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歡玉 雷群泌
摘 要:目的是探討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及成因研究。方法為通過網絡調查對衡陽市地區290名高職教師職業倦怠情況,并進行總結。結果是認為自身存在職業倦怠教師的數量為150例,占總比例的51.27%,認為自身存在嚴重的職業倦怠數量高達40例,占總比例的13.79%。自身認為不存在職業倦怠的數量100例,占總比例的34.48%;高職教師職業怠倦的情緒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組織去人性化各個測量要素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教師工作滿意度分析高職院校教師發展還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結論是關注高職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是提升高職教學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師職業 倦怠現狀 成因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2)02-225-03
近幾年,我國綜合國力在不同領域均有所提升,在國家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當前技術人才需求已不能滿足我國現有發展現狀,而高職院校技術人才培養是打造我國工匠型技術人才的重要“根據地”,技術型人才培養的主體為高職院校教師[1]。但是,相關研究數據顯示,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技術需求在不同領域的標準均有所提升,特別是在物質生活、精神領域、需求標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近幾年,對于職業領域的工作人員來說在精神及幸福感方面水平均有所提升,教師作為眾多職業中相對較為特殊的職業之一,不僅對學生成長的影響較大,同時對學生的人生幸福與社會進步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做為我國技術人才培養的核心,肩負著重要職責[3],由此導致高職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的現象,對學生技術教育以及教師自身發展都有重要影響。同時由于高職階段的學生性格及特點相對較為特殊,高職院校教師除了教學的作用以外,還影響著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基于此,本文通過網絡調查,對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進行研究,從而為我國高職院校發展奠定基礎。
一、衡陽市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研究現狀
1.資料與方法。為確保此次研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次調查以衡陽市地區的290名高職教師為調查對象,采用國際通用的“教師職業倦怠問卷”進行評價,以問卷星形式通過高職教師群發放。該問卷教師職業倦怠量表包括4個維度20個條目,具有較高的信度,因子分析具有較好的效度[4]。
2.結果。首先,根據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認為自身存在職業倦怠教師的數量為150例,占總比例的51.72%,認為自身存在嚴重的職業倦怠數量高達40例,占總比例的13.79%。自身認為不存在職業倦怠的數量100例,占總比例的34.48%;其次通過網絡調查方式對該地區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進行研究,高職教師職業怠倦的情緒衰竭、去人格化、低成就感、組織去人性化各個測量要素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詳細結果如表1所示。最后,教師工作滿意度分析主要包括兩大類,分別為教師自身情況滿意度和教師發展情況滿意度分析,分數均值越高,滿意度越高。滿意度部分內容經過分數量化后,整體滿意度人數超過3分的為220人,滿意率達到75.86%,但不滿意人數為70人,占總數的24.14%,說明高職院校教師發展還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具體教師工作滿意度得分整體得分情況如表2所示。
二、影響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
1.學生因素。在外界看來,高職教師所針對的教學對象為容易教學的成年群體,對基礎知識、教育理論方面理解能力較強,認為高職教師工作相對輕松,但只有在高職教師崗位在崗的人才能體會到,教書育人不分年級高低,其工作內容也存在很大差異,每一項工作都具有自身的復雜性[5]。高職教師同其他教師存在的差異為主要為教育對象年齡存在差異的學生,因此,從宏觀意義上講,高職教師職業感中的成就感、挫敗感均來自于不同年齡段的高職學生,日常教學與高職學生溝通主要內容存在一定的關聯。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及性格獨立的特點,但是由于好強心相對較強,直接導致高職教育工作難度加大,加上高職學生在身心發展上相對較為成熟,使其教師工作難度更高。具體表現為該年齡階段的學生身心發育及系統發育已經形成一定的規律,其總體認知水平較高,在對事物進行觀察時存在一定的自我理解方式,而在注意力方面缺乏相對的穩定性,在對其進行教學時,需要通過新穎式方法開展課程。思維教學更依賴于事物的形象及本質,從心理發展角度分析,高職教師應確保其教學內容淺顯明了,還應確保其教學計劃的完整性,在備課過程中將多元化的教學工具應用到課程教學中,將豐富多樣的教育形式運用到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該年齡段學生相對較為好動、粗心、自我意識較強,因此,教學內容,班級管理及教育品德工作需要不斷完善,要結合高職學生自身特點,不斷明確教育工作。
與此同時,高職學生在日?;顒又胁皇芗s束,從而使高職教師工作面對更大的挑戰。在日常學習中,高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相對較強,缺乏有效的約束意識,因此,高職教師的工作內容還應對學生日常管理進行嚴格規范,看似簡單單調的高職教師工作實質責任及工作內容相對較為復雜[6]。因此,高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其教學內容進行教授以外,還應確保其教學管理工作能夠落實到位。需要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及生理變化進行詳細觀察,并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高職教育教學內容規律不容易被掌握,導致其教育行為與效果存在很大的反差。從而高職教師在教育中容易產生挫敗感,導致教師綜合工作評價指標下降,而教師隨之而來的沮喪和憤怒是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關鍵。
