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兵 陳航 陳龍




【摘 要】?文章介紹既有鐵路橋臺發生偏移后,如何量化分析和處理糾偏的設計技術。創造性地引入垂直度和斷樁幾率兩個基本指標,對橋臺偏移進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據樁基損傷情況,擬定和推薦了處理方案,并對處理方案的關鍵性技術和適用范圍進行了介紹,為類似工程的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橋臺; 偏移; 量化分析; 處理
軟土地區應嚴格控制橋臺高度,橋臺過高易發生移位、傾斜等變形,危害鐵路安全[1-2]。是在血的教訓中逐步意識到的。
2004~2008年,是我國鐵路高度發展的一個時期,很多項目采用了高橋臺方案,以縮短橋梁長度,進而達到節約投資的目的。這些項目陸續投入運營后,暴露出的缺陷初現端倪[3]。其中軟土地區橋臺偏移,進而引起后續梁端頂死的問題很多。
國鐵集團意識到這一問題,在2008年發布指導性文件:城市鐵路橋臺高度不宜超過6 m。山區鐵路橋臺高度不宜超過8 m的要求。然而對已經發生偏移的橋臺如何整治,卻沒有發布相應的規范和要求。
橋臺發生偏移,如何去糾偏[4-5]。營業線施工畢竟不是新線施工,大規模地整治反而會對既有鐵路造成二次傷害。應該在確保既有線運營安全的前提下,進行保守治療,切忌矯枉過正。本文討論的方案和方法都是基于“保守治療”這一前提下進行的。
1 評估橋臺及其基礎損傷和偏移情況
2 梳理和分析橋臺偏移的真實原因
橋臺發生偏移,原因復雜。大體分為四大類。
一是施工放樣的誤差。施工單位進場后,橋臺或者臨近的墩柱施工放樣有偏差。架梁后,會導致梁縫比設計值偏小。這類問題不會導致橋臺偏移,但由于梁縫值偏小,往往橋臺一偏移就會出現梁段頂死的現象。
二是臺后路基和鐵路荷載長年累月的擠壓。路基經過長年累月動載的影響和自身的沉降,其沉降速度往往超過橋臺沉降的速度。沉降值不大時,運營養護部門往往通過填道碴的方式來維持軌面標高,這也導致了臺后土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大的土壓力會導致橋臺發生偏移。
三是軟土地基沉降,特別是采用了預應力管樁基礎的路基段,樁帽下易產生空洞,運營養護部門,一般會采用吹沙、高壓注漿等措施來填補空洞。這類措施施工過程中,臨近橋臺位置容易引起橋臺偏移。有關部門可以研究在臨近橋臺一定范圍內,不得高壓注漿,并將條款寫入運營養護規范。
四是橋臺周邊其他邊界條件的變化。橋臺附近開采地下水;橋臺臺前有沖刷、開挖;橋臺附近有管樁施工;臨近橋臺位置有新的構筑物。這類問題均會導致橋臺周邊邊界條件的變化,進而引起橋臺偏移。
現場實際情況多種多樣的,有可能是一種原因,也有可能是上述各種原因的疊加。
3 根據樁基損傷情況,因地制宜,擬定補救方案
當樁基礎完全破壞時,原橋臺若繼續使用則存在極大安全風險,則需要搭建臨時過渡工程,拆除原橋臺,新建橋臺、換梁。樁基礎完全斷裂,則必然需要斷道施工,且耗時長,代價極高。
當樁基礎部分破壞時,則通過承臺植筋,擴大基礎尺寸,增加橋臺樁基根數。使得橋臺基礎滿足結構受力要求。同時分析橋臺偏移原因,控制橋臺進一步偏移的可能。
若樁基礎沒有損傷時,則只需要進一步控制橋臺進一步偏移的可能。
處理橋臺偏移的方式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種方案。
3.1 方案一卸載
采用低便梁架空臺后部分路基,采用輕質混凝土換填,減小對橋臺的水平推力。或者采用低便梁架空臺后部分路基,頂進施作一框架涵洞,利用涵洞置換一部分土,減小對橋臺的水平推力。圖2是采用的輕質混凝土換填方案。
3.2 方案二抗滑
臺前施工鉆孔灌注樁、CFG群樁,樁頂和承臺剛性連接、限制橋臺進一步位移(圖3)。
3.3 方案三反壓:臺前堆載反壓
這類處理方式比較保守,見效較慢,但最安全。
3.4 方案四糾偏
糾偏可以利用方案二中的群樁基礎作為靠背,采用千斤頂,再將橋臺逐步頂回,也可利用在橋臺位置施作兩個很大剛度的樁。然后在樁和橋臺間張拉預應力索,利用索的拉力將橋臺逐步拉回。
以廣珠客貨共線西南涌二號特大橋0#橋臺為例,群樁與承臺之間采用千斤頂加壓頂死,使得二者位移同步,如需控制橋臺位移小于28 mm,同時保證既有橋臺樁基不發生破壞,需提供的水平抗推剛度應不小于275 000 kN/m,根據樁基模擬結果,需采用6根1.8 m的樁基,才能提供上述水平抗推剛度樁基計算結果及樁基模擬結果見圖4。
在制定方案時,需要充分考慮現場情況,合理采用上述方案,最終方案可能是上述方案的一種,也可能時幾種方案的結合。因為現場情況是多變的,具體見表1。
4 結束語
既有線橋臺糾偏不比新建橋臺,既有線運營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同時方案應結合現場實際情況,盡可能減少對既有線干擾。這是處理既有線病害的一個基本共識。
當既有線病害發生時,限制病害進一步發展,解決病害引發的問題,對病害作“保守治療“往往是性價比最高的。
限制橋臺進一步位移的可能,對頂死的梁作局部的切割,使得梁縫值滿足其溫度變形的基本量。筆者認為這是處理橋臺輕微偏移最好的辦法。
參考文獻
[1] 程紹俊,高榮雄,肖溢華,等.U型橋臺常見病害機理與加固技術研究[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4, 31(4):22-28.
[2] 蘇謙,鐘彪,白皓,等.基于滑坡破壞模式的橋臺位移耦合計算[J].土木工程學報. 2010,43: 567-572.
[3] 陳雪華,律文田,王永和.橋臺臺背土壓力的試驗研究[J].巖土力學,2006, 27(8):1407-1411.
[4] 于天來,趙云鵬,孫小龍,等.在水平荷載下整體式橋臺橋梁受力分析[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30(4):600-608.
[5] 劉萌成,黃曉明,陶向華.橋臺后高填方路堤工后沉降影響因素分析[J]. 交通運輸工程學報. 2005,5(3):36-59.
34855019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