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大學生是我國廣大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擔負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大歷史責任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與闡釋的“中國夢”,是當代大學生道德培養的指向標,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內容旨向、方法與路徑旨向,對當代大學生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和堅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增強當代大學生道德培養的實效性、針對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中國夢;大學生;道德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2)09-0108-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高校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實現機制與路徑研究”(20DJQN003)、2021年度南昌大學校級教改課題“運用信息技術打造高‘抬頭率’的思政課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NCUJGLX-2021-167-126)階段性研究成果。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當代大學生是我國廣大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擔負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大歷史責任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并闡釋了“中國夢”的科學內涵,是當代大學生道德培養的指向標,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培養提供了內容旨向和方法、路徑旨向,對當代大學生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和堅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習慣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增強當代大學生道德培養的實效性、針對性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中國夢”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指向標
道德同政治法律思想、哲學、藝術、宗教等都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范疇,它是可以規范和約束人們言行的一種力量。道德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向善發展。“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道德影響,以幫助受教育者養成相應的道德品質、道德人格,培養道德行為能力的實踐活動。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行為主體的自身道德規范內化來提高道德自律能力,也就是形成良好的道德來約束和規范自身。因此,道德教育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規范教育,是一種人性教育。”[1]
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判斷能力,培養大學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堅強的道德意志,指導大學生將道德規范外化為道德行為,養成道德行為習慣。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過程就是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和堅定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習慣的過程。
我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培養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益加劇和復雜,人們的道德生活和觀念與政治文化之間的彌縫日益消失變得難以分解,出現加速道德上的斗爭與融合,致使我國的主流意識存在著被削弱的威脅。西方國家通過經濟、文化、商貿等各種交流活動,掩蓋著意識形態和文化的輸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人民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同時,西方國家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妄圖同化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實現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一元性。大學生作為思想最活躍、最敏感的一個社會群體,不可避免第會受到西方國家意識形態和文化的沖擊,淡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弱化他們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感。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國內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市場經濟、信息網絡等帶來的負面影響,淡化了人們的集體意識、協作意識和服務意識,導致人們出現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亂、人際交往障礙、精神迷失和行為失措,使得人際關系淡漠,人際距離疏遠,產生孤獨、苦悶、焦慮、壓抑、情緒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甚至產生犯罪和不道德行為。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會受到這些問題和現象不同程度的影響,導致大學生形成趨利性價值取向、極端的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中國夢是青年的夢,青年一代應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大展宏圖,有擔當、有作為,讓青春理想綻放光芒轉變成現實力量,他說:“展望未來,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廣大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2]強調廣大青年必須在堅定理想信念的基礎上練就本領、磨煉自身、增強人格魅力,以青年人獨有的朝氣和蓬勃奮發向上。
中國夢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培養明確了承載的責任和擔負的使命,是當代大學生道德培養的指向標。第一,大學生的道德培養應培養大學生正確的道德認知。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主陣地和主渠道,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教育、理想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道德修養的提升入手,激發學生內在的愛國、愛民族的意識和情懷,筑牢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觀念,反映在社會、家庭、職業層面則可以形成自我約束和規范,形成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大學生的道德培養應使大學生要有自覺的道德養成。大學生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錘煉意志,堅定信念,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時刻自我反省與自我感悟。第三,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應使大學生有積極的道德踐履。大學生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學習雷鋒精神、樹立文明新風,在參加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中,做到關心關愛他人,扶貧濟困、扶弱助殘。
二、“中國夢”為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提供內容旨向
習近平總書記闡釋了“中國夢”的科學內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中國夢,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3]他強調中國夢有著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內涵,承載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孜孜求索、不懈努力和共同向往,中華民族以磅礴力量為實現這個偉大的夢想不斷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探索,可以說,“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2]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追求,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凝聚和支撐,中國夢的實現昭示著中華民族希冀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的理想圖景的實現。中國夢的道德價值為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明確了基本內容: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重點,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為基礎。
第一,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理想信念作為一種觀念形態,是人類特有的精神現象。就其本質而言,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一個人的世界觀和立場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是確立人生價值取向的最高準則。”[4]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關鍵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統一,處理好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系,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克服艱難險阻。可見,理念信念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重要性,猶如明燈指引著當代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竭力奮進。
