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燕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舒尼替尼與索拉非尼治療晚期肝細胞癌的價值。方法:從近兩年于我院收治的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病例中,選取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為45例,分別予以舒尼替尼治療、索拉非尼治療,將臨床療效、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作為兩組研究對象的評價指標。結果: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更明顯,且P小于0.05,可見此對比結果存有一定差異;觀察組在采用舒尼替尼治療后,其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遠遠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檢驗證實,P<0.05。結論:藥物治療,在晚期肝細胞癌患者治療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舒尼替尼治療的應用價值顯著,不僅有助于臨床療效的提升,而且還可以給予患者生活質量一定的保證。
關鍵詞:舒尼替尼;索拉非尼;晚期肝細胞癌;生活質量
在臨床上,肝細胞癌作為惡性腫瘤之一經常發生,現階段,基于多因素的聯合作用,肝細胞癌會頻繁發病,所以必須要積極進行確診與對癥治療。對于索拉非尼來說,由于具有多激酶抑制劑的性質特點,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而且對于細胞凋亡、生成新生血管也具有很大的幫助。而對于舒尼替尼,具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性質特點,對于VEGFR及腫瘤細胞增殖的生成具有極大的預防作用,從而確保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0例觀察1組病例基本信息為:性別比例:男:女=25:20,患者平均年齡在大致分布于(70.42±8.67)這一區間中,其最低年齡為60歲,最高年齡為80歲。30例對照2組病例基本信息為:性別比例:男:女=26:19,患者平均年齡在大致分布于(70.25±8.54)這一區間中,其最低年齡為60歲,最高年齡為81歲。將兩組患者在本研究中涉及的資料實施獨立樣本檢測比較 ( P>0.05) ,具有比較價值。
1.2方法
采取索拉非尼治療為對照組,主要采取口服方式,1次的服用劑量控制在400mg左右,1天服用2次即可。堅持用藥28天。采取舒尼替尼治療為觀察組,主要采取口服方式,1次的使用劑量應在37.5mg左右,1天服用1次,同樣堅持用藥28天。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應從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出發,適度刪減藥量,如果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舒尼替尼劑量應刪減到12.5mg即可。
1.3觀察指標
將臨床療效、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作為兩組研究對象的評價指標。在生活質量的評價標準方面,主要采取Barthel指數量表,在分數取值范圍中,最低分數為0分,最高分數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強。
1.4統計學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23.0,計數資料表達方式為(),進行統計學t值檢驗;計量資料表達方式為(%),進行統計學卡方(χ2)檢驗。兩個項目經統計學分析最終可得到P值,檢驗差異顯著的標準為 P< 0.05,檢驗差異不顯著的標準為P> 0.05。
2.結果
2.1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改善更明顯,且P小于0.05,可見此對比結果存有一定差異。如表1所示:
2.2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對比
觀察組在采用舒尼替尼治療后,其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遠遠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學檢驗證實,P<0.05。如表2所示:
3.討論
根據流行病學了解到,肝細胞癌的出現,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較高,由于該疾病起病具有一定的隱蔽性特點,且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所以諸多患者在確診過程中,往往處于晚期階段,其生存時間大都在3年以下。通常來說,肝細胞癌血管的豐富程度較高,且血管浸潤和生長,對于腫瘤發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也是肝細胞癌血管生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現階段,對于臨床的多靶點抑制劑,舒尼替尼與索拉非尼具有較高的應用優勢,可以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其中,對于舒尼替尼來說,借助血液循環到達機體后,可以有效阻斷RAF激酶,形成對腫瘤細胞凋亡的有效促進。同時作為靶向治療藥物之一,具有較強的典型特點,在用藥后,可以結合于體內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共同致力于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展現。而對于索拉非尼來說,在用藥后,在抑制腫瘤生長方面也有著明顯的作用,同時連續的口服,有助于患者可耐受能力的提升。
通過本文研究論述,要想不斷提高晚期肝細胞癌的應用優勢,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均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但是與索拉非尼進行對比,舒尼替尼可以保證用藥的安全性,所以有助于臨床療效、生活質量的提升,可作為臨床治療的首擇。
參考文獻:
[1]薛文鑫, 張藜莉, 程吟楚,等. 阿昔替尼治療晚期或轉移性腎細胞癌的快速衛生技術評估[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20, 36(8):5.
[2]朱國棟、朱耀復、張爭、黃吉煒、盛錫楠、曾浩. 腎癌分子靶向藥物——阿昔替尼用藥安全共識[J]. 現代泌尿外科雜志, 2020, v.25(11):16-21.
[3]盧美君, 康馬飛, 李碧慧,等. 安羅替尼單藥或聯合替吉奧治療索拉非尼耐藥晚期肝細胞癌療效研究[J]. 現代醫藥衛生, 2020, 36(7):4.
257350118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