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國 夏艷霞 孫榮利
[摘 要]在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內涵及特征的基礎上,探明高校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應然邏輯,據此通過開展榜樣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課程育人和文化育人,分別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示范路徑、價值澄清路徑、網絡路徑、課程路徑和文化路徑,可有效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育人優勢,進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效力。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2-0010-04
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其中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這啟示我們,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既要立足顯性教育正面性、直接性、外顯性的育人效力,也要發揮隱性教育滲透性、潛隱性、間接性的育人優勢,從而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機統一。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內涵及特征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內涵
梳理學界對隱性教育內涵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隱性教育是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的教育理念,是指施教主體將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潛隱于適宜的教育過程或環境之中,使受教主體在無意識之中,通過體驗、觀察、內省等方式主動接納教育內容,逐漸達成教育目的的教育過程。就施教主體而言,隱性教育不是無目的,無組織,無計劃的“無為而教”,潛隱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更不是簡單的轉換或屏蔽,而是施教主體依據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精心設計施教方案,周密組織施教過程,科學選擇施教載體,將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分解、滲透、融合于適宜的教育過程或環境之中,是“化有形于無形”的施教過程;就受教育主體而言,無意識亦非不思考,而是在擺脫“戒備性”和“排斥性”心理體驗的狀態下,主動體驗并內化潛隱于教育過程或環境之中的教育內容,是“化無形于有形”的學習過程。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是指,施教主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主旨和精神內涵,落小、落細、滲透、融合于適宜的教育過程或環境之中,使受教主體通過體驗、觀察和內省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之中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在思想上內化,在行動上踐行的教育過程。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特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所呈現出的目的潛隱性、受教主動性、內容滲透性、載體廣泛性既是其鮮明的育人特征,也是其顯著的育人優勢。
第一,教育目的的潛隱性。教育目的的潛隱性是隱性教育區別于顯性教育的顯著特征,是開展隱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不必在每個具體情況下知道老師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圖要隱蔽在友好和無拘束的相互關系氛圍中。”[1]如前所述,“隱”不是簡單的屏蔽或轉換,而是施教主體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機和內容合理分解,使之有機融合于適宜的教育過程或環境之中,避免了直接的灌輸性給受教主體帶來的“強制性”和“戒備性”心理體驗,從而有效激發受教主體的積極心理體驗,在潛移默化中主動認可,內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二,受教主體的主動性。實踐表明,一味地灌輸性教育會使受教主體產生被動感和束縛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受教主體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在潛隱教育目的,滲透教育內容的過程中,緊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從需要入手,激發興趣,寓理于情,設境激情,通過給予受教主體積極心理體驗,喚醒其內省意識,使之主動體驗、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達成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自育”目的的同時,彰顯了隱性教育的素質教育本質。
第三,教育內容的滲透性。教育內容的滲透性是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主旨和精神內涵,有機融合于與受教主體息息相關的課程、生活、文化、實踐、網絡等教育過程或環境之中,通過暗示、啟示等心理作用,使受教主體在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觀察、體驗、認可、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的滲透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藝術性和吸引力的生動體現。
第四,教育載體的廣泛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載體的廣泛性是實現其潛隱性和滲透性的重要基礎,保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穩定性和可行性。實踐證明,可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用以潛隱教育目的、滲透教育內容、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載體分布十分廣泛,涵蓋了社會、學校、家庭中的所有的隱性教育載體。這其中既包括顯性課程中所蘊含的隱性育人載體,又包括生活、文化、制度、管理、娛樂等教育載體。廣泛而豐富的隱性教育載體為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高校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應然邏輯
(一)高校對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要求的主動響應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2]這反映了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然趨勢。一直以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顯性教育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思想、文化、價值觀領域的交流、交融、交鋒日趨激烈,大學生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發展態勢日趨顯著。國際上,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圖謀愈演愈烈,這些國家利用科技、經濟等優勢,通過影視、娛樂、網絡、宗教等隱性手段向我國大學生群體滲透以“普世價值”“自由主義”和“利己主義”為內核的有害價值觀,這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性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就成為新時代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然要求。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這為高校在新時代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進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時效性,正是主動適應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要求的因勢而謀、應時而動、順勢而為之舉。
