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宇婷 于健
關鍵詞:生態旅游;生態文化;旅游景觀;發展策略
一、生態旅游開發的目標層次和原則
(一)生態旅游開發的目標層次
生態旅游開發的層次包括大眾化的生態旅游產品和特種生態旅游產品[3]。目前,我國的生態旅游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一些新奇的生態旅游產品和運營模式已經得到游客的普遍歡迎。絕大多數大眾化的生態旅游項目已經不太適應當前我國新時代的發展背景,急需進行提檔升級。此外,還需要進一步關注生態旅游開發的國外市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生態旅游形式不斷拓展,對于國際游客來講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生態文明成果顯著,在生態旅游開發的過程中這些都是豐富的素材,也是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有效促進。我國著名的景點,如大興安嶺原始林景區、萬里長城、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呼倫貝爾大草原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旅游景區,這些生態旅游景區都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也是我國對外展示生態文明背景下生態旅游產品的重要窗口。
(二)生態旅游開發的原則
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作為一項社會經濟活動,其開發過程要有全面的科學評估,不合理地開發就是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一種破壞,也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生態損失,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生態旅游業的短期發展,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因此,為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應該堅持開發與保護結合的原則、社區居民參與的原則、政府主導的原則、市場導向的原則、立足于精品的原則、整體協調的原則,生態旅游開發的總體思路是以生態旅游資源條件、旅游區(點)的客源市場吸引力等級為基礎進行分層級開發。
二、不同生態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一)自然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自然旅游資源是指自然產生的能夠使游客產生美感享受的景觀資源,包括地質地貌景觀、氣象景觀、動植物景觀等,其對于人類深入了解和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存在及其審美感知有著重要作用,也是對青少年進行自然科普宣教的理想場所。自然景觀資源在轉化為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會產生文化色彩,因此,自然旅游資源是景觀資源和文化資源的統一體。在開發自然旅游資源時,應該重視其文化價值的挖掘,在突出其自然美的基礎上提升文化價值,使自然資源的科學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在游客面前,增強景區的吸引力。
自然景觀的科學內涵。自然界中所有的自然景觀都存在著相互聯系,而且也表現出一定的科學價值,這是自然景觀科學內涵的基本原理。很多游客在生態旅游過程中,都會自發的追求自然田園之美,希望回歸自然放松身心,這都反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在需求。在生態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要重視自然景觀的科學內涵規律,并將其內化在旅游產品的功能設計上。如,廬山的飛來石、王家坡的U形谷、第四世紀冰川遺跡的形成,反應了地質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類型。
自然景觀的美學內涵。自然美的文化內涵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和提煉出來的美學認知。在自然景觀中,大山有雄、奇、險、秀、幽之美;山河湖海有清、靜、雅、包容之美;生態園的果樹、鳥類、鮮花有純自然之美。因此,旅游開發應注意審美的需要,發掘有助于審美的要素和方法,并予以審美引導,以求把最美的側面和瞬間展示給游客。自然景觀的美學內涵是樸素原野之美,我國的傳統自然哲學觀也深刻地體現了這種思想——以自然之美為最高追求境界。
(二)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
人文旅游資源是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為了提升生態旅游的文化層次就應當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隨著生態旅游的繁榮發展,既要發掘與客源地類似的同質文化促進文化的交融,又要發掘不同于客源地文化的地方特色的文化,這樣才能使游客的文化差異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要強化宣傳旅游地文化給境外游客帶來的文化認同感,發掘人文景觀中包含的神秘文化成分,以滿足游客的尋幽獵奇的文化需求。在提升人文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時,一定要從吃、住、行、游、娛、購等旅游活動的各個環節塑造當地的社會風情,充分挖掘地方的歷史和民俗文化內涵,以增強游客在整個旅游活動中的體驗性。
(三)對客源地文化的認知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原本的賣方市場已經無形中變成了買方市場,市場導向的重要性體現了出來,旅游開發越來越依賴于市場的需求。因此,在文化完成初期的發掘之后,在進行提升之前還必須有一個過渡階段,就是對客源市場文化的研究并進行相關的文化推廣和普及。只有對客源地潛在游客的地域文化、歷史、現狀和需求進行全面地調查研究,才能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進行合理化地整合和提升,才能吸引盡可能多的客源并實現綜合效益。如,內蒙古地區的“草原游牧文化”、北京地區的“人文歷史文化”、東北地區的“雪景森林文化”、西藏地區的“藏傳佛教文化”、江西地區的“紅色革命文化”、廣東地區的“嶺南山水文化”等,都是國內客源地文化地比較有代表性的文化,要開發客源地文化就要從文化的來源、發展和特色方面做文章。因此,要實現文化的開發和提升,開發者必須下大功夫研究客源地游客對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認同程度及其文化需求。
