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浪
摘? ?要:槽門村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貌,孕育了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在黔滿族文化。槽門村作為百里杜鵑管理區首批鄉村振興示范點,鄉村振興提出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不斷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理念。民族地區獨特的傳統文化經濟的產生,催生了民族文化產業,促成了民族地區傳統生計模式向現代生計方式的轉變,也為傳統鄉村向新農村轉變提供了契機。因此,選擇槽門村作為此次研究的主體,意在發掘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鄉村振興;傳統文化;生計方式
中圖分類號:G249.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5-0026-03
在2021年貴州省鄉村振興新藍圖中,規劃了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打造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工程;其中加強傳統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省級以上鄉村旅游重點村要達到270個。這一藍圖意在推動民族地區農業向精細化、節約化和綠色化發展,同時開發和保護民族村寨及其文化,利用當地民族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促進鄉村發展。當地政府將通過鄉村特色產業吸納人口就近就地就業的內生發展能力,推進農村發展夯實振興基礎。槽門村在2018年被列為百里杜鵑管理區首批鄉村振興示范點,通過項目引進吸引外來企業發展種植、養殖業為當地農民增收;同時,完善基礎文娛設施建設,豐富農余生活。
一、傳統文化及生計方式
《辭海》將“傳統”定義為是由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等[1]。“文”的本義指紋理各色交錯,舊時指禮節、儀式。“化”指教化。自漢代以后才有“文化”一詞,意思是以文教化。文化是指對人們的思想行為起著規范作用的觀念、價值和知識的體系[2]。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3]。傳統文化的產生、延續和生計方式息息相關。生計方式是指人們相對穩定、持續地維持生活的計謀或辦法,即通常所說的生計模式或生活習慣,與自然資源具有相關性[4]。岳小國則把生計模式看做人類適應自然與社會的一種生存方式[5]。尹紹亭在《人與稻田——貴州黎平黃崗侗族傳統生計研究》一書序中寫道:“文化的核心是生計,生計的研究,是文化適應研究的最基本對象。”羅正副、蔣英把生計模式當做一個民族文化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6]。
傳統文化是過去和現在的延續,是立足現在、重構過去的一把鑰匙。當下,現代鄉村發展不僅只依靠當下經濟、科技就能發展,對在生產生活中的實踐記憶及鄉村傳統文化的追溯也是促成鄉村振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是當下鄉村振興過程中重要一環。傳統生計模式不僅是一種生存方式,更是一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而生計方式與生態不可分割,隨著生態的改變衍生出一套適宜當下的生計模式,生態系統通過文化適應來調整人的生計模式。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了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現如今,人們通過生態、傳統文化和生計方式之間的存續關系來探究現代鄉村的發展,同時挖掘地區傳統文化里優秀的內涵用以發展現代鄉村和振興鄉村。
二、滿族村寨槽門
槽門村是百里杜鵑管理區首批鄉村振興示范點,全村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5 004.7畝,梯田總面積1 108.5畝,土地面積為3 892.2畝。現居人口3 442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3%,其中滿族占總人口的50%。槽門村下轄涼井、龍井、興龍、排方、尖坡、堰塘、竹元、橋頭、沙壩9個村民組,均屬于省級二類貧困村。貴州世居少數民族滿族的聚居地、遠近聞名的“滿族村”,因泥土以黃顏色為主,為清初軍屯后裔所居住,又被稱為“黃泥堡”。槽門村位于貴州省畢節地區大方縣、金沙縣和黔西縣三縣交界處,是一個山間盆地,地形平坦,較為開闊。當地有河流流經,水源充足,屬烏蒙山區的喀斯特地貌。全年平均氣溫在14攝氏度左右,全年無霜期達265天,氣候宜人。有充足的水源和平坦的地形可供開墾田地,當地酸性土壤適合種植茶樹、核桃、李子和梨等經濟作物。此外,該地處于煤山地帶,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三、槽門村入黔滿族傳統文化形成與發展
(一)在黔滿族的文化教育
