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向禹
摘要: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韓兩國的經貿交往日益頻繁,憑借地域、語言等方面的優勢,選擇赴韓務工的延邊籍勞動力日益增多。他們出國務工的同時,選擇將自己未成年的子女留在國內,由親屬代為撫養,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社會群體——赴韓務工家庭留守兒童。這些出國務工家庭的留守兒童由于身處特殊的成長環境,容易形成特殊且不易被社會關注的心理和行為特點,甚至出現偏差行為,在這些偏差行為中,暴力行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偏差行為之一。本文重點對這一群體的暴力行為進行歸納和研究,嘗試提出社會工作介入的策略。
關鍵詞:赴韓務工家庭;留守兒童;暴力行為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中韓間的經貿往來日趨頻繁。吉林省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作為東北亞經貿往來的重要節點,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在地理上和民俗文化上都與韓國較為接近,憑借民族、地緣及語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優勢,選擇赴韓務工的延邊籍勞動力日益增多。根據延邊州人民政府統計,截止2012年3月,“延邊州每年出國勞務人員數量達到20萬人”。赴韓務工人員出國后選擇將子女留在國內,由親屬代為撫養。這些留守兒童與同輩群體一樣,正處在人生成長發育的“敏感期”,心理和行為本就容易受到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情緒波動幅度大、自我表現意識強、抗壓能力較弱,希望獲得他人的關心和關注。同時,由于他們身處較為特殊的成長環境,因此他們又具有同輩群體特別是一般意義上的留守兒童所不具備,而且不易被社會察覺的心理和行為特點,比如發生暴力行為。筆者試圖通過對這一群體的研究,從社會工作角度歸納總結該群體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探索社會工作解決策略,喚起社會各界對該類群體的關心和重視。
二、赴韓務工家庭留守兒童暴力行為產生的原因
(一)自身問題
由于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關鍵時期長期缺乏父母直接的關愛和教導,這種與身邊同輩群體不同的成長環境,造成他們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一方面,他們害怕自己得不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自卑傾向嚴重,面對困難挫折不懂得通過自我調節和溝通交流進行疏導和排解,久而久之形成了用暴力行為發泄情緒、掩蓋自卑心理的行為方式,例如,以毀壞班級物品的方式掩蓋自身學習成績落后的焦慮情緒和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憑借自身具有相較于同輩群體更為優越的物質條件,他們容易形成通過展現自己的物質優越感來滿足自身自尊心的行為。
(二)家庭問題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定居在國外,容易導致他們的父母對其關心和教育出現嚴重的缺位,他們在面對挫折困難和人生重大選擇時,無法及時獲得來自父母的鼓勵、關心和幫助,主要表現為與案主的溝通交流不暢,對案主的監督、教育不到位。在撫養留守兒童的問題上,家庭容易出現巨大的撫養“空白地帶”。
(三)社會問題
留守兒童的學校往往沒有詳細了解他們的家庭和自身情況,沒有客觀分析導致他們出現暴力行為的深層次原因,缺乏必要的教育幫扶措施,在留守兒童出現暴力行為時,僅僅通過批評、懲戒的方式對他們進行教育管理,沒有給予他們必要的心理建設、學習輔導、能力提升等更具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三、介入策略
(一)糾正留守兒童的錯誤認知
幫助留守兒童認識到自己當前存在的問題,以及暴力行為產生的危害,修正偏激和不理性的想法,幫助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認知上的錯誤,引導他們改變不良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幫助他們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情緒及行為的能力,加強留守兒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充分發掘自身特長優勢,建立自信
幫助留守兒童認真剖析自身的優勢,引導他們通過發揮自身優勢為集體做出貢獻,在發揮自身優勢的過程中,使留守兒童逐漸形成集體榮譽感和對自我的肯定,幫助其盡快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中,逐漸獲得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和依賴,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我是被人需要”的被需要感和“我是獨一無二”的自信心,引導其認識到其是被人需要、受人肯定的正常學生。
(三)改善留守兒童的家庭環境
改善留守兒童現有的家庭環境,主要是建立留守兒童目前家庭成員間的溝通和關懷機制。對于一個可以健康成長的少年兒童,良好的家庭溝通和關懷方式是極其重要且具有基礎性作用的,例如,將留守兒童撫養人以物質補償為主的關懷方式,逐漸改變為給予更多精神關懷和心理健身的關懷方式。留守兒童的父母要加大與他們日常溝通的頻率,更多地關注他們青春期發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更多地通過老師、同學家長等渠道獲取他們的行為變化,多將精力投入到與留守兒童進行思想意識溝通的方式上來,使留守兒童逐步感受到家庭成員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不再讓他們感受到孤獨落寞的感覺。
(四)搭建社會支持網絡
一方面改善留守兒童的學習環境,逐步改變留守兒童的老師對他們的固有印象,積極與老師探討他們發生暴力行為的成因,共同探索如何在校園環境中發揮留守兒童的特長優勢,在他們擅長領域為集體做出貢獻,從而逐步搭建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自信心的“框架”,爭取老師、同學等多方位的支持和幫助。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留守兒童回歸校園,回歸課堂,改變不良的學習生活習慣,養成健康自律的學習方式。同時,還要努力爭取社會各界對這類留守兒童的關注,從政策制定、制度設計、輿論引導、公益救助等各方面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系統性的關注和幫扶。
四、結語
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勞動力轉移產生,并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能否解決好這個問題,關系到我國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系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以赴韓務工家庭留守兒童為代表的出國務工家庭留守兒童有著與普遍意義上的外出務工(國內跨省、地區)家庭留守兒童不同的行為特點。針對這類留守兒童,社會工作應以這類群體自身的需求為核心,深入探尋他們及這類家庭的內在需求,同時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需要共同發力,共同改善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軟環境”,從而促進留守兒童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宋怡凡.兒童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預防對策及治療——從專業社會工作的角度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20):7-8.
[2]侯婧.留守家庭的社會工作介入途徑與模式[J].青海社會科學,2020(5):12-14.
185250170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