2.學校因素。在高職教師日常工作中,其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教育者,更是一名管理者。高職教師作為一個重要的職業群體,不僅要確保其教學質量能到達相應標準,還應確保其日常管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教學管理工作落實情況會直接影響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及情緒情況,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如果不能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工作情況進行詳細了解,將不利于構建一個良好有序的工作環境及學生學習環境,從而對高職教師幸福感提升造成影響。據相關研究顯示,高職教師中女性群體居多,由于女生教師自身情緒相對較為敏感,其情緒、情感容易被激發[7]。因此,無論是來自外界的哪種評判均會導致其情緒產生變化,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女性教師情緒變化相對較大,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會導致其對某些事件進行消極評判。
在日常管理中,學校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相對單一,如果僅將工作目標及教學質量放在首位,從而忽略教師的情感狀態及心理需求,會導致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容易產生緊張、失落等情緒,從而為女性高職教師群體帶來不安和壓力。其二,由于高職群體較為特殊,其自身行為控制能力相對較差,導致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處理事務方向涵蓋范圍相對較廣,在嚴格遵守管理制度的同時,還應承擔相應的教師責任[8]。對于擔任班主任的教師而言,除備課、上課等日常教學工作以外,還應參加其他教學評選工作,并針對學校開展的教學活動進行正確指導。因此,如果管理者只通過單一的管理方式對其分發任務、監督管理和績效評比,會導致教師陷入一種不安全的自我狀態。長此以往,管理內容多元化,會使其出現煩躁的工作狀態,工作熱情也會隨之降低,其職業幸福感水平也會隨之下降。與此同時,由于高職年齡段學生自我意識較強。在對其進行作業布置時,很多學生對作業內容會存在一定的分歧,在確保其監督工作落實到位的同時,還應確保其溝通模式及方式不會產生不良影響[9]。因此,高職教師所面臨的壓力和困擾是來自多方面的,管理者應完善教師與學生之間個人行為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確保其工作能夠有效實施,做到學校與高職學生能夠進行雙方結合,使教育實踐、教育效果更具有實質性。
3.社會因素。西方國家認為個體主觀倦怠感與人們在日常社會中所接觸的其他社會群體有著一定的關聯,在與社會群體相互比較中會產生優越感,優越感較強則會感到幸福,而優越感較低則會產生失落的情緒,由此可見,教師職業幸福感除了內部環境影響及滿意度評價、情感體驗以外,外部環境所對其造成的影響也應對此高度重視[10]。長期以來,外界對高職教師專業性的評判相對較低,外界普遍認為,高職教學內容相對簡單,在教書育人方面相對較為單一,從而忽略掉高職教師在育人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由于外界缺乏公平客觀的評價,導致高職教師職業生涯所做出的貢獻和得到的職業聲望不對稱。不僅如此,任何職業的勞動價值與其勞動報酬成正比,而教師同其他行業工資相比相對較低,而且勞動價值與勞動報酬不能成正比,從而導致其內心產生失落感,特別是在經濟觀念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社會需求逐漸增加導致其心理失衡,從而造成幸福感下降。據相關研究顯示,經濟狀況是影響高職教師主觀意識的主要原因,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高職教師工作任務及負責內容相對較為復雜,但其薪資待遇相對較低。同時,外界對其所發揮的價值評判相對較低,導致高職教師對其自身認知及評價相對較低,從而產生職業倦怠。
三、降低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
1.調整認知,以積極態度應對職業挑戰。在高職教師日常工作中應對自身職責進行詳細了解,并對高職學生群體的特點進行總結,在明確自身職業價值的同時才可將更好的教學措施應用到日常教學中。首先,高職教師針對自己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應調整好心態幫助和促進學生技能水平提升,并從內心接納和包容教育群體,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盡量保持心境平和,并積極調整好情緒狀態。深入了解教育對象及其行為特點,對學生在日常行為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正確引導,不應用自身的思維及經驗評判高職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合高職學生獨立、成熟的特點制定出有效的教學方案,并以包容的態度對待。其次,高職學生的性格及教育經歷較為特殊,面對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應有耐心的對待每一位高職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應不斷挖掘不同學生的自身優點,當然,對于心理發展及思想相對落后的學生應用一種樂觀的態度去處理,并詳細了解學生出現該類行為的真正原因,并從心理上對其消極的想法和行為進行引導,為學生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從而使自己的職業生涯更加豐富而充實。
2.教師管理中注重關系取向。確保日常工作中任務取向和關系取向的平衡是高職教師管理中的主要過程,教師這一職業同其他職業相比相對較為特殊,其在日常教學中應確保其情感,認知及表達的應用,無論是對于品德教育還是課堂教學來說,其情感投入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高職教師中,女性教師相對較多,女性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往往會因為束手無策而感到痛苦和不安,從而產生一定的情緒反應,針對消極事件會更傾向于感性,所以,高職管理者應對教師的個人情感狀態和個人發展規劃需求進行詳細了解并不斷加強其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并積極分享教育活動中的成果。與此同時,高職學校管理應對教師工作制度的實施進行完善,在確保教師權益得到保障的同時,還應對教師的行為習慣進行約束,并將其逐漸納入到學校管理制度中,使其教師職業發展與高校發展相互結合,緩解教師壓力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
