自己的內心,與班主任交流自己的內心想法。但是,針對一些口頭表達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他們經常會掩飾自己的內心,這樣一種面對面交流的方式容易讓學生出現一些言不由衷的現象。對此,班主任也應當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更好地觀察學生的心理情況,便于更及時地開展心理輔導。此外,也可以利用電話、微信、郵件輔導的方式開展。這種方式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方便,可以更好地處理心理危機。相對于面對面交談的方式,這些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具有安全感。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不能消除與班主任之間的疏離感,利用這些交流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吐露心聲,促進學生不良情緒的宣泄,從而獲得更專業的指導。
由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盡的,與此同時通過樹立一個榜樣,也可以為學生們推薦了一個更遠大的目標,以此幫助學生們追逐,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奮斗。時代在飛速地變遷和發展,由于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因此長輩們會給他們過度的關愛,這就導致很多一部分學生榮譽感比較低。為了有效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質量和成效性,班主任需要更加注重榜樣力量。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由于同學和班級之間會存在競爭關系,那么就有名次之分。對此,在實際衛生評比的過程中,有些班級經常名列前茅,但是有些班級卻一直是倒數幾名。班主任就可以將此作為切入點不斷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能夠將第一名作為榜樣。這樣,學生也能夠在評比中不斷提升自己,樹立榜樣,以榜樣作為激勵提高學生的榮辱感,從而更好地激勵學生。
學校是實施德育工作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與優質的學習環境能夠給初中生帶來奮進向上的力量。所以,唯有改進初中生成長及學習環境,方能獲得優質的德育效果。針對活動場地小的學校,班主任需要學會應用場地,有規劃地安排各類活動,讓初中生在參加活動同時體會到心靈的凈化。例如,詩歌朗誦比賽、書法比賽、美術展覽等活動,此類活動均能夠達到洗禮心靈效用,能夠輔助初中生提高自身的內在氣質與修養,同時初中生也能夠感受到活動的樂趣,有利于身心健康良性發展。在活動中初中生呈現出自身的特長,整體素養也會取得顯著提升,進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另外,此類活動有助于強化初中生集體榮譽感,培養其優質的道德品質。
在初中教育教學中,德育目標不但應該呈現出時代與社會的需求,還應遵循初中生的身心規律,在設定目標時應該呈現出系統性、層次性、階段性,實際內容應該涵蓋心理素養、思想道德素養、政治素養等方面。針對德育目標的開展辦法,班主任應摒棄以往方式的桎梏,重視和初中生進行情感溝通,以初中生為核心,對其基本狀況加以細化掌握,進而保證初中生個性化發展與社會發展可以達到平衡。針對遺孤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等特殊狀況,班主任應多多給予關注,予以他們足夠的溫暖與關懷,以此輔助初中生塑造踴躍、樂觀、向上的心態及健康心理,盡可能壓低負面思想對初中生的影響。針對德育內容,應遵循我國推行的素養教育決策,讓德育內容貼近初中生的實際生活,以此激起初中生內在道德規范動機,讓他們內化成初中生自身的理想與道德信念,形成穩固的行為習慣。
班主任老師若想呈現對初中生優質的德育教育,首先需確保自身整體素養要與新課改教育需求與時俱進,附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養及堅定的政治方向,踴躍學習與深刻理解初中德育基本理論及專業技能,同時掌握和德育有關的社會學知識、教育理論、心理理論等。班主任是初中生在學習方面影響最大的人,對初中生行為習慣、性格、品質等的形成附有至關重要現實作用。故此,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影響初中生,同時初中生會看到教師對他們的教育不單單停滯在說教方面,而是教師切實實踐的內容,教師的德育便會有感染力與說服力。
德育教育是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慢慢滲入的,并非在短暫時間內就能得到的效果,這是一種利用長期熏陶提高初中生素養品質的策略,務必要在初中生初中學習的所有階段實施。同時要做到有計劃、不盲目,班主任務必要從初中生剛剛入學時,就設置出德育實施的目標及精準化的方案。例如,針對剛入學的新生,德育教育目標就要讓初中生熟知初中的行為規范,改正在小學時形成的不良習慣,學會適應初中生活,完成角色轉變。針對初二年級的初中生,他們的思想與行為逐步走向成熟,班主任應培養其優良美德,讓他們可以團結同學,參加建設班集體,附有良性的行為習慣及健康心態,享受初中生活的美好。針對初三年級的初中生,德育教育目標主要就是讓其遠離社會中不健康因素,讓其學會拒絕誘惑,肩負起屬于自身的責任。如此一來,根據不同階段的初中生特性,設置可行的德育目標,德育工作的實施就相當于成功了一半。
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力求“構建與素養教育觀念一致的評估與考試體制”,這表明素養教育成果務必要呈現在教學評價中,在此應求下,學校不但要根據班主任落實德育的狀況實施評估,班主任也需根據初中生德育素養發展及構建起有效的評估體制。另外,評價監督還需包含初中生在本學期內出現的自主承擔班級責任;在班級中做出突出貢獻;在學習與生活中幫助其他同學的狀況;遲到、早退、打架等違紀的狀況;平日和同學、教師溝通是否應用禮貌用語等。另外,在期末也需對每個學生的表現加以綜合評估,同時把評估結果當成初中生競選班干部、評優及參加各種活動資格的重要依據,針對表現不良的初中生,班主任應該約見家長詳談。如此一來,有了制約性的因素,初中生便會自主地配合班主任工作,注重提高自我素養,規范自身行為,促使德育教育獲得理想效果。
綜上所述,在當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遵循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認識到在德育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針對性地開展解決措施,將德育融入各個學科教學過程中,開展個體心理輔導,利用榜樣激勵作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此推動學生更好地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建設,突出德育教育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