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安
基于深度學習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內容結構,對數學知識結構有著完整性的理解。數學課堂教學追求質量,不僅要關注“量”,更要抓住“質”,那么如何做到呢?筆者認為應該要“以生為本”,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一、轉變備課思路,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
傳統備課,更多的是備知識、備教法,較少關注學生。教師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知識的重難點上,哪部分考得多,學生錯得多就反復寫、反復講,直到會了為止。這樣一來使學生的注意力也發生了偏移,從發展綜合素質變為掌握知識,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教師改變觀念,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親身體驗,讓學習真正發生。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之前,為了讓學生課前先去了解,筆者會布置課前作業:①請在草稿紙上任意畫一個圓。②在畫圓的時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③學校足球場中場的大圓要重新畫,你能畫嗎?之后提醒大家遇到有困難的地方可以閱讀書本,也可以與同學交流或者請教師提供幫助。第一問和第二問相結合,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經過多年的數學學習,大部分都能借助圓規進行畫圓,難點無非在于如何準確地說出畫圓的步驟及注意事項。學生想要解決第二問就必須主動去了解圓的各部分名稱,這樣才能進行說明,無形之中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而第三問與第一問一對比,讓學生意識到畫圓不一定要借助圓規,初步感知畫圓的內在本質是定點定長再畫一周即可,為新課的進行做了鋪墊。最后給的提示更是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教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取了新知,同時給學生提供了深度學習的機會。
二、留出充足時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培養思維方法與思維能力,是“深度學習”型數學課堂的重點之一,讓學生帶著辯證的思維進行探究是它的典型特征。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熱烈的討論,引發學生的“頭腦風暴”,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更有質量。
在放手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有序、有條理地思考。例如,在探究圓半徑的性質時,可如下教學。
1. 教學時,教師先提出問題:哪一條是圓的半徑,有幾條?它們是否都相等?讓學生進行猜想,進行驗證。有學生通過畫一畫,發現一直畫不完,有無數條半徑;有學生通過剪一剪、折一折,發現可以一直折下去,有無數條半徑;有學生通過1度畫一條,0.1度再畫一條,發現只要度數足夠小可以畫無數條半徑;有學生發現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就有無數條半徑。
2. 大家從舉例再到推理,思考越來越深入,逐漸地發現:通過量一量,都相等;通過對折能重合所以都相等;通過觀察圓規發現,半徑就是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在畫圓時距離始終不變,都相等。
3.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圓的半徑有無數條,而且他們都相等,這是半徑的特點。圓也可以看成是由無數個點組合起來的圖形,每個點都能與圓心畫一條半徑且都相等。
三、在“做”中讓學生學會遷移,學會學習
有質量的數學課堂不僅要學生學會,更要讓學生會學。當學生體驗了以問題為導向的自主學習之后,更應該讓學生試著用類似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遷移,應用在新知的學習上。讓學生能夠更直接的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為后階段的學習和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圓的認識”直徑的特征探究為例。
1. 教師通過先提出問題:半徑的特點,直徑有嗎?引導學生不用測量的方法,而是進一步,直接采用推理的方法,通過四人小組討論、驗證:每條半徑都可以延長為直徑,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因為直徑可以看成是兩條半徑組成的,所以半徑有無數條,直徑也有無數條,半徑都相等,直徑也都相等;一條直徑等于兩條半徑,直徑也就是半徑的兩倍,我們可以用字母d=2r來表示。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圓的半徑和直徑都是無數條,且都相等。
2. 在學完半徑后,學生已經掌握了證明方法,接下來只需要把時間留給學生,他們自然而然能把知識給說出來,教師這時只需要適時地引導,利用學習遷移,內化知識,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以提升,真正發展學生綜合素質,使課堂教學有質量。
四、注重練習有效性,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課堂練習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要改變練習有量少質,為練而練的問題。以下以“圓的認識”練習為例。
1. 看圖形聯想實物:給出兩個有趣的圓形作品,你能聯想到什么?
2. 看數據你能聯想到實物嗎?
(1)r=15 cm (2)d=130? m
3. 動手操作:小王老師準備做一輛小車,用圓形紙片做車輪。
(1)車軸應該安裝在哪呢?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嗎?
(2)請拿出信封中準備好的車輪圖片,動手找出圓心。
有趣的練習不僅鞏固了課堂教學的知識,更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使練習更有質量,能引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助力學生思維品質的養成,提高學生整體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首先教師應設計合理而有效的練習,量少而質精,形式多樣化,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合作練習、綜合實踐練習相結合。其次,練習應有梯次,由易到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r=15 cm、d=130 m”想象圓形物體是開放性題目,能夠將數學知識與能力應用連接到現實生活中,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發揮想象,使數學更為形象化。
五、重視課堂評價,關注學生的情感
要做到課堂有質量,學生能夠深度學習,重要的是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觀,要充分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評價應該及時且有效,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更要評價學生的發現、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常見教師表揚學生“你的進步真大,再加把勁你會更好的”“你答對了,真棒”“真好,你的想法跟老師想到一塊去了”等語言。而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表揚或是激勵性語言,需要指向學習的深度發生,比如:“你的邏輯真清晰,很有數學家的思維,請你把思考過程說一說”“你的想法真特別,請你給大家介紹介紹”,這樣的評價語言,和簡單的認可性評價有著質的區別,其表揚的方向是引領著學生從關注答案的正確與否,回歸到數學能力、數學思維等核心要素。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對話、自我對話,在互動交流中經歷思維碰撞和豐富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要聚焦深度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教與學的過程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打造有質量的生本數學課堂。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新星小學)
168550118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