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鳳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引言: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其思想水平與自律能力交底,這就需要老師進行有效的引導。小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質(zhì)以及審美能力,而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習能力、文化能力的重要方法。然而,在實際語文閱讀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語文老師結合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構建高效語文閱讀教學課堂。
一、利用多媒體備課
語文老師需要充分認識到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并且老師自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多媒體教學技術,保證多媒體閱讀教學質(zhì)量。而要想提高多媒體閱讀教學質(zhì)量,老師就需要做好備課工作[1]。在上課之前,老師需要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和本節(jié)閱讀教學相關資料,在教材閱讀基礎上為學生拓展閱讀知識。在閱讀備課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讓老師足不出戶就能獲得眾多閱讀教學資料。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老師也可以通過播放趣味動畫、音頻的那個提高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到閱讀學習中,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
比如,在進行《鄉(xiāng)下人家》閱讀教學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瓜架”、“芍藥花”、“晚霞”等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學生閱讀前,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課文錄音,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文章情感。
二、營造閱讀環(huán)境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最適合學生閱讀的,不管是現(xiàn)代文閱讀還是文言文、古詩等,在用詞、造詣方面都值得學生仔細閱讀、細細品味。老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如果只是進行講述教學,就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會導致課堂氛圍沉悶,不利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老師需要將多媒體教學的視聽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讓學生清晰感受文章的情感,讓學生在合理的氛圍中閱讀文本[2]。
比如,在進行《大自然的聲音》閱讀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課文中所描寫的聲音,比如雨、風、動物等的聲音,老師根據(jù)學生的閱讀速度在適當?shù)亩温洳シ畔鄳穆曇簦寣W生在聽覺的刺激下進行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渲染情緒,引發(fā)情感共鳴,讓學生可以將畫面和情感結合在一起,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語文是一門語言藝術,因為文章在寫作時會斟詞酌句,為了對仗工整、藝術性等,會使用隱喻、擬人、比喻等多種手法,再加上有些西方文章的翻譯內(nèi)容,導致小學生很難理解文章內(nèi)容,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覺得語文學習枯燥、乏味。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可以巧妙在閱讀教學中加入多媒體技術,為閱讀課找尋更多帶有教育意義的有趣資料,不斷豐富閱讀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閱讀氛圍,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積極性。
在進行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真實視頻、音頻等資料,在閱讀時進行導入,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聽結合的閱讀環(huán)境,生動形象的展示語文閱讀內(nèi)容。比如,在進行《魯賓遜漂流記》閱讀教學中,老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影視資料,然后在上課前線讓學生觀看,通過向學生展示視頻,讓學生了解魯濱遜當時的環(huán)境以及生存的意志,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調(diào)動出來,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去閱讀教材文本,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合理想象,進而順利完成閱讀學習目標。
四、推進教學進程
將傳統(tǒng)閱讀教學和多媒體技術結合在一起時,老師需要注意不能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信息技術雖然有較大的教學優(yōu)勢,但是學生需要的是獨立進行思考。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多媒體教學彌補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不足。
老師在教學時,需要合理分配使用多媒體的時間,在教學時不能忽略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同時還需要為學生留出思考時間和交流時間,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比如,在進行《田忌賽馬》閱讀教學時,因為是文言文,再加上文章主體具有一定的深意,因此老師可以先用PPT幫助學生了解故事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思考田忌怎樣取得賽馬勝利,最后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閱讀文章,進而提高閱讀效率。同時,老師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拓展課外知識,豐富學生閱讀成果。
結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可以合理加入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參與到語文閱讀活動中,保證語文閱讀課程的順利開展。需要注意的是,老師在進行多媒體閱讀教學時,需要避免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忽略和學生的互動,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閱讀主觀性作用。
參考文獻:
[1] 龔世蘭。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 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 2021 (03):4.
[2]王秀。小學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究[J]. 當代家庭教育,2021 (08): 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