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煜娟
摘 要:博物館是國家綜合性服務場所,也是社會教育的重要陣地,在促進國民個人素養提高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從1950年至今,博物館相關文件從無到有,從文物和博物館工作條例到文物保護法規及博物館藏品和文物定級的相關標準和管理辦法,可以看出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已成為博物館工作的首要任務。在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結合實際進行創新與變革。文章對國內外博物館文物保護利用的各項政策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展開研究。
關鍵詞:文物保護政策;政策利用;博物館教育;館校結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28
0 引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和精深內涵。發揮博物館教育職能,可以使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歷史脈絡,需要博物館在對考古成果充分保護、收藏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發揮博物館自身優勢和功能,真正做到對文物的活化利用。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①2018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在新時代背景下,有關文物工作的改革意見。要及時地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和利用,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設立了我國文物保護事業的總體目標。到2025年,走出一條既能符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同時做好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道路,更加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更好地利用文保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還對主要任務做了系統梳理,設立了十六條任務線,其中第十條為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我們能看出,強調要賦予博物館更大辦館自主權的同時,也應大力發展智慧博物館,打造博物館網絡矩陣。任務線突出了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利用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1 政策引領博物館發揮橋梁作用
從1950年至今,博物館相關文件從無到有,從文物和博物館的工作條例,到文物保護法規,再到博物館藏品和文物定級的相關標準和管理辦法,可以看出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已成為博物館工作的首要任務,同時“以人為本”的理念正迅速普及。此外,國家對博物館事業方面的法律法規也更加地完善,對博物館工作也有了更明確的指導意見和方向。
2020年9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了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②此外,總書記還特別強調,要通過深入學習歷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這次關于考古的集體學習,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是激動人心的。對于許許多多的考古人來說,是振奮人心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國內所有考古單位、考古人紛紛發聲,普遍認為考古學、考古人的春天來了。
我們知道現今考古發掘的文物,大部分都會藏入博物館,成為博物館的藏品,并向大眾展示。也就是說我們的文物和文化遺產與公眾接觸的橋梁就是博物館。要想做到使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歷史脈絡,就需要博物館在對考古工作成果充分保護收藏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發揮博物館自身的優勢和功能,真正做到讓我們的文物和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收藏、陳列、展示在博物館內,而是真正地被活化利用。
2 博物館發展現狀
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關于“博物館”的定義發生了變化,此后博物館的主要功能由早先的收藏、保護為主,轉而以教育、研習為目的,即“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的永久性公共機構,它為教育、研習和欣賞的目的,而獲取、保存、研究、傳播和展示人類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③從定義可以看出,教育已成為第一目的,這既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當然也有博物館發展的階段性原因。
博物館包含類型多樣,在公辦和民辦博物館中,包含類型有遺址類、行業類、民風民俗類(或叫作生態環境類),代表博物館分別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貴州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等。此外還有工業類、數字博物館類和舊址故居類,代表博物館有沈陽工業博物館、虛擬故宮“天子的宮殿—紫禁城”博物館、廣東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等。當然還有大批專題類型的博物館,如2020年11月21日在寧波成立的國內首個有關“藝術教育”主題的博物館—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這都是對博物館類型的豐富和完善。博物館資源種類越多,大眾可選擇的范圍也更加多樣化,達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這一目標。
在我國博物館體系布局的不斷優化下,“十三五”以來我國平均每兩天新增一家博物館。截至2020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5788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達1224家,國內已形成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山東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15家國家級博物館為龍頭,204家國家一級博物館、455家二級博物館、565家三級博物館為骨干的博物館梯隊。類型豐富、主體多元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2020年,我國博物館推出陳列展覽2.9萬余個、教育活動22.5萬余場,接待觀眾5.4億人次,網絡觀眾數以億計。
3 博物館的教育發展
3.1 國內博物館教育