滿族入黔時,當地經濟落后,直至雍正乾隆年間,當地經濟才得以發展,期間讀書人增多。貴州省畢節地區的滿族入黔之初說滿語,以后逐漸改說漢語,其子孫后代接受漢文化教育。嘉慶之后,宋、游、黃、安、楊、傅、高、倪、姜等姓的讀書人中,有不少文武秀才、? ? ? 生和貢生。當地楊氏在康熙年間遷入貴州,楊氏四世公考中秀才,五世公考中廩生,聞名黔西北。后來開辦竹林書院,主要招收滿族學生[7]。嘉慶年間,槽門有高氏女子聰慧過人、才思敏捷,不僅能吟詩著文,并能命大史事。婚入熊姓后,膝下育有一子,名為澤鐘,但命運多舛,其夫病故。后嫁入周育有一子,名文光,夫亦病故,便攜兩子嫁入游姓,育一子名為世珍。勤勞、溫良賢惠的高氏相夫教子,且熊澤鐘、周文光、游世珍三人勤奮好學,皆考中秀才出人頭地。在當地高氏“寒門育三子,一母三秀才”的故事廣為流傳。高氏去世后,朝廷撥款為其修建墳墓,褒揚其德能。據老輩人說,“順治年間槽門秀才游應選,曾獨自一人持弩深山獵獲野豬老虎,朝廷贊其智勇雙全,將其封為武將軍。”現存墓碑兩塊,碑文保存完好,清晰可見“武將軍”等字樣。槽門村亦被稱為大方“狀元村”,不僅老輩人勤奮好學,而且年輕一輩追求上進,勤奮好學者也從未間斷,自恢復高考以來獲大專以上學歷的就有291人,其中有博士2人、碩士5人、本科112人。
(二)文體活動的熱愛及獨特的飲食文化
槽門村所在地是苗族、彝族、滿族鄉,槽門村以滿族、苗族為主,21世紀以前苗、滿分地而居,互不通婚。槽門村當地滿族先人的墓碑上端刻有“旨”字或“溢”字,以示清皇族之墓,這是其他民族墓碑上所沒有的。滿族會參加苗族每年的農歷二月二十和七月二十的趕“跳場”,是與苗族青年談情說愛的場所,也與之進行商品交換。槽門村滿族在傳統節日里會舉辦一系列的體育競技比賽和文藝節目表演,并邀請當地苗族一同參加,體育比賽有籃球、射箭、打磨磨秋、拔河等。籃球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槽門村盛行。村民組織自建籃球場,自行組織籃球賽事。當時在槽門村還有女子籃球隊員被選入縣隊;在2004年還承辦過所在區的籃球賽事。滿族人能歌善舞,大大小小的節日會歡聚一堂,組織開展文藝活動,有歌舞、小品、魔術及朗誦等,可謂多才多藝,極富創造力。文藝的根本宗旨是為人民創作。當地滿族依托重大節慶活動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組織開展群眾樂于參與的傳承優秀文化活動。
滿族人喜愛糯食和豆制品。入黔滿族人來到貴州也把飲食文化帶到了貴州。相傳滿族入黔時,在行軍中,為了食物能夠不變質并便于攜帶,遂把糯米蒸熟,摻入新鮮豬血,加入食鹽和其他作料,裝入洗好的豬大腸中蒸熟,這被當地滿族人稱為米腸粑。如今,每年冬季殺年豬時,每家每戶都會裝米腸粑,米腸粑成為滿族人年夜飯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和正月間(農歷一月)的早餐首選。當地人在擺家宴時,喜歡用大碗盛食。入黔滿族人因懷念家鄉美食,而當地食物匱乏但盛產黃豆,遂用當地黃豆制品代替肉食制作滿族的八大碗。在黔滿族的飲食因獨特的生存環境和條件而形成,產生獨特地方民族飲食文化。
四、傳統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
(一)促進地域文化與產業振興
筆者調研的槽門村現有村社一體公司(或合作社)2個,引進辣椒、茶葉、稻田養魚、旱改水、污水處理等項目;通過道路修建、“坡改梯”、鄉村污水治理等項目的實施,使得村落空間發生改變,基礎設施建設更為完善。槽門村打出了“滿族村”、“狀元村”文化廣告牌,做好“一母三秀才”佳話的故事講述;以千畝梯田、滿族古墓群為景點打造和宣傳一個具有滿族特色的飲食文化和記得住鄉愁的田園景區。其次,形成區域化的品牌效應,與時俱進,使民族地區傳統文化以方式多樣化向外來游客展現。最后,在協調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的同時,構建完整的生態價值和政府供給充足的體系,助力當地民族人口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強調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突出農耕文化的產業展示區,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和文化產業群。民族文化產業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是深刻的文化再構過程。如今,文化產業已成為將鄉村地區的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并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使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產業鏈的衍生和逐步擴展。鄉村產業交叉融合是以農業為依托的,村民的身份隨著產業發展而發生轉變,他們是特色產業的經營者、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服務者、現代工農業結合的踐行者、當地特色資源的供給者、傳統文化和工藝的傳承者,其中許多人由傳統農業轉而投向服務業和農業的新型結合。生計方式的轉變為鄉村地區人口發展的提供了現實基礎,同時也順應了現代鄉村人口與自然生態和諧共存的潮流。民族地區人口的發展直接影響當地民族文化再構和生態環境;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發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在此過程中,不僅僅是對民族自身文化的弘揚,也離不開對生態環境價值的挖掘與培育。因此,槽門村應該因地制宜,對當地自然資源、傳統文化資源及市場做出合理配置,以更好發展現代鄉村。
(二)促使鄉村文化旅游融合