3.提高高職教師的經濟、社會地位,尋求社會理解和支持。社會及外界對教師職業的誤解是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關鍵,因此,高職教師職業倦怠感的改善和消除與外界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和尊重程度有著很大的關聯,只有教師環境不斷改善,教師職業倦怠指數才會得到改善。據相關統計顯示,一些人認為高職教師工作內容相對單一,由于高職群體涉及到的專業知識相對較少,普遍認為高職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對高職學生進行一定的技術傳授,這一現象導致高職教師在公眾社會的印象出現扭曲,使高職教師的自尊心受到嚴重的打擊,所以想要提高外界對高職教師職業的尊重和理解,在學校和高職教師共同努力的情況下,還應不斷完善相關教育整體標準[11]。近幾年,歧視學生的現象在高職學生中頻頻發生,高職教師在處理該類事件的同時還應學會維護自己自身的權益,并遵守自律、協作、愛生的職業操守來維護高職教師職業聲譽。令人欣慰的是,近幾年,國家對高職教師待遇標準進行提高,該項制度的推行可有效提高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并在社會角度提高教師職業的認可度。而從高職教師自身角度進行分析,應認識到教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樹立敬業愛崗的正確職業道德觀,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四、結束語
目前高職院校的作用越來越大,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高職教師群體在高職院校起著重要作用,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高職教師群體的自身狀態關系到高職教育能否有序發展。所謂為人師表,不僅是在日常教學中遵守職業操守,還應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獲得幸福感,從而實現自我職業價值,但是相關研究顯示教師的身心健康發展成為外界及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12]。而高職教育中,外界對教師的評價范圍相對較多,其主要包括學校管理者及學生,因此,教師對自身工作滿意程度的評價相對較為敏感和自覺,在日常教學中,高職教師不僅應具備豐富的情感,較強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還應確保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能夠將情感投入到其中,因此,關注和重視高職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是提升高職教學質量的關鍵,只有教師對自身認知滿意度和情感生活質量得到肯定,才能確保為高職學生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基金項目: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支柱工程資助(湘環院教字[2019]32號);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課題《基于衡陽市高職教師的職業倦怠成因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XJKX19B11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徐心瑤.高職院校專職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與對策分析[J].河北企業,2020(11):120-121.
[2] 曾智文,李翔,廖志平.高職院?;瘜W公共基礎課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J].化工管理,2020(31):17-18.
[3] 陳永進.職業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東、中、西部4所職業院校的調查實證[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33):59-64.
[4] 張志堅,王欣.職稱晉升壓力對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基于工作滿意度的中介效應調研[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20(05):107-113.
[5] 胡艷,史鴿飛.新形勢下湖南高職專任教師職業倦怠激勵機制的研究[J].科技風,2019(32):237-238.
[6] 石貴瑩,余玢潔,田文嬌.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分析及對策探究[J].中外企業文化,2020(10):131-132.
[7] 廖志平.網絡調查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及成因研究[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20(10):81+147.
[8] 梅輝,付曉芳.基于教師職業倦怠現狀的地方高職院校教師發展影響因素調查——以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4):32-39.
[9] 吳建彪.教師發展視野下的高校教師職業倦怠研究——基于對河南省五所省屬本科院校的實證調研[J].社科縱橫,2019,34(12):127-129.
[10] 李云.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職業倦怠原因及對策[J].新西部,2019(33):123-124.
[11] 陳培,張玉領.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淮安市高職院校為例[J].衛生職業教育,2019,37(22):141-143.
[12] 王秀花.高職院校專業課與基礎課教師職業倦怠比較——來自寧夏4所高職院校的調查[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6,18(01):30-34.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5)
[作者簡介:李歡玉,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醫學教學改革、高職教育。]
(責編:賈偉)
326550190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