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裕騰百諾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陳東東,王雙琦,魯娟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需要加快建立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通過推動社會綠色轉型,解決國家資源環境生態問題。人類各項經濟活動的開展都將給環境、資源帶來一定負擔,因此在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應注重規劃環評工作的開展,通過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確定各項活動帶來的影響,通過從源頭上作出可靠評價,有效落實低碳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為社會的長久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低碳經濟理論最早由英國提出,強調通過采取政策、技術創新等方式完成能源革命,達到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確保經濟發展的同時可以減緩氣候變化,保證人類社會長遠發展[1]。該模式將物質封閉循環當成是基本特征,強調進行資源減量化開采和高效化利用,能夠通過多次重復利用資源獲得較高的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的產生。
所謂的規劃環評,指的是從規劃層面對項目實施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帶有一定前瞻性。從規劃編制開始,通過環評預測方案實施帶來的環境影響,可以對不同規劃方案進行比選,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確定環境、資源和經濟各要素之間能否維持協調發展。規劃環評需對項目實施產生的各種資源需求進行分析,對各地區、行業和部門間的利益關系進行協調,確保項目開展符合環境容量要求,落實清潔生產等規定[2]。
國家在出臺系列環境保護政策的同時,從環境問題預防的角度開展規劃環評工作,從源頭減少給環境帶來不利影響的因素,確保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工作相協調。作為決策的一種,無論是對區域發展還是專業項目進行規劃建設,都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基于低碳理念,可以對項目循環經濟進行評價,完成經濟、環境和社會復合系統發展評估。通過把握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能夠提高循環經濟發展效率,順利達成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控制目標。
將規劃環評當成是手段,能夠通過評價項目帶來的環境影響指導規劃工作科學開展,同時提高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從資源消耗、廢物處置、循環利用、經濟和環境效益等多個角度篩選評價指標,對象涉及城市、行業、產業園等多個層面,使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得到有效把控。根據評價對象的特點,選擇灰色關聯法、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等各種方法確定不同評價指標權重,可以為項目實施提供指導,通過完成生態園區、循環社會的建設,體現低碳循環發展理念。
結合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目標,需要完成規劃環評指標體系構建,在項目評價中融入清潔生產等要求,有效協調經濟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為項目開發提供可靠依據。從宏觀角度來看,應加強環境容量分析,合理配置土地、熱力等資源,從總量上控制角度,完成布局優化,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從微觀調控角度來看,應做好環境污染防控方案比選,加強污染源的控制,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污染發生。考慮到指標體系決定環評內容覆蓋廣度和深度,同時關系到低碳循環理念能否有效融入,需要在把握經濟、環境、資源耦合關系的基礎上合理篩選指標,從區域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廢物處理等多個方面展開分析和評價,體現經濟和環境發展關系,如選擇資源類指標,需要體現減量化、循環利用等特點。選擇環境類指標應加強污染控制,設置排放達標率等指標。面向不同對象建立指標體系,應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如在城市規劃工作中開展評價,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分布等存在差異,需要選擇適合的評價目標,并科學選取評價方法,確保能夠完成低碳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有效評估,為項目實施提供科學指導。
在指標篩選方面,首先應遵循科學性原則,保證體系的建立有一定前瞻性,可以對規劃對象的特性進行準確、系統的反映。對照相關理論規范選擇指標,保證體系權威性,能夠保證環評工作科學開展。其次,應遵循整體性原則進行指標篩選,反映項目各種開發行為中經濟、環境和資源要素的關系,體現評價工作的整體性。再者,應遵循層次性原則,保證環評工作的可操作性。具體來講,就是對項目全生命周期涉及的各種經濟、環境等要素進行細分,確立可量化指標,體現項目實施的階段性。此外,應體現指標的針對性,可以針對評價對象篩選相應的指標,體現評價工作的側重點,落實循環發展要求。最后,應篩選易得的指標,保證各指標直觀,方便人員獲取相關信息,確保環評工作高效開展。遵循相關原則,對項目實施期間的各要素關系進行識別,掌握不同開發行為對環境影響的范圍、程度等,能夠結合發展目標做好評價指標的篩選。結合以往經驗可知,可以采用SWOT法、專家咨詢法、DPSIR法等多種方法完成指標體系的建立,形成由目標層、主體層和指標層組成的環評指標體系,確保規劃環評工作科學、有序地開展。
從體系構建的流程來看,按照開發政策等開展規劃環評工作,需要先完成相關資料的收集,通過現場勘查、現狀監測、環境調查等把握項目開發中各種資源、環境要素,根據規劃目標對影響環境的各項因子進行識別。通過完成因子分類,融入低碳循環經濟理念,遵循相關原則,能夠完成指標篩選。在指標量化方面,需要對指標權重進行確定。采用德爾菲法等定性分析方法,容易受評價者主觀意識的影響,導致權重分配效果不理想。運用定量方法展開分析,可以采用層次分析、灰色關聯分析等方法。在實踐操作中,運用后一種方法將面臨子系統量化難題,采用層次分析法可以將定性手段和定量手段結合,完成多層次指標賦權,在簡化評價工作的同時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按照指標量化步驟,將問題分解為多個元素,各組為一個層次,確保各層次相互獨立。將同層次元素當成基準,對下層元素進行支配,可以形成自上而下的層次結構。比較各層元素對上層元素的影響,能夠確定指標在目標中占據的比重。對元素進行兩兩比較,能夠生成判斷矩陣,采用1-9整數及倒數比例標度法完成元素重要性判斷。完成層次單排序,僅確定各組元素對上層元素的權重向量,為確定最底層各元素對總目標的權重,假設A層包含m個因素,總排序權重分別為a1,a2,...,am,下層B層包含n個因素,關于上層Aj權重分別為b1j,b2j,...,bnj。在Bi和Aj不存在關聯時,B層總排序權重可根據下式計算:

