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美雅

數學思維就是用數學的方式方法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科素養,關注他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運算、邏輯推理、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不斷突破自我,建立數學知識學習體系。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展開豐富的教學活動,從自主學習、知識遷移、拓展鏈接等方面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當前小學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課程改革一直在路上,但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是在教師方面,教師對思維能力的內涵、要求等認識仍存在不足,還不明確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以為讓學生多做題目就可以提升思維水平。重復性的無效練習無形中使學生失去了學習動力,無法對數學學習提起興趣,制約了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是在學生方面,總有些學生不想預習、不愛思考、不愿想象、不做練習,這些主動學習意識不夠的情況造成學生的學習止步不前、思維能力無法提升。
三是在師生溝通方面,課堂上教師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很多時候對學生出現的疑問不能進行藝術性地點撥,甚至直接把答案告訴給學生,這就失去了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
二、提升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初探
學科素養不僅僅是學生解答數學題目的能力,它更是一種思維品質和學科綜合能力的體現。教師在課堂上要適時改變教學策略,積極為學生提供思考和探究的空間,增強學生的主體學習欲望,讓課堂學習真正發生,才能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數學品質。
(一)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當前,很多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被動學習的現象較多。教師應該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和思考的空間,將數學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教師可以從情境創設、啟發思維、問題引路、重點點撥等方面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如人教版四上“條形統計圖”的內容,教材中的素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喚起學生對于統計知識的關注,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思考中逐漸提升思維能力。筆者首先出示教材上第96頁的天氣情況主題圖,然后提問:“同學們,這個月的每種天氣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們清楚地表示出來嗎?”學生結合已有的經驗,呈現出用象形圖、統計表表示數據的方式。“今天,我們能否利用條形統計圖來表示這些數據呢,看看大家能不能畫好圖。”筆者出示條形統計圖,讓學生試著在圖形上標出天氣統計情況,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順利地完成了條形統計圖的繪畫方式。隨后,筆者引導學生對比條形統計圖與統計表、象形圖的差異,他們發現條形統計圖能更直觀清楚地看出數據的大小,不用像象形圖那樣數圖形數,也不像統計表那樣需要復雜的制表過程。通過讓學生們自主觀察主題圖和動手畫圖,學生的自主學習欲望被激發出來,學習的主動性得到了培養,思維能力也在操作探究中逐漸提升。
(二)通過知識遷移,教會學生舉一反三
當前,很多小學生的思維空間較狹隘,僅限于學習書本知識,如果題型稍微變換,就沒有了思路。因此,教師的教學不只是簡單地引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會意,更應該使學生在探究中學會知識的遷移與運用,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四邊形的內角和”時,筆者引導:“我們已經學習了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知道了求三角形的內角和可以用剪拼法,那么求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否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呢?”學生在回想三角形內角和探究過程的基礎上,利用學具進行剪拼,發現各種四邊形都能剪成兩個三角形,從而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三角形內角和的兩倍。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四邊形內角和延伸到其他多邊形內角和的探究,從而提升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在課堂末尾,筆者繼續提問:“同學們,我們要積極關注一下內角和知識的運用,特別是關注到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果我們知道四邊形其中三個角的度數,能不能求出另外一個角的度數呢?根據我們已經學過的內容,你能不能推測出五邊形的內角和呢?六邊形呢,邊數更多的多邊形呢?請大家進行探究。”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們開始運用本節課的知識,積極動腦思考,自主解決實際問題,學習由被動轉化為主動,在動手探究中發現多邊形都可以轉化為多個三角形,而且多邊形的內角和都是將多邊形的邊數減去2,再乘以180°,即多邊形內角和=180°×(n-2)。學生在這樣的探究中提升了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升。
(三)通過拓展鏈接,豐富學生知識儲備
數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學習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效運用知識。為了讓學生感悟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拓展知識鏈接是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學生跳出數學課本的局限性,不斷豐富知識儲備,嘗試將數學知識融進實際的生活中,才能不斷拓展學習內容。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自主性強的訓練題目,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尋找與教材例題相關的試題,從而在知識的輸入和輸出中提升思維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后,筆者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去。筆者出示一道問題:一堆規格相同的鋼管堆成如右圖所示的形狀,最上層有4根,最下層有20根,且下面一層比相鄰上面一層多1根。這堆鋼管一共有多少根?學生觀察,筆者提出思考問題:“這和我們學習的梯形的面積有什么聯系嗎,應該怎么計算?”學生通過分析探究,發現堆成的鋼管呈梯形形狀。筆者:“那么能不能用求梯形的面積來求鋼管數量呢?”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拓展思維層面。學生再次觀察,有學生回答說:“假設這堆鋼管只有三層,通過畫圖,第一層4根,且下面一層比相鄰上面一層多1根,那第二層5根,第三層6根,這樣用了15根鋼管擺出的圖形就是梯形,根據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將最上面的4根當作上底,最下面的6根當作下底,堆出的3層相當于高是3,可以這樣列式,即6-4+1=3(層),根據公式可求出鋼管總根數,即(4+6)×(6-4+1)÷2=15(根)。”學生通過畫圖發現堆三層可以利用梯形的面積來求鋼管的根數。筆者:“一道題就能說明清楚嗎?”于是學生就進行多次數據的計算,都能得出鋼管數=(頂層的根數+底層的根數)×層數÷2。那么,原題求一堆鋼管數就可以列式:(4+20)×(20-4+1)÷2=204(根)。學生也發現,不管底層數字是多少,都可以利用這個公式進行計算。以這樣趣味探索的方式鞏固新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索精神都得到了更好的培養。不僅如此,數學素養及思維能力也在這樣輕松的環境中得到了提升。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首占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
1613501186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