積極發展文化旅游,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相結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發揮旅游對文化消費的促進作用。現階段鄉村依靠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作為突破口發展旅游業。鄉村旅游的興起、發展以優美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發展鄉村旅游,一是取決于當地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富有特色的民族地區傳統文化,二是取決于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傳統民族文化成為發展民族地區的一面旗幟,自然資源的開發作為招商引資的籌碼,打造適居和旅游發展為一體的鄉村發展模式。我國傳統農耕文化是以“天地人”宇宙系統為基礎的,傳統民族文化元素與原有自然人文特征相協調,就是要打好自然資源這副牌,生態結合民族地區傳統文化是促成文化生態為一體的發展途徑,也是當代挖掘和保護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時,鄉村特色產業得到發展、生態環境得到修復。
傳統文化是國家、民族或其他類型共同體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再現[8]。首先,講好民族故事、傳播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一個民族文化核心價值的體現。要把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融入鄉村建設與維護中來,要利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民族文化資源作為開發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稟賦。在鄉村振興的視域下推動當地傳統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發展文化產業特色村的主要著力點,也是促進地區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傳統民族文化形成地區民族特色的產業是對民族文化自身的弘揚。優美的生態資源是吸引外來游客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人民獲得幸福感的來源。要善于挖掘、運用地方性知識和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促進當代農村多元主體的發展與合作,整合現代鄉村文化資源,推動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結語
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創造力和吸引力。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和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引導下,激活傳統文化的生機和活力,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鄉村文化生產力的原動力之一。生計方式的轉變為民族地區發展提供了經濟來源和多種途徑,促進了鄉村地區人口發展。通過對鄉村的生態、傳統文化、生計方式的調研,使我們更加了解了現代鄉村振興路徑。鄉村傳統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而且對于人才振興、生態振興具有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倪文杰,張衛國,冀小軍.現代漢語辭海注音、釋義、詞性、構詞、連語[M].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4:146.
[2]? ?張義明,易宏軍.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4.
[3]? ?潘萬木,楊文勝,吳浪平.簡明中國傳統文化(第3版)[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8.
[4]? ?周大鳴.文化人類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103.
[5]? ?岳小國.藏族社會生計模式與家庭經濟狀況調查研究——以西藏貢覺縣三巖區為例[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9).
[6]? ?羅正副,蔣英.生計模式與文化傳承——布依族“銅鼓十二則”民歌的文化釋讀[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7]? ?李平凡,顏勇.貴州世居民族遷徙史(下)[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763.
[8]? ?張宏.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10.
[責任編輯? 若? ?云]
36535019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