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方明,劉子瑩
(長春師范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大數據發展對會計學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為人才輸出基地,承擔的任務不僅是專業理論知識的傳導,還應結合市場需求、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及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需要,不斷探索會計學專業培養模式,以滿足社會需求。
1.崗位分工方面
隨著社會發展,經濟活動分工更細化,會計崗位設置包括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大數據分析師、數據財務會計等。會計人才不僅要核算和監督企業營運情況,還需具備數據分析、數據處理、參與管理等能力,通過海量信息挖掘高價值信息,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2.工作職能方面
信息化時代,會計人員除了應具備參與對公司的日常管理、年度預算、資金運作等進行總體操作與控制,向公司提供各項財務報告和必要的財務分析以及編制財務報表等一般能力外,還應結合大數據挖掘技術,有效地搭建客戶模型,熟悉至少一門編程語言。
隨著經濟結構優化調整,高精密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應用型本科院校越來越注重校企合作,強調會計人才應能在掌握基本會計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日常數據,利用相關軟件分析過去存在的問題,針對當前情況提出發展對策,從而很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
以理論為主的傳統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只是被動記憶,走出校門后適應能力較差。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培養模式提供了機會。會計人才培養的現實情況要求其結合區域經濟情況合理定位,產出適應、適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會計人才。
從現實應聘情況看,能夠勝任數據分析相關會計崗位的人才不能充分滿足企業需求。因此,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關鍵的校企合作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社會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培養提出的新要求。
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會計學生強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即不僅重視會計理論,而且注重實踐技能素養。而當前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培養方案中注重理論知識,涉及大數據分析、財務共享中心應用、人工智能應用的課程發展緩慢,為學生提供踐行會計實踐的課程相對較少。多數學生在畢業后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很難快速適應會計專業相關工作,發展空間受限。在數智化迅速發展的當今時代,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仍受傳統思想束縛,與市場實際需求脫節,因此培養方案必須考慮課程體系設置的科學性。
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設置課程時未結合市場需求,致使傳統的課程內容和現代的企業崗位需求銜接不緊密;同時設置的必修課多數為專業理論課,實踐課被安排在選修課程中,學生所學知識無法有效得到驗證,職業素養有待進一步加強。
部分高校主要采用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課堂講授內容,削弱了自主學習能力。教師由于教學工作量及科研壓力,在校企合作中的參與度不高,科研成果缺乏實踐檢驗。部分高校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辦學,引導學生在畢業前參加專業實習,但由于在實踐實習過程中專業不對口,很多學生不重視實習,僅通過托關系在實習報告上簽字,難以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在大數據經濟背景下,結合傳統培養模式不足及市場、企業等多方人才需求情況,應用型本科院校對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從注重會計理論化學習向會計能力綜合運用、綜合素質提高轉變,實現校內實訓與校外實習內容有效銜接,實現招生與就業有機結合,培養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
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通用人才為目的,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重視道德培養,旨在提升學生的邏輯能力、語言能力、應變能力,突出創新創業教育、數據科學與會計教育的融合,信息技術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教育模式與產業的融合,實現跨界融合、學科交叉、數智內涵與價值創造的良性互動。
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培育學生掌握基本會計基礎理論,增加選修課比例,如大數據財務分析和軟件實踐應用相關課程,將多門學科知識體系融合、整合,結合會計實務提高會計人才應對企業一般情況所需的專業技能,將創新創業教育與會計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厚基礎、寬口徑的會計專業群。
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應突出崗位實用性,合理設置專業課和實踐課的比例,如單獨開設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財務管理模擬實訓、會計經營實訓等課程,強化實踐性;教學內容應結合行業、企業需要不斷調整,并融合企業實訓,讓學生了解會計工作一般流程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對職業做到深入了解及“教、學、做”緊密結合。
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理念,結合當前大數據經濟背景,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定期開展調研,了解各行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情況,調整本專業課程設置,不斷對會計學人才培養內容進行優化。
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根據培養目標確定會計人才畢業要求,逆向考慮應設置的具體課程,明確課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學生應掌握哪些知識,各學科之間的聯系等。組織學生參加校外實習活動,進一步將所學、所知融入實際應用,鼓勵在校學生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實現多元共育、雙證融通的新型人才培養方式,以達到鍛煉會計學生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的目的。
在培養內容方面,應注重會計專業理論課程與實習實踐課程體系的配比,參考企業實際需求,結合前沿熱點調整部分課程,可設置大數據財務分析、會計數據與信息挖掘、Python、區塊鏈與財務會計等課程,引領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不僅接受會計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教育,還可以掌握分析、處理數據方法,成為具有較強職業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為了培養會計復合型人才,高校要結合行業特點,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與企業深度對接,有效開展校企、校校等資源優勢,同時利用互聯網平臺,結合名校網絡課堂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實現線上線下同步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當今社會,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僅依靠學校已無法滿足企業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加強校企融合、數智融合,創新合作模式,將會計人才培養方案與具體教學、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不斷發現問題、創新思維,培養具有會計思維、數據分析邏輯與技術素養邏輯的融合型人才。
結合市場需求導向,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優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多元化引進滿足會計人才培養方案需求的專業教師,如具有計算機、數學、經濟等交叉學科背景的教師,同時結合時代發展、學生需求,引導教師走進企業參與企業經營,熟悉實際業務,促進教學相長,促進企業將智力轉化為生產力,提高管理效率,實現雙贏;加強師資培訓,引進學科帶頭人,建設跨學科研究平臺,促進學科發展。授課方式也應結合人工智能信息化時代特點,依托互聯網豐富授課途徑,利用手機、電腦等開設線上和線下課程,共享資源,拓寬會計專業知識的傳播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度。
鼓勵校企合作,選擇適合學校教育理念的合作項目。當前主要有三種合作模式,包括以科研課題項目為中介的合作模式、以實習為中介的合作模式和以職業技能為中介的合作模式。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通過后兩種合作模式,可以將校內所學會計基礎理論與企業大數據技術深度結合,聘請企業名師參與校內教學過程??梢钥紤]和我國較為成熟的教育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如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保遠程教育集團等;也可以在校內建立模擬企業綜合實訓平臺,結合企業用人制度管理學生并約束其行為,開展仿真模擬訓練,學習使用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操作規則,即智能機器人通過掃描原始單據匯總財務共享中心,經過計算、分析、傳遞生成報告,實現信息自動化集成管理。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處理數據、分析數據的綜合能力,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會計行業的最新動態,提高獨立勝任會計崗位、參與管理的能力,實現走出校門與進入社會的無縫對接,借助多方共有優勢資源,實行多方聯合辦學。從教學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促進院校學科與專業建設發展,促進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用人目標的對接,滿足崗位群的需要。
時代發展驅使企業轉型,學校作為人才培育與輸出的重要陣地,應以產出為導向,結合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等多方特點調整培養方案、優化培養內容、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結合數字化、自動化與智能化培訓,為學生提供多樣化資源和實踐平臺,培養懂業務、懂數據、懂分析、懂工具、懂設計的高素質、高水平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