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飛 羊 冰
(南陽職業學院,河南 南陽 474561)
高職院校為響應時代的需求紛紛開啟了高校教育改革,根據地區和資源優勢開展相關課程開發與建設,逐漸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高職院校。在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利用現有先進技術條件,申請國家地區政策支持,加大資金設備投入,優化師資隊伍建設,推動了高等院校課程的建設與推廣發展。為實現校本資源最大化地利用,響應當下線上線下教學的課程教育需求,借助校本教學資源庫的搭建,實現高等院校線上線下學習教育融合,有助于充分滿足全院校師生的教學與學習需求,為創建特色高等院校建功助力[1]。
在高校教育中引入信息化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推動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的信息化整合,對于推進高職院校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校本教育資源庫是對信息化背景下教學資源有效融合和應用的重要途徑,在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建設校本教學資源庫勢在必行。
首先,各高職院校從學校的未來發展來看,需要構建校本教學資源庫為建設特色的高職院校助力。高職院校在進行特色課程建設過程中需要一個平臺對課程資源進行優化整理,實現對特色教學資源的充分挖掘與利用。校本教學資源庫建設是高職院校課程資源尤其是特色課程建設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必然過程,是高職院校實現智能化教學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加快特色高職院校建設與發展。
其次,校本教學資源庫的建立有利于更好的開發建設特色精品課程。精品課程建設需要先對學校的教學資源、教學需求等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制定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規劃綱要,然后需要編制教材、因材施教,最后不斷反饋、總結改進課程。精品課程的形成周期較長,需要穩定的教學隊伍和持續的教學資源為之服務。校本教學資源庫的建立能夠更好地統籌師資隊伍、合理規劃教學資源,為精品課程的建設服務,加速精品課程開發進程。
最后,校本教學資源庫為精品課程的普及推廣和利用提供便捷。精品課程的建設目標就是為了更好地為全校師生服務,精品課程是全校師生共同智慧的結晶,因此其成果是需要全校共享的。教師將課程相關的課件、參考資料、習題解答等大量教學資源與全校師生共享,讓師生更好地在線上線下同時了解、討論、學習精品課程,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精品課程的循環利用和全校普及。
校本資源庫是建設特色高職院校的重要途徑,也是特色精品課程重要資源平臺,更是全校師生線上線下教學與學習的融合需求。如何建設合理高效的校本資源庫是高職院校需要應對的問題。校本資源庫的建設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3,4]。首先,資源庫建設應以學生為服務主體,應根據學生的訴求,及時地對校本資源庫進行適時地添加、刪減及編輯,實現校本資源的有序分布,方便學生對校本資源庫中教學資源的查閱、學習和應用。其次,校本資源庫的構建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和內在聯系,實現教學資源的有序分類,從而可以保證校本資源庫的管理更加便捷,資源的查閱和應用也更加高效。最后,校本資源庫里的教學資源要保持系統性,圍繞某一課程的教學資源應歸為一類,相關的教學資源應能及時抓取應用。當然,校本資源庫建設的最重要的原則和目標就是方便學生和教師使用。
隨著信息化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資源五花八門且種類齊全,如何在眾多資源中選擇適合從事高職院校教育的數字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最大化發揮資源優勢是高職院校建校過程中的重要一環[5]。目前的教學資源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政府政策支持的,一類是與企業合作形式獲取的,還有一類是本校教師總結改革創新的。大部分高校的校本教學資源庫的組成模式是先通過政府及企業獲取部分設計好的文字、音頻、視頻等課程資料,再由高校進行合理分配到教師手中,由教師結合學校情況和學生訴求豐富學校的校本資源庫。可以發現,教師是校本資源庫建設過程中重要的資源創造者,而政府、企業等則是教學資源的提供者,多種資源通過整合處理則構成高校的校本教學資源庫。校本教學資源庫相對內容豐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并且層次分明。一般的校本資源庫可以分為三級,第一級別是校級資源庫,這一類資源可供全校師生根據自身情況自行選取學習和應用;第二級別為院系級資源庫,這一類資源使用的范圍則限制到院級教師和學生范圍內,其他院系的學生教師在查看和使用上則會有所限制;第三級別則是教師個人的教學資源,這一類資源主要根據教師的差異化需求,賦予個人權限進行校本資源庫的查看、利用和編輯豐富。通過級別權限差別性的校本資源庫管理和建設,可以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將資源效益實現最大化。
校本資源庫的建設為高職院校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很大幫助,通過校本資源庫平臺中相關課程資源的查閱利用,節省了教師的很多教學時間,通過觀摩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資源及教學方式等,也間接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特別的是校本教學資源庫中的教學資源有利于線上線下教學有效融合,通過這些教學資源融合改進,可以幫助高職院校進行教學教育機制改革,創造出更適合本校師生運用的教學資源,對于提高教師教學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率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更好地加快了特色高職院校的建設和發展。
前邊提及,校本資源庫的建設有利于促進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教學的融合,而且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對基于高職院校自身發展情況,充分挖掘高職院校的地區教學資源優勢,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對于推動高職院校的教育深化改革有促進作用,但目前各高校在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6]。
