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思政課堂;建設;立德樹人
引言:“人之初、性本善”這個耳熟能詳的三字經對當代青少年教育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而我們也十分清楚,人的本性雖善,但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區別與別人的獨有特點,我們稱之為性格,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和培養是需要父母重視、老師引導其思想鑄就的,一個人有怎樣的思想決定著這個人的處事風格,最終也決定著這個人成就事業的心境。因此當小學生開始接觸社會,認識社會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將真實的社會環境、氛圍展示給他們,并告訴他們生在這樣的一個國家是何其幸運的一件事情。讓他們在“是非觀、價值觀、人生觀”的樹立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就要求我們在小學這個關鍵時期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將我們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根基來落實,接下來我們就講講怎樣善用思政課堂來提高立德樹人實效的。
1.提高政治站位,加強自律自省,為學生做好榜樣,起到表率作用。
教師是一個無比神圣的職業,承擔著培育后輩、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是直接與學生接觸,長期可以和學生親近的人,可以說無論在哪里,教師都會受到學生的信賴,更有甚者還會和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成為學生非常信任的人。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學生進入學校接觸老師實際上也是他們踏入社會,認識社會的第一步,老師在這其間給予學生怎樣的印象,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整個社會的認識理解。因此作為老師,尤其是思政老師才更應該全面認識到自身思想素質建設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養成的重要性,時刻保持自律,以“吾日三醒吾身”的飽滿精神出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樹立起一個榜樣、一個標桿,讓學生有學習和模仿的主體,讓他們在思想道德學習與建立的過程中有一個合格的參考。
2.提升專業技能,明確教學目的,與學生建立心橋,增強溝通效果。
思想政治課堂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老師與學生在這有限的時間里需要作深層次的溝通,才能提升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成效。對于小學生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相對來說太過生硬,我們主要還是要將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結合來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因此設立了《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其目的還是為了做好思政課堂的前站工作: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明辨是非對錯、懂得傳承美德和知道禮義廉恥的人,同時也是為了引導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從而一步一步協助他們樹立起健全的思想品德、人格尊嚴1]。這對思政老師的專業性也就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我們的老師也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提高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等綜合素質。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用辯證的思維解決問題,與學生架起一座暢通無阻的情感渠道,進一步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時刻關注小學生的思想動態。充分理解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找出區別與大人思維方式的不同點和根本原因,理性地解決這些問題,做好解釋并說服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3.拓寬教學渠道,優化課堂設計,讓學生親近思政,熱愛思政課堂。
以前我們說一個課堂的教學成效好不好,關鍵是看老師的教學水平的專業性強不強。現在我們不能這樣片面的認識了,其實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要想讓思政課堂起到好的教學效果,只靠老師單方面的講述傳授是不行的。學生這一主體的體現足以說明,受教育方才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重中之重,而老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即在耕耘,也在傳教,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載體,因此我們說現在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老師的引導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樣離不開老師的教學方式。故此怎樣讓思政課堂更具人性化,讓兩個主體的受益都相得益彰呢,首先要從教學資源的整合上下功夫,如小學三年級上學期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的“快樂學習、我們的學校、安全護我成長和家是最溫暖的地方”這四大板塊,我們在日常開展教學的時候不能直接以課堂講述為主,那樣太過于枯燥,不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單元的內容對象主體都是小學生,內容均涉及思想塑造,可以想到思政教育被單獨提到課堂教學中來的真正意義是將學生的思想建設提上了教育改革的歷史篇章,其重視程度已經顯而易見了。通過第一章對“快樂學習”內容的解讀,老師可以與其他學科任課老師進行協商,將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學習經過、學習成果收集起來,編輯成冊發給學生,讓他們看到自己的校園生活,在選擇一個有意義的時間點,展開一個很有儀式感的交付,這樣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時,自身也會感到無比的光榮,一方面加強的他們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也增進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也起到了讓他們重視學習的真實目的。而整個過程是需要各科任課老師的通力配合與精心制作的,也是需要學校全力支持,完成整個活動的開展。因此說要不斷拓寬教學渠道,優化課堂設計,讓學生早日融入學校的思政教育,親歷教育過程,享受教育成果,從心里熱愛思政課堂[2]。
4.合理規劃,科學授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實效。
我們知道,思想教育是貫穿孩子一生的重要教育,學校靠一節課、兩節課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效果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在開展思政教育的同時要將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做在前面,“以德育人、立德樹人”,緊握道德教育這根弦,將塑造學生高尚品德教育作為校風建設擺在教育的第一位,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進一步加強校園課堂的思政教育,合理規劃思政課堂建設,以開展教師思想政治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師資力量水平,提高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將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相結合,在思政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提升課堂實效。怎樣提升課堂實效呢?例如在學習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第三單元“安全護我成長”第7課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從生命的孕育著手,相信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到來也是十分感興趣的,他們也在無時無刻地探索自己是怎么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緊接著我們也可以讓小學生分享一兩件與父母之間的感人小事,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他們自己身上,再引導他們認識到有父母陪伴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講述父母與孩子的感情是世間所有感情中最為崇高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聽聽學生是怎樣看待父母的,相信很多學生一方面對父母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也相信在漫長生活中存在著或多或少地不理解和溝通障礙。教會他們:“愛是相互的”,孩子需要父母的愛,父母同樣需要孩子的關心。在情感上給予幫助,使孩子在對父母的認識中正確看待生命,珍視生命[3]。
結束語:思政課堂在當前的教育大環境中的建設已然進入了快車道,民族復興的希望進一步體現在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一個怎樣的教育稱得上是素質教育,首先要看學校的思政課堂教育對學生思想上的影響有多重多深,而如今我們也在不斷的探索小學思政課堂陣地建設和舞臺打造的實效性。希望不負民族,永攀希望,爭取民族的偉大復興夢能早日實現并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黃佳.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目標體系的理論探索[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9):48-49.
[2]韓秀梅.當前中小學法制教育體系研究[J].科教導刊,2020,(14):128-129.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63.
[3]劉寶超,馮晶.新時代農村中小學法制教育變革路徑研究[J].現代交際,2019,(20):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