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躒
開發和利用學科教學資源中與積極心理相關的資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還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律、團結、友善、感恩的積極心理品質?!盎貧w教材,回歸課堂,回歸生活,回歸學生”,這是教學資源開發的指導思想和根本途徑,也是開發積極心理品質教學資源的源泉和載體。
一、開發教材中顯性的積極心理元素
顯性積極心理元素指的是教材通過文字和圖片等內容,直接表達積極心理品質教育的意向。學科教學資源中的顯性積極心理教育元素,比心理學抽象的理論、課堂上教師空洞的說教更能發揮情感上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師要善于深入發現和利用顯性的積極心理教育元素,讓學生在接受學科知識的同時,得到相應的積極心理品質培養。
1. 主題萃取,讓資源集中。
主題萃取指的是根據積極心理培養的要求,對學科教材內容進行梳理、整合,將同一個品質的素材集中在一起,提煉出共同的培養點。
以“感恩”為例。語文教材的每一個學段都有感恩題材的文章,教材中所表現出來的“恩”是豐富多彩的:對自然之恩,對父母之恩,對祖國之恩。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以“舐犢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愛和溫暖”為專題,先后安排了《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課文,通過三個不同的故事,讓學生感受父母對孩子的愛的不同表達方式。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品讀作者描寫的生活場景和細節,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他們發現和感受生活小事中蘊含的父母之愛,設身處地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父母的舐犢情深,從而激發他們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2. 全面搜索,讓資源豐富。
對教材資源的提煉和搜索還應該秉承全面的原則,不僅要在知識性學科中挖掘積極心理品質教育元素,也要在技能學科中搜索相關元素。通過對所有學科教材資源的歸納分析,我們發現,藝術類課程中也含有豐富的積極心理品質教育元素。在音樂教學中,不同的音樂的節奏、音調、速度是不同的,所產生的心理調控效果也是不同的。因此,音樂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認知和體驗,還能夠有效調控個人情緒和行為方式。在美術教學中,繪畫的豐富色彩和千變萬化的線條也能喚起學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在體育教學中,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項目,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頑強的意志,也能培養他們團結、自律的積極心理品質。
以人音版五年級下冊“讓世界充滿愛”為例。本課以“愛”為線索,用優美的旋律,為我們傳達了友善、感恩、希望等美好的情感。通過歌曲的演唱和同主題音樂作品的欣賞,學生感悟到對弱者的友善和關愛,對親人朋友的感恩,在美妙的音樂中發展愛、體驗愛。
二、開發教材中隱性的積極心理元素
隱性的積極心理元素指的是教材的文字和圖片雖沒有明顯的積極心理品質色彩,但在文字或教學內容的背后,卻隱含著積極心理品質教育元素。由于這類學科資源所蘊涵的積極心理品質教育元素是隱性的,很容易被教師忽視。有鑒于此,教師需要有較強的感悟能力,同時也需要用心發現,融會貫通加以利用。
1. 體驗式學習,喚醒積極情感。
體驗式學習強調“行而體道”“行而察道”。它是伴隨著積極的心理活動、探尋未知世界的實踐過程,是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形成價值觀,進而喚起學生積極心理的基本途徑。它需要學習者全身心參與其中,進入情境,并從中獲得體驗、形成感受。
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我是怎樣出生的”為例。教材通過文字和圖片,從生物學的角度介紹了人類從胚胎到孕育直至出生的科學歷程。但是深入挖掘,我們就會發現,這一課隱含著感恩教育的元素。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前向父母及長輩了解懷孕時媽媽的情況,讓學生初步體會到生育兒女的艱辛,為后續的感恩教育進行了鋪墊。而后讓學生模擬孕婦,真實地感受媽媽懷孕時的重負。此時教師再適時地提出“珍愛生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對學生的觸動是很大的。
2. 探究式學習,培養開放思維。
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經歷知識的探索發現過程,從中獲取知識、形成感受、提升能力的學習方式。在學科教學中實施探究式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和開放的思維方式。
以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為例。教材中雖然沒有明顯的積極心理元素,但是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開放題:一張長方形的紙片一共有四個角,用剪刀剪掉一個角后,還剩幾個角?由于沒有限制如何剪,只是要求“剪掉一個角”,所以對“剪掉一個角”這個已知條件中的“剪法”,學生要有一個全面的考慮。否則,學生不假思索地答出“還剩3個角”,答案的不全面性就不言而喻了。如下圖所示,應該至少有三種不同剪法(圖中陰影部分為剪掉的角),所以,答案有5個角、4個角或3個角。
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開發隱性資源,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3. 發散式學習,開發潛藏品質。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語言引導和教學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進行發散式學習,在發散式學習的過程中,開發潛藏在教材中的積極心理品質因素。
以新標準英語Book9? Module5? Unit1為例。Unit1的課文情境是Sam和Amy在爭奪一件紅色的T恤,倆人都說衣服是自己的。對此,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還可以通過什么方法來確認這個物品的歸屬?”“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能心平氣和,用友善的方式更容易解決問題,并且也更能得到對方的認可和大家的尊重?!睂W生紛紛開動腦筋,為Sam和Amy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學會了對同學、朋友的友善,發展了積極的心理品質。
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應該滲透在每一門學科、每一堂課當中。只要我們用心體會,精心設計,不管是富有人文關懷的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還是嚴謹理性的數學、科學學科,我們都能找到積極心理教育的激發點,從而開發積極心理品質的資源,促進學生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思明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蘇少偉)
23915005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