三、國內生態旅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內現有旅游管理體制存在的一些問題
旅游管理體制應該不斷適應旅游業的發展而做出相應的調整,但是當前我國的旅游管理業還基本停留在對園區旅游管理的層面上,頂層設計及其管理機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導致了管理的滯后性。
生態旅游管理的主要對象是政府、企業、社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者,以及構成生態旅游的利益相關者。由于我國的生態旅游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受到諸多限制:我國政府關于生態旅游開發、建設、保障、檢測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尚未確立;企業無論是在生態旅游產品開發的理論與實踐上,還是在對生態旅游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培養上都沒有優化的模式;社區是被動的承受對象,教育培訓和參與旅游業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自然保護區的設施設備、環境評價、容量控制等問題尚未解決;我國公民的生態意識還有待提高,對其行為的引導和約束、教育方面不完善。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模式還不成熟,都還處在初始培育階段。
主要問題還是來自體制。一般而言,生態旅游作為彰顯地方特色,地域民族文化的一項產業,持續時間更為長久,活動區域也比園區旅游的區域要更為龐大與復雜。雖然國內相關職能部門為園區游覽制定的相關法則法規經過幾十年的實施修訂已經比較全面與完善,但對近幾年興起的生態旅游還沒有相關的較為完善的政策法規來予以規范,使得旅游與環境保護發展不均衡;另外政府的越權行為,過多干預企業的運作方式的一些做法也嚴重影響了生態旅游的健康持續發展。究其原因,這種情況主要由以下兩個方面造成:一是政府行政部門還是沿著過去計劃經濟的思路運行,且受自身收入利益的驅使,對自己的定位不準確,同時未能從促進環境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對景區部門進行科學的干預,影響了生態景區的科學運行;二是我國旅游行業受政府領導的慣性由來已久,行業自身缺乏自信心,加之存在多年的潛規則,都使得企業安于聽從政府的領導安排,而忽視了生態旅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有著自身獨特的發展規律。
(二)生態環境的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世界范圍內,生態旅游自興起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與追捧。在我國,尤其是國家調整經濟戰略將旅游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后,生態旅游更是廣泛地引起了地方政府和行業經營者的高度關注。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許多地方將當地的生態保護區改造為生態旅游區,且在不進行科學合理的研究評估的基礎上,不加節制地開發利用生態資源;盲目地添加新的景觀和供游客使用的設施;在發展旅游的同時對環境的保護工作不到位,造成許多原生資源不可逆回的損失。這主要緣于我國生態旅游業發展時間不長,生態旅游觀念產生比較晚,對保護資源與環境有利生態旅游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沒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對生態旅游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層面。
香格里拉,是一個極為典型的例子。它曾經是中國生態旅游的一個典范,但如今,這云南最后的凈土也遭劫難。香格里拉的下給溫泉,是熱泉形成的典型的地質景觀,極具觀賞性和科研價值,景區內的噴氣孔尤為罕見。但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相關部門在不了解噴氣孔的地質構造及規律的情況下,企圖將噴氣孔變為“桑拿浴”場所,結果嚴重破壞了稀有旅游地質景觀。該縣的另一處地下泉天生橋“彩泉”,因被“現代化”裝飾而失去了“彩泉”再現的自然條件。西南凈土香格里拉,在旅游開發的大潮下難逃劫難。像內蒙呼倫貝爾大草原,藍天白云,烈馬柔情,一望無垠。但是草原的邊緣植被嚴重退化,露出巖土,風沙彌漫;飯店林立,垃圾遍地、凌亂蕪雜,觸目驚心。如果相關部門不未雨綢繆,對此加以高度關注,幾年以后呼倫貝爾的草原生態環境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參考文獻:
[1] 高華斌.緊扣多元化市場需求 “產業用”發展更接地氣.中國紡織,2021,第C4期
[2] 劉鵬屹,鄒亮.生態文明背景下旅順張家村旅游發展策略研究.漫旅,2021,第8卷,第C1期
[3] 金嘯宇.綠色植物在生態旅游中的構建策略.漫旅,2021,第8卷,第C1期
[4] 王楊,馬媛媛,宋博.基于可持續理念的生態旅游經濟發展研究.中國市場,2021,第30期
[5] 蔣清松.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生態旅游互動融合發展探究.農村科學實驗,2021,第28期
[6] 馮麗麗.分析如何做好森林資源管理保護工作.農村科學實驗,2021,第28期
[7] 肖仁富.化工安全生產及環境保護研究.區域治理,2021,第28期
[8] 唐勇.江油市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及可持續發展探討.大科技,2021,第28期
[9] 石琳.做好“產業+”大文章 推進生態旅游產業化發展.營銷界,2021,第26期
[10] 趙娜.森林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的思考.南方農業,2021,第15卷,第26期
作者簡介:
聶宇婷 19980927 女 漢族 遼寧省鞍山市 旅游管理
于健 ?19980212 男 漢族 遼寧省遼陽縣唐馬寨鎮西泗河村 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