(二)高校對大學生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吸引力訴求的主動回應
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知、情、意、行有機統一的教育過程。有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知曉度為76.7%,情感認同度為63.6%,認知認同度為95.3%,價值踐行度為90.1%”,[3]知識知曉度和情感認同度比例相對較低?!斑@透視出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或許不是源于自己的理性了解和情感喜好,而是一種樸素性認同。”[3]而要提升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就必須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吸引力。實踐證明,新時代大學生群體渴望更加符合自身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從而更加深入地在情感上認同,在信念上堅信,在意志上堅守,在行動上踐行,使自己能夠在復雜多變的成長環境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實現人生理想。高校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是對大學生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吸引力訴求的主動回應,通過創設教育情境潛隱教育目標,滲透教育內容,可使大學生在共情納悅的狀態下,體驗、內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主旨和精神內涵,不斷增強情感認同,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進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育人效力。
三、高校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路徑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盵4]這為高校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實施路徑指明了方向。
(一)開展榜樣育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示范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對受教育者進行啟迪和示范的過程?!盵5]通過榜樣的良性示范,潛移默化地促進觀察者思考,使得“榜樣表現出觀察者原本不具備的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通過觀察,觀察者也能形成同樣的形式的思維和行為”。[6]因此,通過榜樣引領構建示范路徑,可有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高校輔導員,朋輩大學生,課程教師、黨政及后勤工作人員,家庭共同構成了榜樣引領的示范主體。一方面,從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時間、場域和頻率來看,輔導員與大學生交往時間最長,共處場域最廣,互動交流最多。其言行舉止,職業素養,道德品行對大學生的道德養成產生深遠的影響。高校要引導、鼓勵輔導員群體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將其轉化為愛國守法、敬業愛生、育人為本、終身學習、為人師表的職業操守,用高尚的師德師風和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同時,不斷完善知識儲備,練就精湛業務本領,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學風養成,心理健康,就業創業等成長問題,努力成為學生欽佩的人生導師,使學生在情感上親近,在業務上信服,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潛移默化之中內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朋輩示范具有關系平等,情感親近,借鑒性高,復制性強的隱性育人優勢,高校應積極創設教育情境,引導優秀大學生發揮朋輩示范引領作用,用身邊事,說身邊理,使學生在消除“戒備性”和“強制性”心理體驗的情境下,意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成長成才中的積極作用,從而激發其內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動性。再一方面,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其他專業課教師在內的課程教師,高校黨政干部、后勤服務人員,他們的人格魅力,言行舉止和管理服務水平,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道德培育水平。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通過完善日常管理、暢通溝通渠道等措施不斷提升師德師風建設水平,使學生在人格魅力熏陶和管理服務關愛中,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后,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教師,其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具有極強的影響力。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準,通過家訪、資助、座談、網絡等方式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系,協調育人立場、標準和方法,形成隱性育人合力引導學生內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開展課程育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課程路徑
課程學習是大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深挖隱性課程資源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課程路徑,是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必然選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其他專業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資源。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整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不同內容章節和實踐環節中所蘊含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相融的價值主旨和精神內涵開展隱性教育。另一方面,依托課程思政建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課程思政所包含的課程在名稱和形式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沒有直觀聯系,而在教學內容特別是學科發展史中卻往往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主旨和精神內涵,如歷史學中包含大量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傳記。這對于“戒備性”和“排斥性”心理體驗具有良好的“脫敏性”,加之課程思政所包含的課程數量眾多,門類廣泛,使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潛隱性、滲透性,廣泛性高度契合。在此過程中,高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了解大學生成長訴求、思想特點、話語特征、發展趨勢的職業優勢,積極搭建平臺使之與專業課程教師形成合力,協助專業課程教師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主旨和精神內涵的課程內容,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從而助力專業課程教師更好地發揮榜樣示范作用、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實現專業課教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相互促進、共同提升。
(三)開展實踐育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價值澄清路徑