當代大學生面對社會思想多樣化、社會價值多元化、社會思潮多變的現實,往往會感到不知所惑,對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狀況不知該如何應對,甚至在面對人生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發生動搖,說明缺乏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和理性認識,缺乏堅定的理想信念。對此,廣大青年必須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增強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認同,內為成自身的精神信仰,形成高度的自覺與自信,尤其是對我國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自信,驅動自身朝著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前進。
第二,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重點。黨的十八大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做出了高度的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點,對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認同、提供價值理念和目標、明確精神導向、規范行為準則、緩解價值沖突、實現價值訴求具有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6]
由于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西方國家各種社會思潮的紛至沓來,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交鋒與交融,社會思想呈現多樣、多元與多變的特征,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受到極大的沖擊和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存在著價值取向模糊、言行不一、重利輕義、以個人主義為中心、推崇個人價值等問題。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加強大學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的價值認同,轉變大學生的趨利性價值觀念,提高大學生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修養和道德踐履能力,使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內化于信仰、外化于道德實踐。
第三,堅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為基礎。2001年由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了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指導思想、方針原則、主要內容,指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因此,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是大學生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基礎。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對大學生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把大學生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培育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認識和強調,凸顯了實現人的自身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公民道德建設是當今我國的一項長期而緊迫的任務,應循序漸進地對我國公民加強社會主義公民道德教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分別是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職業生活和家庭生活領域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不容忽視的教育內容,加強對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文明程度,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有助于大學生樹立主人翁責任感和職業尊嚴感、榮譽感、自豪感,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和家庭觀,為將來大學生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建立家庭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中國夢”為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提供方法與
路徑旨向
中國夢是現實的,不是縹緲云端的想象圖景,它是經過中華民族無數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奮斗和犧牲,總結歷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的成果,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偉大展現,是全民族中華兒女的共同夙愿。中國夢的實現,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不懈奮斗,青年是將中國夢轉變為現實的中堅力量。必須重視青年群體的力量激發,而力量的激發關鍵在于青年群體的共同思想基礎,它涉及國家、意識、民族觀念、愛國情懷等多層面,對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圍繞“中國夢”、顯隱結合尋找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和路徑。
(一)堅持以顯性教育方法為主導開展大學生的道德教育
1.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校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通過開設系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公民道德規范教育等重要內容,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建立價值認同、形成道德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當代大學生存在的價值觀扭曲、知行不一、個人主義、利己主義、道德冷漠、缺乏責任心和使命感等道德問題和現象。
2.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實踐。道德實踐是大學生內化道德規范,提高道德素養的關鍵。當前加強大學生的道德實踐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積極參加勞動實踐,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養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道德情感,養成艱苦樸素、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積極參加公益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熱誠關心他人、幫助他人,養成集體主義觀念和奉獻精神。
3.樹立先進典型,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通過榜樣示范,尤其是發揮青年模范人物的榜樣示范帶動作用,可以激起大學生的思想情感共鳴,引導大學生學習、對照和仿效先進典型,內化道德觀念,外化道德實踐,激勵他們奮發進取,形成尊重先進和勇于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同時,敢于與消極、落后、腐朽的道德思想和行為作斗爭。
(二)重視隱性教育方法開展大學生的道德教育
1.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作為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素材。挖掘和闡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利用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同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具體形式相結合,有利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當代實際相結合的創新性成果轉化,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增強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度、道德實踐度。
2.優化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校園文化環境。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離不開校園文化環境的熏陶。大學生處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中,易于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提升審美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校園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應站在大學生的需求和利益的基礎上,弘揚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羅洪鐵.思想政治教育與現代人才開發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342.
[2]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
[3]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 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的演講[N].人民日報,2013-03-24.
[4]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0.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6]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
作者簡介:
韓偉,男,內蒙古根河人,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在職博士后,研究方向:傳統文化與德育。
108950078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