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高平,徐 斌,張 弛
(浙江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某非正規垃圾填埋場位于某市某工業園區內,其占地面積達到了5 萬m2。其中A區的占地面積設計為12971 m2,B區的占地面積設計為7242 m2。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內所有的垃圾并未作細分處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隨意混合堆放,加之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在建設之初并未進行防滲透處理,所以垃圾滲濾液已滲透至土壤及地下水中,導致土壤與地下水受到污染。
結合相關檢測標準的各種項目分析,該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地塊主要是由某開發區負責地下水污染管理。結合《污染地塊地下水風險管控技術導則》,地下水風險管控可以選擇使用修復技術、工程建設措施、管理機制控制等措施進行處理,以避免可能導致污染物接觸地下水。
“抽出-處理”技術是結合地下水受污染的具體范圍,在污染區域內設置一定數量的抽水井,將地下水抽至地面進行處理。這種處理技術的操作性強,可以廣泛地適用于各種場景中,且該技術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實際處理的過程中前期凈化的效果比較理想,環境風險較低,地下水處理的成本非常低。但是這種處理技術不能夠在吸附性較強的污染物中使用。
由于該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所處的地形比較復雜,其中心為洼地,受自然重力的影響,周邊的積水均流向洼地,所以可以直接在洼地抽水,不需要再在四周設置抽水井。
環境風險管控的過程中,應該在洼地內裝置一臺抽水泵,將洼地中的積水全部抽輸送至城市污水管網內的主管網中,輸送至污水處理廠以后集中進行處理,在治理達標以后排放至附近流域。
植物處理技術主要是依靠植物的根部對地下水進行凈化,借助植物的吸收、揮發、降解等能力將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消除、分解。這種施工技術比較簡單,且對于周圍環境的影響非常小,主要是適用于有機物污染物場景中,環境風險相對比較低,但是這種處理技術的效率較低,在實踐過程中的運用程度不是很高[1,2]。
3.2.1 綠地植物區
該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所在地的植物以羽杉、柳樹為主。需要特別提及到的一點是,植物種植會受到土方開挖的影響,土方的壓實度會小幅度的提升,且現場雜草叢生,所以在種植綠化植物前應該先進行清表作業,為植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3.2.2 水生植物塘
建設水生植物塘也可以起到凈化地下水的功效,水生植物塘中應該種植沉水、浮水或挺水類型的水系植物。例如,蘆葦、球藻、水花生、浮萍、美人蕉等。結合非正規垃圾填埋場下方地下水受污染的具體情況,以及污染物的特征,基于地下水處理的經濟性、合理性層面分析,對于水生植物塘的種植選擇可以參照表1中信息所示,有關于植物的種植標準則可以參照表2中信息所示。
表1 填埋點風險管控植物備選
表2 植物種植條件
地下水環境監測自然衰減技術是借助科學的檢測方法,結合地塊的物理、化學反應以及生物作用,例如,生物降解、吸附、擴散、揮發、蒸發等,來將地下水以及土壤中的污染物降低至一個合理范圍以內。該技術比較適合使用在地下水污染場景內,且具備比較高的處理效率。這種處理技術并非是適用于所有的地下水污染場景中,針對于風險管控要求非常嚴格,處理時間較短的場景中就無法適用[3,4]。
3.3.1 監測井網系統建立
為保證地下水環境監測自然衰減技術能夠精準地檢測出水質波動,應構建出完善的監測井網系統。同時,在實際處理的過程中,還應該詳細地掌握地下水的分布情況,掌握污染物分布狀況,分析出污染物在地下分布的穩定性,了解垃圾處理場的地質條件,污染物在時間及空間層面的分布狀況,結合這一系列的數據來確定監測井的數量與密度,以此來保證檢測活動的精準性與科學性,促使最終得出的分析結果滿足統計分析的信度管理要求。
結合前期調研獲得地下水水質、水位情況,并分析垃圾處理場所在區域的地下水流向。通過檢測發現該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地下水流向屬于是由西向東流向,由此可以得出,在地下水污染范圍內的下游、兩側可能會存在二次污染區域,而這部分剛好是風險監管比較薄弱的部位,所以應該在風險監管薄弱的區域設置監測井,具體的實施方案為:
(1)風險管控區域的上游部分:該部分位于非正規垃圾填埋場西側的工業園區,計劃在該區域內設置2個監測井,編號分別為W01、W02,這兩個監測井與非正規垃圾填埋場之間的距離分別為300 m、400 m。
(2)風險管控區域的北側部分:計劃在該區域內設置2個監測井,編號分別為W03、W04,這兩個監測井與非正規垃圾填埋場之間的距離分別為200 m、500 m。
(3)風險管控區域的南側部分:因該部分區域已經被封閉處理,所以該區域不需要再設置監測井[5~7]。
(4)風險管控區域的下游部分:計劃在該區域內設置2個監測井,編號分別為W05、W06,這兩個監測井與非正規垃圾填埋場之間的距離分別為200 m、400 m。
(5)風險管控區域范圍內部分:計劃在該區域內設置6個監測井,編號分別為W1、W3、W8、W10、W12、W13。
3.3.2 監測指標確定
非正規垃圾填埋場運行過程中,施工人員應該對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水質、二次污染物等相關指標進行檢測。該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地下水風險控制主要是以地下水環境監測自然衰減技術作為核心,以植物處理法作為輔助性處理技術,地下水處理的過程中不會使用任何改性劑,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杜絕二次污染現象出現[8~10]。
具體的檢測指標主要涉及:
(1)地下水水位:不管需要檢測非正規垃圾填埋場部位的地下水位,還應該監測管控范圍內的地下水水位。
(2)地下水水質:主要是檢測污染物的濃度。
3.3.3 監測頻次
地下水檢測的次數應該設置為每3個月檢測1 次,結合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特點來看,建議在風險管控期之前的半年內,應該按照1 個月1 次的頻率進行檢測,在風險管控期以后,應該按照每2 個月檢測1次的頻率進行[11~13]。
(1)結合人體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可能對人體健康安全造成影響的水污染物主要是銻元素,這種元素不存在暴露的路徑,這也就意味著地下水不會存在超風險點位。
(2)結合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報告,非正規垃圾填埋場以及附近區域并不存在敏感目標,生態環境中的敏感度相對偏低。結合分析結果來看,地下水順水方向每年的位移量保持在2.31 m[14,15]。
通過對非正規垃圾填埋場的地質條件、水文情況以及地層的結構特征、污染物的特征進行分析以后發現,在短期時間內,通過抽水的方式可以取得理想化的治理成效。但是從長久發展的角度出發,使用源項去除控制技術為最優選擇。通過對垃圾堆體的理化特性(組分、含水率、密度、有機質)、滲瀝液及填埋氣等及外圍環境的土壤、地下水、環境空氣、地表水等指標進行調查分析,垃圾堆體尚未穩定,需要采取風險管控措施,具體包括安全防護管理、雨水導排、滲瀝液導排、垂直防滲、封場覆蓋、生態恢復、自然衰減修復監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