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艷
常言道:茶能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尤其是當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時,我有了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如何搞好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呢?對呀,從教二十余年,按部就班地教書,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似乎還沒有深層次地思考過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到底該是怎樣的。我想,覺察出自己當下面臨的問題,帶著問題去與書相遇,去和書本里的文字碰撞,方可激發出真正有意義的思考。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不僅讓我從書頁的馨香中享受到靜謐的閑暇時光,而且讓我擁有了不斷前行的力量……
點燈燃微茫
當我沉浸于書中的文字時,如同和一位智慧長者在親切對話,書中的文字是柔軟的,最終會被打磨成什么樣,取決于我的腦力、心力帶出的許多思考。閱讀中,我思考了核心素養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培養維度,探索了教育教學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從而對該書的內容有了愈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全書旁征博引,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的經典名言比比皆是。通讀下來,不難發現,余教授對教育教學的很多真知灼見、金玉良言都潛藏在字里行間,似有“大隱隱于市”的高深玄妙,又有“清溪白石出”的通靈剔透,不禁讓人深深感嘆其文思的精妙和覺悟的通透。
此書雖是一本理論著作,但文字圓柔不生澀,書中的每個案例都能夠以豐富、靈動的面目涌現在課堂上,轉化為教育學生的營養劑。我花了一個星期左右認真地閱讀了全書,腦海里時常跳出吳非老師的《一盞一盞的燈》的書影,以及冰心先生《小橘燈》中的一段話:“我提著這靈巧的小橘燈,慢慢地在黑暗潮濕的山路上走著。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雖然這只是自己的直覺,但我還是認為余文森教授的這本書,于面對席卷而來的“核心素養”紛爭著實有點茫然無措的廣大一線教師來說,無異于提供了“一盞燈”,一盞及時的“小橘燈”。可以說,余教授的這本書為我們點亮了指引課堂教學的明燈。讓我們順著書中的指引不斷拾級而上,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職責。
捧卷聞馨香
乍看本書各章節題目,如同說明文式的層級嚴謹的標題讓人產生一絲乏味,沉潛細讀卻一路收獲。余教授以其高超的駕馭理論的能力,論述了教育教學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是一個批判、繼承、創新、發展的過程,其變遷體現了從學科知識到學科本質,再到學科育人價值的轉變,從而使教育教學不斷地回歸人、走向人、關注人,進而讓“人”成為教育教學真正的對象和目的。對此,本書在各章節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余教授善于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家之“塊壘”,他在書中多處引用其他教育名人的言說來詮釋自己的觀點,對一線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和幫助是不言而喻的。
關于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培根有過經典的闡釋: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第四屆全國中小學品質課程研討會上,多位全國名校長和特級教師作為特邀嘉賓,圍繞“學科育人——教育改革的指南針”進行了一場研討。十多位教育同仁從不同的視角和高度進行了各自的觀點陳述,展開了激烈的思想交鋒,共同探尋學科育人的路徑。立德樹人既是教育的美好彼岸,更是需要現實課堂滴灌的此岸。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當也必須充分發掘學科育人價值,這種發掘要從“自然”走向“自覺”,謂之“教育使命”,而在具體實施時,又要“自然”發生,謂之“教育無痕”,即讓學科育人自然發生。
“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眼見于此,不禁聯想到清華附小的竇桂梅校長所帶領的那支有定力有方向感的教師隊伍,這群教育同行是如何通過教學做到“學科立人”的?竇校長率先提出“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語文素養質量目標,并在低、中、高三個學段分步驟、分層級實現“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用語文教人的”的追求。她把語文素養的“三個一”逐步推進,形成學校課程改革的“十個一”(一流好品格,一身好體魄,一生好習慣,一個好興趣,一種好思維,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項好才藝,一門好外語)目標,“我是教……的,我是教人學……的,我是用……教人的”便成為全校各學科教師的共識。寫到這里,我又想起了范梅南教授寫的《孩子怎樣感受我們的“在”》中的一句話:“一位好老師并不是碰巧去教數學或詩歌而已,他本身就體現著數學或詩歌。”無獨有偶,王崧舟教授在《美在此處》里也有這么一句類似的話:“我并不是在上課,我就是課;我并不是在講語文,我就是語文……”兩位教育大咖的看法如出一轍,豈是巧合?大道至簡,“學科立人”這一看似樸素的價值觀、簡單的方法論,卻直指要害。如此,我開始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更要用學科知識去滋養學生的生命,讓每一朵生命之花生根發芽,自由綻放。
攜手攬星河
教育是美的相遇!遇見,是內心的堅守,是職業的專注,更是追尋遠方的使命。毋庸置疑,此書留給我們的不只是可以借鑒學習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還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改革精神和內蘊于心揮之不去的教育情結。閱讀此書,能感受到充滿溫度的文字不斷撲向你,感染你,照亮你,猶如攜滿天星河,奔向你我。正是這樣一本書,它不僅讓教育的理想變得由遠及近,觸手可及,而且精心為讀者烹調了一道道課堂教學大餐,讓你的胃口變成一個美好信息的“收集場”,從中汲取向善向美向上的能量。
常言道,文如其人。如此,則書亦如其人。一個人要具備怎樣的學術積淀才能寫出如此舉重若輕的文字?掩卷而思,“余”味綿長。我想,筆下的萬頃波濤,定是源于胸中的萬千丘壑,正是因為余教授這么多年來對教育教學的潛心研究與積極探索,讓他有了不一樣的知識與智慧的厚度,也才有了在這本書中厚積薄發的力量。愿更多一線教師能夠閱讀此書,探尋核心素養如何落地,并從中覓得一份屬于自己的教學秘籍。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
212350051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