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仰武,李雪蓮,吳 偉,尹智華,周寶森,關 鵬
(中國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遼寧 沈陽 110122)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教師隊伍是“主力軍”,課程建設是“主戰場”,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流行病學課程既是對醫學類專業本科生普及公共衛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重要課程,也是加深學生對中國衛生國情的理解和豐富應急防控實踐經驗的重要途徑?!靶箩t科”背景下在流行病學課程教學中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是課程團隊所有教師的共同任務[1-3]。本文通過對中國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學團隊開展課程思政的路徑進行梳理,并用案例加以說明,旨在提升“新醫科”人才培養實效。
在課程思政推進過程中,中國醫科大學流行病學教研室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堅定理想信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育人目標挖掘思政元素,結合專業特色將部分思政元素的挖掘聚焦于“健康中國的合格建設者”這一維度。具體挖掘過程:首先梳理流行病學教學大綱中的知識點,教師各抒己見,討論蘊含在每個知識點中的3~4個不同維度的思政元素;其次從每個知識點的社會背景、學術背景、應用、演變過程等角度探討實施課程思政可行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接受程度;最后將分散在各個章節的相同或類似的思政元素進行聚類,借鑒流行病學教材中病因網絡模式繪制由若干條思政元素主線構成的思政元素網絡。通過這一梳理和定期整理分析,每位教師都能夠在深度和廣度上形成自己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并對國家實施課程思政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具體挖掘路徑包括但不局限于傳統文化角度、校史校友主線、思政新聞角度、學科同行角度、家國情懷角度、哲學思想角度、規章制度角度、地緣文化角度、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獲獎作品角度、教材編者主線和授課教師個人教學科研經歷角度等。
部分流行病學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的實例見表1,每個思政元素都有其具體的思政目標、實施方式以及在教材中對應的章節。其中實施方式包括師生共同討論、學生間互問互答、教師講述或個人經歷分享、圖片演示、教師現場哼唱或播放簡短的歌曲片段及視頻等。課程思政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注重的是潛移默化、以點帶面、全方位融入,然后再借助授課教師的想象力、創造力及日臻完善的教學技能,同時根據實際情況讓課程思政的實施更加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育人效果。

表1 流行病學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融合實例
流行病學課程思政并非是在現有的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突兀地加入思政元素,而是在講授好現有知識點的同時通過闡述、討論知識點背后的邏輯架構、價值觀、哲學思想和藝術美感等方式使學生將思政元素內化于心,進而培養學生的品格,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只有通過對教材中學科內涵的深度挖掘和廣度拓展,才能做到在授課過程中將思政元素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給學生[5-6]。
線下流行病學課堂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主渠道,但不應忽視其他渠道。新生入學時的專業思想教育、第二課堂活動、本科生導師制框架下的學生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活動、為新生或畢業生紀念冊書寫寄語、流行病學教師參與指導建模競賽等社團活動都是實施課程思政的渠道。在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上述線上或線下活動達成多時空全方位協同及深入互動,由此實現課程思政在課堂內外的同向同行。
流行病學課程思政離不開課程負責人的方向引領,也離不開所在高校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辦的課程思政系列教師培訓活動的支持。授課教師要結合國家的宏觀政策、所在地區的社會環境和發展目標對教學案例庫進行持續、定期更新。同時,流行病學教學團隊成員借助學校要求授課教師定期進行同行聽課這一制度框架,積極在本專業其他學科課堂上進行聽課學習,除了解不同課程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的可借鑒之處外,也盡量避免在流行病學課程思政中出現和其他課程雷同的案例,從心理層面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對高頻教學案例的厭倦感和疲憊感。目前,互聯網上各種精品公開課中創新性的知識點呈現方式已經對學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若授課教師不與時俱進更新授課方式,不改變自身固化的教學模式,很難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7]。
醫學院校流行病學課程教師需要在規定的學時內完成幾百頁理論課教材的講授,師生在課堂內外的互動均存在一定難度。在推進課程思政過程中,教師團隊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校友的抗疫事跡或慢性病防控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借此機會既能了解學生的流行病學知識儲備程度、學習風格和價值需求,并據此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又能積極推進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述型課堂逐步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型課堂轉變。向學生征集課程思政案例本身是有效加強師生互動的途徑之一,而這類互動也促進了師生之間知識、經驗、情感的交流與溝通。
校園內的白求恩和李時珍雕像、毛澤東為學校的題詞、學院學術報告廳內的院訓、授課教師的自媒體[8]甚至每一個有利于學生成長的規章制度,都可以作為推進課程思政的教學情境。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生動形象的語言、規范連貫的發音、信心百倍積極主動的神態以及引人入勝的課程導入環節[9]和有設計感可供學生回味的課堂結束語,都是立體化的流行病學課程專屬的課程思政教學情境,有時可以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本文對醫學院校流行病學課程思政進行探索,深入挖掘與教材中知識點相契合的課程思政元素。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一個思政元素可以對應若干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也可以提煉出不同的思政元素。授課教師應根據自身對于相應思政元素的理解和具體的教學情境來靈活選擇。同時,全國各高校各學科都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積極推進課程思政,流行病學教師應定期閱讀相關文獻或新聞報道,主動借鑒創新性的舉措[10-14]。目前中國醫科大學流行病學課程思政仍處于起步階段,而評價相關課程思政的標準主要是課堂教學實效和人才培養效果。后續流行病學教師團隊也將積極通過各高校教學質量報告等多種途徑獲取課程思政評價領域的先進經驗,進而探索課程思政的立體評價和全面評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