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弗米爾提出的目的論理論和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專有項的分類及翻譯策略為指導,對小說《煙壺》德譯本中出現的中國文化專有項及其譯文和翻譯過程進行分析,探討了翻譯策略選擇上的得當與不足之處。最后文章從中國文學作品外譯傳播的角度為譯者如何處理中國文化專有項提出了翻譯策略選擇上的建議。
關鍵詞:目的論;文化專有項;德譯本;翻譯策略;煙壺
當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此過程中翻譯活動為不同文化的溝通交流架起了一座橋梁。但對于中國而言,兩千多年來中西方之間的翻譯史基本就是部譯入史,漢語作品對外傳播和外文作品翻譯引入之間存在極大不平衡的問題[1]。因此,仍有眾多優秀經典的漢語作品未能引起西方讀者的關注,小說《煙壺》就是其中之一。
《煙壺》創作于1984年,是鄧友梅的民俗小說代表作之一,京味十足的同時又展現了清末社會的眾生百態,用主人公的經歷揭示了底層群眾愛國意識的覺醒,書中蘊含了大量對中國特色物件、風俗、風景的描寫。1990年德國著名翻譯家高立希(Ulrich Kautz)先生將其翻譯為德語并出版,《煙壺》才首次進入德國讀者的視線。文章從翻譯目的論視角出發,探究德譯文對小說中出現的中國文化因素的處理方式與翻譯策略。
一、理論框架和研究現狀
(一)目的論
目的論(skopos theory)最早由弗米爾(Vermeer)于1978年在《普通翻譯理論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書中提出,他認為譯文所期待達到的效果決定譯文文本形式,即目的決定方法。這打破了長期以來譯文要與原文等值的觀念,提供了一種更為靈活實用的翻譯策略,使譯者從原文的束縛中擺脫出來。弗米爾提出了三條總體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目的原則指的是翻譯過程中采取的任何策略及技巧都要為最終的翻譯目的服務;連貫原則是指在目的語讀者看來,譯文本身的閱讀體驗需做到流暢自然,符合目的語語境文化;忠實原則反映的是譯文與原文之間的關系,可理解為“譯文需忠于原文”,但忠實程度如何權衡,決定權依舊掌握在譯者手中。上述三條原則中目的原則居于首要地位,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需無條件服從。其次,忠實原則也必須服從于目的原則和連貫原則。翻譯過程中需嚴格按照此順序決定翻譯的策略方法[2]。1984年,萊斯(Reiss)和弗米爾在合著的《普通翻譯理論基礎》(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書中將目的論加以完善。
在國內,關于目的論的研究方面,最早由上外的桂乾元教授對該理論進行引進,他在1987年發表的《記聯邦德國的三位翻譯家》一文中明確強調了“翻譯目的高于一切”這一原則,即弗米爾所指的目的原則。但此次介紹并未引起國內學者關注,直到1995年陳小慰發表了《簡評“譯文功能理論”》一文,目的論才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重視。
(二)文化專有項
在翻譯過程中,會遇上兩種語言對應文化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文學文本中這一現象尤為常見。對此,國內已有眾多學者探討過解決辦法,翻譯方法整體上可分為歸化和異化兩大類,每一類又針對不同情況給出了具體建議,如文外作注、文內明示、音譯、解釋等[3]。西班牙翻譯家艾克西拉(Aixelá)于1996年提出了文化專有項(Culture Specific Item)的概念并下了定義:在文本中出現的某些項目由于在譯語讀者的文化系統中不存在對應項目或者與該項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原文中的功能和涵義轉移到譯文時發生翻譯困難[4]。周愛琴等提出了共11種翻譯策略,分別是重復、轉換拼寫法、語言(非文化)翻譯、文外解釋、文內解釋、使用同義詞、有限世界化、絕對世界化、同化、刪除、自創,可分為保留和替換兩大類,其中前五種屬于保留,后六種屬于替換[5]。
