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嘉婕
摘要:在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過程中,初中歷史課堂更加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需要教師要不斷的創新現有的教學方式,通過多元化的教學形式構建高效的歷史教學課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首先通過對現有的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和變革,強化學生對史料辯證的能力。其次通過為學生開展合作式的教學課堂,讓學生歷史學科具備跨時空學習的能力。最后通過教師以情感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有更加濃厚的歷史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關鍵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教學思考
核心素養背景下注重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要以提高學生對歷史課堂學習興趣和熱情作為教學方向,讓學生自發的產生更多探究歷史知識的積極性。歷史教師在高效的構建課堂教學中,要將學生個體放在歷史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通過不斷的對自身的教學理念進行改革和創新,轉變現有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自發的提高在課堂上學習的效果。本文主要對提高培養初中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進行簡單闡述,探究具體的構建初中高效歷史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創新教學理念,培養學生史料證實能力
歷史學科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一門學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以創新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中的歷史知識更加精準的講解,讓學生充分的在課堂學習中發揮自己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構建高效的歷史教學課堂。歷史知識的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對歷史知識進行積極的研究,并結合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學生創造趣味的教學環境,從根本上培養初中學生對歷史資料深入探究的能力,幫助學生加強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這樣,學生會真正的了解到歷史知識背后的育人精神,認識到學習歷史對自身發展的重要影響意義,扭轉以往對歷史知識不感興趣的學習狀態。此外,教師在對學生的史料證實能力進行培養時,要善于觀察學生個體對歷史知識探究的學習情況,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多的探究和學習,促使學生將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對歷史知識的探索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歷史資料,或者通過歷史書籍搜集大量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可以在立足歷史資料前更加充分的對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歷史綜合學習水平。
二、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時空觀念能力
傳統教學課堂上教師為了讓學生快速的掌握和記憶課堂上的知識點,一味的強調讓學生對教材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固然這種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在考試中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但是對學生的歷史素養的提升幫助不大。在歷史課堂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探究,進而多方位的強化學生的綜合歷史學習素養,使得學生可以在充分的理解上更加容易的進行記憶,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綜合學習效果。單純的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講解不利于學生自發的建立時空學習觀念,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模式,讓學生對歷史知識在客觀的理解上再加以記憶,并讓學生可以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發揮主動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入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時空觀念。歷史教師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真正的尊重學生在歷史課堂上學習的主體位置,讓學生在教師創建的靈活空間里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在彼此溝通和教師交流中強化學生的綜合歷史學習素養。
三、構建高效課堂,培養學生良好家國情懷
在核心素養教學背景下要求教師要以多元化發展的眼光構建創新的教學形式,致力于打造高效的歷史教學課堂,讓學生在教師系統的教學中感受到學習歷史知識的魅力。學生可以在教師創建的多樣化的教學課堂上探索更多的歷史知識,真正的在歷史教材內容中探尋歷史情感,從而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的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能夠建立完整的家國情懷。因此,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的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在深度教學中挖掘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經驗,為學生有機的創建一個高效的教學課堂,給學生提供更加規范的知識講解課堂,將歷史情感積極的融入到教學課堂當中,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深層次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構建更加優質的歷史教學課堂。如在五四運動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對五四運動有更加客觀的認知能力,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分析這個歷史事件背后的教育意義,在帶領學生探究事件本質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對家國的熱愛之情,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不畏困難、勇于奮進的歷史精神。
總而言之,構建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是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急需解決的問題,需要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歷史教學水平,通過探索多種教學策略打造高效的歷史教學課堂。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教師通過對現有的教學理念不斷的創新,幫助學生加強對史料證實的基本學習能力。通過以合作化教學的模式,讓學生能以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強化對歷史知識的探究能力。通過有機的構建高效的歷史教學課堂,在逐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李輝.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學苑教育,2021(29):75-76.
[2]潘理強.核心素養下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考試周刊,2020(76):141-142.
241950052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