式中,bi為元素Bi在上層的總排序權重,bij為該元素關于Aj的權重,aj為Aj的層次總排序權重。通過一次性檢驗,驗證分析結果具有一致性,能夠完成指標量化,運用指標開展項目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經過篩選后,權重較大的指標能夠用于反映規劃實施給環境帶來的影響程度,為完善規劃方案提供指導。
1.案例概況
某項目位于城市近郊的工業集中區,規劃面積約20km2。項目所在地區氣候干旱、降雨較少,具有較高礦化度。周圍環境地貌簡單,植被、動物類型較少,環境脆弱,存在水土流失問題。區域產業以機械加工、包裝印刷、橡塑化工等為主,按照區域發展規劃,需要建設能源工程、生物工程和商貿物流中心等,推動精細化工等新型化工產業發展。
2.體系構建
根據項目情況建立規劃環評指標體系,可以采用SWOT方法對區域優劣勢和面臨的威脅、機會展開分析,完成環境因子系統分析。從優勢上來看,項目位于城市經濟圈節點,交通便利,同時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區域內產業發展穩定,為項目實施奠定了穩固基礎。從劣勢上來看,項目所在地區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利用率較低,而項目實施要求達到較高的資源承載力,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從項目實施機遇來看,項目實施可以推動產業創新,獲得政府大力支持,有助于加快區域資源流動,深化區域產業分工。但同時也將面臨嚴格的環境管理要求,需要與市區內產業競爭,承擔較大的發展壓力。通過綜合分析,采取DPSIR模式進行指標體系建立,從驅動力、壓力、狀態、影響和響應角度對區域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問題進行分析,可以將規劃環評指標劃分為資源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生態環境質量、社會經濟發展四大類指標。對指標進行進一步分解,可知資源能源利用指標包含單位產值綜合能耗、清潔能源比例、土地資源利用率等多項指標。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賦值,能夠確定各指標權重,形成如表1所示的層次指標體系。

表1 項目規劃環評指標體系
3.體系運用
在環評指標體系運用階段,需要對規劃階段的各指標值進行統計分析。但實際各指標因素存在不確定性,需利用灰色關聯法進行系統分析,以準確完成各期綜合評價指數分析,反映指數變化趨勢,驗證體系的可用性。通過層次分析,可知各層指標權重能夠通過一致性檢驗。分析選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規劃數據,根據地方相關部門公布的數據,在綜合評價時需要先對指標序列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削弱指標的不可度量性。可知系統行為序列Xj={xj(1),xj(2),...,xj(k)},j為某個時段,k為指標數。對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通過極值分析完成指標序列值變換,可以進行指標關聯度計算。具體來講,就是按照指標權重進行逐層加權計算,得到目標序列X0={x0(1),x0(2),...,x0(k)}對子序列的加權關聯度Υj:

式中,K為指標個數,L為指標層數,W(l)為對應層次權重,δj(k)為子序列Xj各指標對目標序列對應指標的關聯度,滿足:

式中,Δmin和Δmax為目標序列和子序列指標絕對差值的最小值和最大值,ρ為分辨系數,可取0.5,Δj(k)為兩個序列中指標k的絕對差值。通過系統分析,可以得到項目在不同時段的環評結果,如表2所示。根據評價結果可知,在項目規劃早期階段,無論是在資源能源利用還是環境發展等方面,都存在基礎薄弱的問題,不利于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早期產業發展忽視了環境問題,引發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建設的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無法滿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求。從項目實施開始,發展至2025年,資源能源利用率將明顯提升,同時區域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等各方面將有所改善,可以為實現清潔生產、環境治理、資源循環利用等目標提供支持。發展至規劃末期,能夠使區域環境、經濟等各方面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說明項目實施能夠帶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滿足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需求。相較其他指標,按照規劃環境污染控制指標將得到顯著改善,因為規劃明確提出了各項污染控制措施,如針對鍋爐配置煙氣凈化裝置,在廢氣處理上實現統一收集和處理,針對固體廢物實現分類回收利用,確保新建企業能夠與內外環境和諧相處。在資源能源利用方面,推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在建筑、交通等領域引入節能技術,達到貫徹落實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

表2 項目規劃環評結果
從綜合評價指數的變化情況來看,總體呈現出不斷提升的趨勢,但對照區域規劃目標可知,距離理想效果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分析原因可知,主要受區域環境的限制,環境恢復治理率、清潔能源比例等指標在短期內難以達到規劃目標要求。追根究底,與區域生態建設不平衡有關,受歷史因素的影響,區域環境質量不高、區域環境承載力有限,將造成工業產業生產投入受限,地區綜合發展指數下降。對照評價結果,想要落實低碳循環經濟發展要求,需要在近期規劃中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分析項目實施給各重點保護目標和敏感點帶來的影響。為加快清潔能源引進,還應集中進行低能耗、低污染的企業布局,同時通過監督管理實現企業排污全程控制。面向整個區域加強執法宣傳,增加污染治理投入,引導企業建立先進清潔生產制度模式。逐步消除項目實施給環境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加快環境治理工作的全面開展,能夠有效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維持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通過準確理解低碳循環經濟和規劃環評工作的關系,可以從二者融合的角度明確規劃環評指標體系構建思路。在遵循科學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厘清體系構建流程,結合評價對象特征進行指標篩選,運用層次分析等方法進行指標權重賦值,能夠形成完整的指標體系。在實際運用過程中,運用關聯分析法展開綜合評價,可以綜合明確區域能否達到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目標,繼而為規劃方案完善和改進提供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