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 方少杰
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的重點是對小學生運算能力和計算思維進行培訓,教師應該綜合整合相關知識,讓學生做到融會貫通,能舉一反三。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梳理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強化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與計算過程中取得更大的進步。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重點不再局限于數學知識點的傳授,數學教師更應注重小學生數學能力、數學興趣以及數學方法的培養,指導小學生如何正確學習。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數學教師在為學生講述了解題方法后,一般會采用題海戰術幫助學生鞏固練習,學生往往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大量的計算練習,這會對學習興趣造成沖擊,影響學生的計算積極性。所以數學教師要積極創新計算教學方法,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全面的、立體的數學體系,優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基礎學習是根基,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重視小學生的數學基礎學習,為小學生知識遷移提前做好準備。只有讓小學生學好基礎,才能讓他們的知識遷移更加順利。任何知識的拓展和提升都需要基礎知識的支撐,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數學教師幫助學生夯實計算基礎,使其把握計算體系的脈絡,這樣教師在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拓展時,學生才能輕松接受。在實際教學中,數學教師需要對多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計算規律和計算法則進行細致講解,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它們之間的聯系,進而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以教學一年級上冊“加與減(二)”一節為例,該節內容的教學重點是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數學教學中最基礎的知識,需要學生高效學習和掌握。因此教師在教學該部分內容時,可以通過故事導入或者多媒體導入的方式,在教學之初便可以吸引學生,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活動。如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動畫短片:端午節快要到了,張明和他的小伙伴們在進行劃龍舟比賽,我們一起來為他們加油好嗎?屏幕中出現多種算術題:8+5=(),7+9=(),13+6=(),5+6=(),9+8=()等,只有學生不斷答對問題,張明才能獲得能量,從而劃動龍舟不斷前行。這樣的方式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教學活動得以高效進行。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類似的方式檢驗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針對學生的檢驗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練習,使學生準確且高效地掌握該基礎知識。

在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后,教師便可以進行下一階段的遷移應用。首先教師出示“7+5=(),8+5=(),9+5=(),10+5=(),11+5=();7+7=(),8+7=(),9+7=()”類似于這樣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問題的規律,在學生掌握規律后教師可以繼續對問題進行拓展和遷移,讓學生結合所總結的規律推測其他運算規則,并要求學生將其牢牢掌握。只有學生具備扎實的數學運算技巧,他們才能實現對數學知識的遷移,當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越牢固,他們在解題中所靈活運用和提取的知識才能越豐富。因此,想要提升學生的遷移能力,數學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夯實數學基礎,為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做好準備。知識基礎是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重要依據,也是學生不斷成長和發展的重要保障,知識基礎的培養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需要關注和重視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以基礎夯實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且不斷穿插基礎知識的教育,只有學生的基礎打牢,學生未來發展和成長的速度才更快,學習知識就好比蓋一座大樓,如果地基不穩那么后續學習學生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問題,學生的成長上限也會相對較低,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對相應的計算法則和概念知識進行細致而又深入的講解,讓學生真正理解、明確并且學會利用基礎知識來有效地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豐富、延展、拓寬,進而有效提高知識傳授的效率和質量。
小學階段的數學所教學的知識都是非常基礎的,但是即便是基礎的數學知識也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很多學生在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時總是感覺到抽象且難度大,針對這樣的情況,數學教師可以以學生學過的知識作為基礎,通過以舊知引新知,將新舊知識相聯系的方式降低新知識的學習難度,使小學生可以較為輕松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的數學水平。以一年級下冊的“加與減(一)”為例,該部分的教學重點是20以內的借位減法。教師在教學該部分知識時如果直接告知學生“從十位上借一位”,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即便有的學生可以理解,在解題過程中他們依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關聯新舊知識,以學生學過的知識為切入點,幫助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使學生輕松理解和掌握。如教師可以首先在黑板上出示7+8=(),6+9=(),3+7=(),9+9=()等問題,這樣的問題是學生之前學過并多次練習過的,對學生來說比較簡單,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已學的進位加法知識引出新知借位減法。在板書后教師可以提問:7+8=15有什么含義呢?那15-8=()呢?這兩個算式之間又存在怎樣的聯系呢?學生通過討論一致認為加法和減法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加法是兩個加數相加得出和,而減法則是和減去一個加數得出另外一個加數。當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新知相關聯后,他們會感覺新知原來并不難,這種情況下教師不需要講解20以內的借位減法,學生也能很好地掌握。因此,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是存在一定聯系的,擺在小學生面前最大的一個困境就是數學知識比較零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將知識點單獨地學習,導致了學生的記憶壓力相對較大,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相對較低,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舊知識引入新知識的方法,讓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了解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散亂的、無序的知識點形成體系,這樣學生學習的效率更高,而掌握底層邏輯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不僅對數學學習可以起到較好的幫助,學生在其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大受裨益。
