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
摘 要:豐富的駱越文化特色,為寧明縣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了充分的課程資源。本文以厚重的駱越文化為依托,立足于學校特色文化,以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為依據,對校本課程德育模塊的建構和實踐進行探索研究。通過介紹“快樂的壯鄉花山娃”校本德育課程建構的歷史背景,簡析校本德育課程開發的意義和條件,介紹課程目標、內容架構,探索花山校本課程德育模塊開發和呈現的方法,通過對相關理論的研究和實施實踐的提煉總結,努力讓花山校本德育課程開發更加貼切學校實際,更好地為推進學校德育發展和豐富校園文化服務。
關鍵詞:駱越文化;校本課程;德育
一、模塊建構的背景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駱越人主要聚居在廣西紅水河流域、貴州西南部及越南紅河流域一帶。駱越人建立的駱越古國大致興于先秦時期。由于地處中原與華南、西南往來的交匯處,長期的多民族雜居、交流與融合,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呈現文化多元性。駱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銅鼓文化、崖壁畫文化、玉石文化等對中華文明、東南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花山壁畫文化是駱越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壁畫主要分布與左江流域的寧明、龍州、江州、扶綏、大新等地河流巖壁,以寧明花山壁畫最為集中,規模最大,最為壯觀。花山壁畫記載了古駱越文化的核心內容,反映古駱越文明、邊疆歷史、壯族文化和南國生態等。壁畫中有大量的人物、動物、器物,壁畫人物多數雙手上舉,呈歡歌樂舞之勢,表現出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模塊的設定過程
(一)花山校本德育課程開發的意義
“花山校本課程”是城中鎮中心小學傳統文化課程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城中鎮中心小學堅持立德樹人總目標,在學校發展邏輯框架下,對學校德育資源進行了整合優化,形成“博愛、尚禮、樂學”一條主線;“修正于心,有儒雅之范”、“行之于禮,有靈動之氣”兩個維度;“主題教育課程、實踐活動課程、家校聯動課程、親子活動課程、經典誦讀課程、傳統文化課程、養成教育課程、禮儀教育課程”八大課程領域,實現了德育活動課程化、德育課程體系化。以學?,F有的校本課程為基礎,推進“快樂的壯鄉花山娃”德育課程的開發和實踐,是對學校育人體系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有利于推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花山校本德育課程開發的條件
2014年以來,寧明縣城中鎮中心小學基于駱越文化,確定了“快樂教育”辦學主題,構建了“以愛育樂智樂共生”的育人體系,將“愛、快樂、成長”作為核心的理念,著力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儒雅之范、靈動之氣的快樂花山娃,讓學生具備快樂生活的素質和能力。圍繞育人目標,學校建構了“美麗校園”、“智樂學園”、“情趣樂園”、“溫馨家園”四個園的立德樹人大架構,將培養快樂花山娃置身于學校的全方位、全領域、全流程和全員育人的大情景中。學校成熟完善的育人體系和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圍,為“快樂的壯鄉花山娃”德育課程的開發和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 花山校本德育課程的目標
“快樂的壯鄉花山娃”德育課程以《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依據,落實五大德育內容中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總要求,圍繞“快樂花山娃”的學校育人目標,將本模塊的目標設定為:培養壯家兒童愛國愛家,有家國情懷,了解邊關壯族傳統文化淵源,認同駱越花山文脈和精神內涵,增強邊關壯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傳承民族文化,讓學生具備快樂生活的素質和能力。圍繞這個目標,分子目標、分模塊推進校本德育課程的開發和實踐,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精準度。
4 花山校本德育課程的內容架構
從培育“快樂壯鄉花山娃”出發,以本模塊目標結構為線索,緊緊依托本土的、地域的、民族的花山文化資源,以花山文化為載體,與相關學科融合滲透開設校本課程,通過開設游花山、畫花山、品花山、誦花山、說花山、寫花山、唱花山、演花山等校本課程,培養學生書、畫、說、寫、唱、演等素養,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認同感,實現模塊的德育目標。
三、花山校本德育課程的呈現
經積極探索,不斷修訂完善,城中鎮中心小學基本建成了學??鞓坊ㄉ酵薜掠w系下傳統文化之“花山文化主題德育課程模塊”。主要開發了以下課程:
1.游花山。組織學生到花山旅游景區實地游賞花山壁畫,深入開展研學活動,增強學生對花山文化的直觀感受,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
2.畫花山。組織有繪畫特長的學生參加花山小畫家活動,通過臨摹花山畫作、實地寫生、創作等,用手中的筆描繪眼中、心中的花山,增強傳承花山文化的自覺性。
3.品花山。組織師生閱讀與花山有關的文章,觀看有關視頻資料,觀看大型壯族神話實景劇《花山》演出,組織參觀有關展覽等,了解花山文化發展過程,品味花山文化。
4.誦花山。組織晨會千人齊誦、經典誦讀活動,誦讀中華經典,誦讀花山美文,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花山文化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
5.說花山。培養了一批花山小講解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培訓,學習基本禮儀,學習創編解說詞,增強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優雅得體的體態,使他們在活動中鍛煉成長,成為花山景區重要活動的講解員。同時,鼓勵組織班級故事會,一起分享駱越故事、花山故事。
6.書花山。組織書法愛好學生參加花山小書法家活動,在學習借鑒優秀書法作品的基礎上,創作花山書法作品,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書法創作中,參與花山文化傳承。
7.寫花山。組織師生開展花山詩詞創作活動,并在日常課堂教學活動中將自己對花山的理解寫入作文,抒寫花山篇章,抒發花山情懷。
8.唱花山。將花山《迎客歌》、《我在花山等你來》等歌曲引入校園,在師生中唱響。積極鼓勵師生學唱、學寫壯族山歌。
9.演花山。組織花山樂鼓表演隊伍,經過幾年的打磨,成
為寧明縣花山文化活動、重要迎賓活動的常規表演節目,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曾在花山申遺活動中進行現場表演,受到專家的高度評價。同時,學校的師生積極參加寧明“三月三·駱越王節”活動,展示駱越文化,并在重要節日文藝演出活動中,將花山文化融入節目表演中,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弘揚花山文化。
10.傳花山。編寫了《快樂花山娃誦讀經典讀本》、《快樂花山娃成長篇之禮儀教育讀本》,傳播花山文化、駱越文化,傳播校園主題文化,爭做奮進有為的新時代花山人。同時,積極邀請媒體記者對學校開展文化活動、德育活動進行宣傳報道,向社會各界介紹駱越文化情景下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
在實踐過程中,該模塊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這些成效將不斷深化和鞏固,發揮其德育最大效益。學校將繼續加強探索實踐,進一步完善優化課程結構,努力提升德育模塊實施的效果,讓學校的德育理念深入每個教師的頭腦,體現在校園育人環境中的每個角落,使全校學生受益于學校的德育研究成果,朝著“具有家國情懷、儒雅之氣、靈動之氣的快樂花山娃”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