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啟福
摘 要:隨著新的歷史時期的來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步伐進一步加快。而同時,在新課標體系下小學教育也在逐漸改革,正在尋找新的出路和解決方法。以前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學習環境的變化。所以,本文主要針對新課程體系下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進行研究,分析其現狀,同時提出一些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新課程體系;小學教育;課堂效率;探究式
一、新課程體系下小學數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缺乏創新
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向學生灌輸知識,講解的知識也是以考試為衡量標準,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取得一個較為滿意的分數。在這樣的思維感染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只是將數學看作是一種升學的工具,沒有注重在這一過程中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和能力。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會壓制學生的成長,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產生減少,學習主動性減弱,容易產生偏科,不利于學生將來的發展。
(二)小學數學課程的編排不科學
現在的小學數學教育設置不科學、不合理,在設置的時候并沒有將學生作為首要的考慮對象,也沒有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課程的編排更多的是重應用,十分機械和生硬,而沒有將趣味性相結合。同時,師生之間缺乏互動教學,課堂氣氛比較沉重,并且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自控能力比較薄弱,一整堂課都集中精力聽講難度很大。
(三)教學機制的不合理
隨著新課程體系的影響,許多的教材發生了改變,使得書本上的知識更貼近了人們的生活,知識變得簡單且容易理解,這對于課堂氣氛的調節確實有著很好的幫助,也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但是,因為書本知識的缺乏,學生所接受的內容變少了,但是與此同時考試的難度卻沒有發生改變,這就給教師提出了難題。所以,還需要在課堂當中給學生進行許多知識的補充,以此來彌補學生在課本當中所沒有學到的知識。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新課程體系的優勢并沒有真正得到體現,只是實現了表面上的改變,其內在還沒有產生質的變化。
二、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實踐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在探究式教學中,問題的提出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學生只有自己提出問題,才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嘗試著把數學問題隱藏在教學情境之中,并通過設置懸念、提示矛盾等方式,來使小學生達到“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得”的境界,使他們有一種急于想得到答案的求知欲望,更好的提高課堂學習效果。例如,在進行“比例尺”一節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小學生創設“學生出題考老師”的情境,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可能會產生疑惑,隨后教師繼續說:“你們今天為老師出題,老師回答,好不好?”此時教師說:“有一幅地圖,通過直尺你們可以隨意量出兩個地點的距離,教師能夠準確地說出兩地間的實際距離。”這樣的探究式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小學生紛紛上臺度量、報數,最后教師都能夠又準又快的回答,學生感到不可思議,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挖掘探究資源
探究式教學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教師不僅需要掌握相關的教學技巧,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通常情況下,教材中含有豐富的探究性內容,此時就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對教材資源給予創造性的開發,引導和組織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探究,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進行“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一節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每位學生分發三組小木棒,第一組可以組成三角形,第二組兩根木棒的長度和與第三根長度相等,第三組是兩根木棒的長度和比第三根長度小,隨后就可以引導和組織學生用木棒擺三角形,并對每根木棒的長度進行測量,把測量結果寫到黑板上,并提出:“請用不等式或等式對組成三角形的條件進行表示。”通過這樣的探究性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提高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
通過對新課改要求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進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階段,需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重視,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此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角色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并積極參與到學生的交流與溝通之中,以更好地發揮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地引導,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分析,以提高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從學生角度來對問題進行思考,制定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內容,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四)適時引導,提高探究教學效果
在進行小學數學探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探究性教學方案要盡可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更好地使他們積極參與其中。但是大部分小學生存在較低的認知水平,教師要對其給予適當的引導,避免出現偏差。在探究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精心設計探究計劃,并為他們提供相適應的教學材料,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引導和評價,以更好的提高探究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三角形內角和”一節內容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可能對內角和的概念有了簡單的了解和掌握,此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試猜想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并引導學生從特殊的等邊三角形來進行猜想,從而得知內角和是180°。隨后教師繼續引導:“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內角和均為180°?”并帶領學生對其進行驗證,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知能力。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探究式教學是在新課改的基礎上出現的新型教學方法,要想更好的將其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就需要教師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教學方案、教學方法的選擇,為他們提供探究機會,并對其學生進行相應的引導和幫助,以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莊晶晶.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6,8(31):144-145.
[2]任敏肖.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學周刊,2015,11(21):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