首先,高校線上線下教學融合定位不夠準確,也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大部分高校教師對于線上線下教學結合方式不夠重視,仍然采用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導致教學理念和教學質量跟不上時代需求。部分教師創新能力不足,而且教學精力有限,使得他們很難適應新的線上教學模式,甚至是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
其次,高校對于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規劃不夠系統。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融合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過程,包括教學資源的引入開發,教學方法的改進創新,教學模式的設計構建,等等。但是很多高校對于該過程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和系統的建設進度規劃,以及融合效果評價的體系也尚處于初試階段。
再次,線上線下資源融合需要的教學資源建設不夠完善。線上資源中校本資源庫還處于初建階段,教學資源不夠系統,資源質量有好有壞。線上教學資源沒有形成系統內在的聯系,甚至存在大量缺失,使得線上資源很難跟進教學進度需求。而線下教學中無論是教學設備的配套,還是教學方法及教學理念等都相對落后。很多教師依然堅持課堂教學,盡管加入少量的電子課件及新媒體教學,但是形式比較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最后,高校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評價機制缺乏。目前對于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效果只能通過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初步的判斷,學生成績好則認為融合效果好。但是學生成績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學生成績結果也具有滯后性,簡單用學生成績去評價高校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效果則是片面的、不夠準確的。
基于高職院校的基本發展情況,針對目前高校線上線下教學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利用校本教學資源庫建設促進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效果是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但是如何針對性地開展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相關工作,是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難題。通過相關資料研究及具體情況分析,各高職院校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融合[7]。
首先,構建教學效益最大化的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校本教學資源,從而為教師學生提供一個資源集中、高效合理的教學平臺。通過加強校本教學資源庫的研究、建設和應用,構建移動化、數據化、碎片化的教學新模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實現線上與線下、教與學的高效融合發展。同時建立配套的反饋評價機制,促進校本教學資源庫的利用,最大化的發揮教學資源的應用價值。
其次,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服務對象的線上線下融合模式。高職院校應該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融合新模式,以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學習習慣等為基礎數據,結合校本教學資源庫中的教學資源和線下課程實踐的新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線上資源的查閱、學習,鼓勵學生參與線下的課程實訓及課程實踐,通過線上理論學習、線下實踐應用,形成知識的積累、延伸,提高學生的綜合知識技能。
再次,豐富線上教學資源,完善校本教學資源庫。要想更好地實現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融合,線上資源必須保證其質與量的需求,加大投入加速校本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應積極申請政策、設施及資金支持,鼓勵教師隊伍發揮自身優勢,創新改革豐富教學資源。同時也應保持資源開放性,與國內高校、國外名校進行資源共享,擴充教學資源的供應渠道,提高線上教學資源的教學質量。保持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根據市場企業的實時需求,及時更新補充相關課程資源,保證校本資源庫的時效性與競爭優勢。
最后,改革線下教育教學模式,促進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融合。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調乏味且效率低,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訴求及企業的人才要求,高校應引進先進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手段,豐富課程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教師應增加教學實訓及課程實踐環節,積極與企業單位合作,建立創新實踐平臺及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線下學習應用機會。通過線上資源系統完善、線下教學改革創新,并及時了解相應企業市場需求,從而促進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和綜合辦學競爭力。
新時代教學環境下的校本教學資源庫建設步伐必須加快,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教學的融合刻不容緩。只有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和資源地區優勢,分析本校在校本教學資源庫建設及線上線下教學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學生為服務主體,及時豐富提高完善校本教學資源庫,并與企業及社會團體進行深度合作,改革創新線下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才能高效實現高職院校的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才能為全校師生提供更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和平臺,提升高職院校的綜合辦學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