2020年10月,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在提高中小學生充分利用紀念館和博物館學習效果的同時,應更進一步建立健全館校合作機制,使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
《意見》鼓勵在學校內開設校內博物館課程。做到展覽和教育并重,策劃適用于青少年的、寓教于樂的專題陳展以及社教活動,并積極充分地開發博物館內的文化教育資源。在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的同時,館校簽訂長期的共建協議,聯合開發系列課程,將博物館建設成中小學生的第二課堂,探究如何拓寬博物館教育的新方式。此外,通過共同舉辦館校間的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定期到博物館內參觀和學習,增加互動和交流。該《意見》的出臺,彰顯出博物館在社會教育,尤其是其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同時也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
近年來,國內博物館教育體系和內容越加完善和豐富,尤其是國內的一級博物館,作為國內博物館的“領頭羊”,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策劃實施了諸多內容優秀、形式豐富的社會教育活動。在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創新創造能力,結合本土的文物和文化遺產資源,充分發揮文物的價值,將文物的歷史價值與當前社會教育需求相結合,涌現出諸多優秀的社教案例,多數是專為青少年教育而打造,形成了國內著名的品牌項目,比如國家博物館“說文解字”、故宮博物院“手繪龍袍”、內蒙古博物院“歡樂大課堂”、浙江自然博物館“綠色總動員”、山西博物院“時光飛船”、西安半坡博物館“史前工場”、廣東省博物館“東張西望”、福建博物院“生態式藝術教育”等。
陳列展覽也屬于博物館社會教育的一部分,國家文物局從1997年起,實施“陳列展覽精品戰略”。截至2021年,共舉辦了18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的甄選活動,陳列展覽精品項目的示范引領效應不斷顯現,充分做到博物館應有的教育、示范和引導作用。
此外,還涌現出同樣精彩紛呈的博物館研學課程,例如山西博物院推出的“魅力古建木構瑰寶”、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鐘表上的工藝薈萃”、湖南省博物館推出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歷史課程等,均獲得了由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的關于2015—2019年度博物館研學課程及路線推介活動“最佳線路”或“最佳課程”的殊榮。由此可見,我國博物館教育的不斷豐富與創新。中國博物館協會秘書長安來順先生曾在國家文物局舉辦的博物館社教學習中講到博物館教育的特征有“非正式性”,和學校課程教育是有所區別的,此外還包含自愿性、情感性、變革性,也就是說博物館教育是學習者的自我選擇,對其興趣、信仰甚至價值觀念都會產生影響。上海博物館教育部主任陳曾路先生表示,與其叫博物館教育,不如叫博物館學習,但不僅僅是對知識和事實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對方法、思維模式以及實踐方式的學習。
3.2 國外博物館教育
根據國外博物館的有關數據顯示,經常去博物館參觀學習的成年人中有40%的群體在青少年階段就經常參觀博物館,這說明一個人在青少年時期如果經常去博物館參觀學習的話,會直接影響他成年以后對博物館的感情。可見博物館教育在青少年時期尤為重要。
國外的博物館教育,尤其是發達國家早已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的體系之中。政府制訂的法規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并對博物館給予很充分的財政保障。比如意大利出臺的《文化遺產和景觀法》,明確規定要協調學校和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合作,簽訂協議,形成教學節目,在科學知識和文化遺產方面多傳播,以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博物館法都有類似規定。如法國、日本、西班牙等。
尤其是美國的博物館,非常重視教育功能,并以靈活、豐富、多樣的方式來開展博物館教育。美國無論大中小型博物館內都設有博物館社教部,并且為了使各階層民眾獲益,還會針對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齡段的人設置和開發需求各異的教育項目。
4 博物館教育現狀與前景
4.1 博物館教育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博物館教育明顯起步稍晚,在博物館相關教育中,學術理論和學術研究相對滯后,我們更多是效法歐美等國的先進經驗,國內博物館教育人員也多是通過游學、考察、參觀等方式學習,缺乏對博物館教育的系統研究。當然,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所涉及的博物館教育也大不相同,想將教育落到實處且落得扎實,就需要不同類型的博物館根據自身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總體來看,我國博物館教育的滯后性正影響著博物館教育的實踐與發展。
近幾年,博物館越來越依靠第三方機構,脫離本館的藏品和展覽,有忽視根本的傾向,逐漸邊緣化。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化是不可逆的,博物館教育已明顯向商業化轉移,其中好壞各有說法。例如專業的陳列展覽公司熟知目前國內先進的展覽設計方式與材料,能更好地為陳列展覽服務,但第三方相對于博物館人員來說,其相關文物知識儲備不足,這就形成了現今的局面—大部分博物館陳列展覽已由博物館專業人員與第三方機構合力完成,對此業界評論不一。陳列展覽是博物館教育的一部分,筆者擔心的是,未來在社會教育的其他方面是否會出現過多的商業化,是否會出現教育深度不夠、效果不足,致使我們博物館逐漸忽略根本而去追求更大的形式。
此外,博物館與學校的溝通欠缺,教師對博物館也缺少認知。國外的博物館會定期培養教師,邀請他們去博物館學習交流,博物館會為教師提供專業的培訓,這方面我們與國外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4.2 博物館教育的未來
在博物館教育策劃中,要始終堅持學術理性的底線。博物館教育在發展多年后,博物館職能部門中的陳列展覽部和藏品保管部已分別形成了理論與系統較強且成體系的關于陳列展示和藏品管理的學術研究。相較而言,在學術研究方面,社會其他教育部門就比較薄弱。因此,我們應提高社教人員在工作中的專業度,加強對業務相關理論的研究,才能激發出博物館教育應具備的能量。
中國博物館教育很可能是最有希望與國外處于同一水平線的。目前我國大部分博物館的教育經費來源于日常運行經費,一旦運行經費緊張,就會造成博物館教育的缺失或質量的遞減,因此,博物館教育更多地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應盡快建立博物館教育項目制,促進博物館教育向品牌教育發展,形成百花齊放的品牌教育產品。
注釋
①李曉東.文物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
②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N].人民日報,2020-09-30(001).
③劉紅剛.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以南寧市為例[D].南寧:廣西大學,2014.
sdjzdx20220323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