數學各知識點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數學教師應引導學生發現這些聯系并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發展。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如果數學教師僅僅結合數學教材中的理論展開教學,那么學生很容易對計算失去興趣,所以教師需要對計算教學的內容和模式進行創新,使學生可以被所學內容所吸引,通過科學且充滿創新的課堂練習鍛煉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
例如,數學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一些有規律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數學計算題,使學生自主發現其中的問題與規律,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4=(),2+4+6=(),2+4+6+8=(),2+4+6+……+20=(),學生在分析和解答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其中蘊涵的規律,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探究,進行舉一反三,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計算能力的提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在課堂練習中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示不同難度的練習題,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練習中都能有所提升。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數學教師需要為他們出示較為基礎的數學計算題,幫助他們掌握不同的計算法則和計算規律,夯實數學基礎;對數學能力一般的學生,數學教師需要為其出示較為基礎卻又一定難度的計算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這一層次的學生可以在扎實基礎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對數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需要布置較難的問題,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實現學生數學思維的提升。
小學數學的學習最終還是要回歸實踐動手中,理論學習更多的是對實踐的指引。通過設置相關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好地將數學知識和生活緊密結合,也能讓數學知識更加形象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教學是基礎,更多的是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動手能力,通過實際操作,感受數學的魅力,能充分投入學習。小學生年齡較小,在數學學習的開始就進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不僅可以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也能讓他們有效整合知識,為未來發展提供基礎。
例如,一年級上冊中“生活中的數”學習的時候,通過生活中所接觸的物品,讓學生掌握數字。教師可以拿一些小玩具,如小鴨子、小母雞、小飛機等,把這些小玩具擺放整齊后,讓學生數一數,辨別其中有幾架小飛機?幾個小鴨子?學生通過看到的物品,進行觸摸,邊玩邊數,很快得出結果,等學生數完以后,再讓學生記錄到本上,通過反復的實踐動手,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更好地完成知識遷移。在教學一些測量相關的知識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借助自己手或者其他工具來做參考,感受不同物體的長度和寬度,每個學生手的大小都是不一樣的,不可能完全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因此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具體處理,在過程中教會他們如何運用工具,最后在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通過實踐動手測量教學,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生活中常見的工具,也可以更換相關的物品,對黑板、窗戶進行測量,動手操作的過程可以讓小學生更加有興趣地學習,也能鞏固他們所學習到的知識,完成知識遷移。
情感培養是小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注意知識點的有效傳輸,更需要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為學生而終身學習奠定好基礎和保障,小學數學教學也同樣如此,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培養和自信養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人生的重要時期,此時他們的可塑性比較強,教師在針對學生計算能力培養的時候,要多多發現他們的優點,給予他們正確的鼓勵和引導,讓小學生在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從而喜歡上數學。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工作,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通過思考找到問題所在,再將實踐運用到生活中,在這個學習過程中,興趣的能動性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善于和學生形成合作關系,讓學生主動喜歡任課老師,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對數學更感興趣。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認可和鼓勵,就能實現快樂成長的目標,在快樂學習的過程中也發揮了巨大的情緒力量,教師在計算教學的時候,多用鼓勵的話語激勵學生學習,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學習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例如,學生在學習“數學好玩”這堂課的時候,要找到好的方法,既能讓學生快樂玩耍,也學習到相關數學知識。教師提前準備好一些繩子、毽子、足球等運動玩具,然后可以把小學生帶到操場上玩耍,可以把學生分成兩個租,先讓其中一組學生自由玩耍。此時教師可以讓剩余的小學生分組做統計,有多少人在跳繩?有多少人在踢足球?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做好統計以后,再換另一組進行統計。教師通過營造情境,讓小學生主動融入,并在快樂玩耍中學習到數學知識。通過有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在活動結束以后,教師也要讓學生進行評價,通過這次活動和統計,自己對自己的表現打分,打分的形式可以多樣生動,如繪制一些笑臉或者哭臉圖案,讓小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教學要善于總結教學經驗,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主權,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計算能力是小學生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注意計算教學模式的創新,在計算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梳理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鼓勵學生自主構建立體的數學知識體系,強化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最終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