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亦是價值觀去偽存真的澄清過程。恩格斯指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7]這啟示我們,對思想活躍、思維獨立、思辨激烈的大學生群體進行價值觀教育,就一定要使價值觀內容在生活實踐中得到檢驗和印證。通過實踐活動可使大學生在自主、獨立的條件下,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的積極作用,進而破除有害價值觀的干擾,使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因此,高校通過實踐活動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就是要立足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依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或創設隱含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主旨和精神內涵的實踐活動情境,使學生在獨立自主的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體驗、內化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要搭建社會實踐平臺。通過開展以科技、文化、衛生為服務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學習“雷鋒精神”為主題的志愿服務活動等主題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廣泛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個人成長中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搭建與課程思政相呼應的專業實踐平臺。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專業實習,引導其在實習鍛煉中明確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養什么樣的公民。例如,組織大學生到科技公司進行實踐體驗,可引導大學生在體驗科技強國的偉大力量的同時,內化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在體驗公司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相互促進的同時,內化公平、正義、平等、法治的社會層面核心價值觀;在體驗積極的團隊文化的過程中,內化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核心價值觀。
(四)開展網絡育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網絡路徑
2021年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9.89億網民中,手機網民多達到9.86億,20歲至29歲網民占比達24.6%,特別是從學歷結構來看,大學專科及以上群體占比達19.8%。這表明,互聯網以其信息海量,交流平等,互動即時等優勢而廣受青睞,特別是隨著手機作為個人便攜式信息終端,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廣泛普及,互聯網已經名副其實地成為大學生的生活環境,深刻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因此,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必須充分利用網絡育人優勢,構建網絡路徑,以學生喜愛親近的方式開展隱性教育。一是要深入挖掘、整合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主旨和精神內涵的隱性教育資源,通過微信、微博、QQ、app,抖音,微視頻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交流形式感染學生,使學生在納悅的生活氛圍中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要搭建積極的網絡交流平臺,如校園貼吧,留言吧,跟帖專區等,過濾不良網絡信息,創設積極的網絡交流情境,寓理于情喚醒學生交流互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主動思辨中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發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角色優勢,主動創建網絡隱性教育平臺。鼓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通過撰寫博文,建立個人微信公眾號,推送微信朋友圈等方式,用貼近學生的網絡語言,在情理交融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如輔導員將學生排練大型團體操的過程拍成微視頻,以集體主義涵養愛國主義,以拼搏意識涵養敬業精神,以公平競爭涵養誠信精神,以團結協作涵養友善精神,在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潤物無聲中深入人心。
(五)開展文化育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的文化路徑
文化的內核是價值觀 。文化熏陶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情感、認知和行為產生著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蘊含有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資源。因此,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隱性教育,必須運用好這三種文化資源:一是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活動體驗,媒體宣傳,歷史傳承以及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等方式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創新創業等活動之中。特別是要引導學生過好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講明節日來歷,體驗節日含義。如,通過端午節包粽子,頌《離騷》等活動,可使學生在寓教于情,寓教于史之中內化愛國主義思想。二是要充分運用革命文化。緊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通過拜訪革命前輩、考察革命遺跡、參觀革命場館、參加體驗式教學等教育形式,使學生感受真實的歷史,喚醒學生的思辨意識,使學生觸“史”生情,在紅色的教育情境下,由情入理自覺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要營造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求的校園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一方面營造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通過寢室、教室、校園等物質環境建設向學生滲透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標準;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深入挖掘校訓、校史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主旨和精神內涵,并通過培育良好的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引導學生樹立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價值規范。最后,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評比形式和藝術形式感染學生內化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核心價值觀,如上海交通大學組織學生排演話劇《錢學森》,通過主人公真實而感人的生平事跡感染學生,在藝術情境下,完成激趣,共情,寓理的過程。以藝術的方式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入學生的思想意識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周蕖,王義高,劉啟嫻,董友,張德廣,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11.
[2]《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邢鵬飛.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與培育對策調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2):117-124.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6][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冊)[M].林穎,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張宏玉)
123250051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