總體來看,目前國內對于《煙壺》的研究尚顯不足。在中國知網以“ 《煙壺》”為主題檢索,找到的關于小說的相關文章僅有5篇,其中有3篇發表于20世紀,且都是從民俗美學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如“張韌:鄧友梅小說的民俗美與時代色彩——談中篇小說《煙壺》及其他,文學評論,1984年”;剩下兩篇分別從語言修辭角度(郭藝?。簻\析鄧友梅《煙壺》的語言特色,文學教育(上),2012年)和人物形象鑒賞角度(劉燕: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融合——《煙壺》中烏世保形象分析,懷化學院學報,2014年)對文章進行剖析。顯然,目前國內對《煙壺》的研究局限于文本的文學研究方面,而德譯本誕生已有近三十年卻無人問津。因此研究著名德國翻譯家對《煙壺》的翻譯作品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文學作品外譯及傳播有著重要意義,也有助于西方更全面真實地認識中國。
二、典型案例分析
楊平認為,文化專有項可分為生態、物質、社會、宗教、語言這五類[6]。從故事情節上來說,《煙壺》的第九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串聯作用。從這一章起,小說的主人公正式步入故事主線情節。同時,這一章存在大量中國特色文化因素,京味十足,還富有時代特色。因此文章選取《煙壺》第九章文本作為語料針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一)物質文化專有項
小說中的物質文化專有項指的是與清末北京四九城的人們生活有關的各種事物,在第九章中主要表現為傳統中國飲食、手工藝品及起居[7]。接下來將各自舉例說明。
例1:……在三河開個饅頭鋪……[8]
譯文:…Laden für ged?mpfte Hefekl??e in Sanhe…[9]
饅頭是中國的一種傳統面食,以小麥面粉為主原料蒸制而成,在北方地區尤為流行。如果采取轉換拼寫法的方法直接音譯為“Mantou”,會讓德語讀者難以理解,不知道這是水果、蔬菜又或是某種炒菜。譯者此處選擇了用同化的方法來翻譯,即用目的語文化專有項來替換源語文化專有項。Hefeklo?是德國南部的一種流行美食,同樣是酵母發酵制成的圓形面團,大小也和饅頭接近,但食用方式有很大不同,往往是蘸藍莓醬或切片配菜吃。此處譯者的處理體現了目的原則,因為這里的這道事物并非重要文化專有項,不精確翻譯無妨,反而能讓目的語讀者有一種親切感。
例2:一串老虎搭拉
譯文:eine lustig bunte Kette aus allerlei Spielzeugfigürchen und Amuletten
老虎搭拉又叫“老虎耷拉”,是天津特色民俗物件,用紅線將碎布頭縫制的老虎、粽子、辣椒、蝎子、壁虎等造型的荷包串接起來,末端配有流蘇,因其最上方是布制老虎而得名。該物件通常由大人在端午節時候系在小孩衣領后,寓意避五毒和平安吉祥。該物件最早出現于東漢,當時還只是用五色線纏在胳膊上名曰“長命縷”,一直到清代才成了如今的形態。要想翻譯好這樣帶有強烈時代色彩和習俗特色的物件顯然并非易事。而對于德語讀者來說倒也無須了解得如此清楚,因此譯者同樣采取有限世界化的方法將其譯為“一串由各種小玩具和護身符組成的彩色鏈條”,這一翻譯非常直觀地讓讀者明白了老虎搭拉是什么物件。Amulett意思是護身符,而西方讀者對護身符十分熟悉,這就使他們迅速明白了老虎搭拉的用處之一就是祈福避禍。此處譯者的處理體現了目的原則高于忠實原則。如果按照忠實原則來翻,Amulett就屬于增譯了,有不忠于原文之嫌。
(二)社會文化專有項
社會文化專有項指的是在倫理、法律、習俗、藝術、宗教等方面的表達[10]。本章中主要體現為節日習俗、社會結構及宗教,接下來將一一舉例說明。
例3:……衙門里又要花銷……
譯文:…und dann habe sie im Yamen erneut Unkosten wegen ihres Mannes gehabt.
衙門一詞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是過去封建社會政權機構的辦事場所。古時打仗以武為尊,軍營也就承擔了最早的權力機構的職責。當時軍隊駐地大門外常常會插有旗幟,旗幟邊緣往往剪裁成鋸齒狀,如同獸牙一般,因此人們用牙門一詞指代當時的權力機構。牙門后來逐漸演變為衙門一詞,成了人們對政權機構的稱呼,而后又擔負起了法庭審判的職責[11]。但在舊社會,尤其是清末,衙門往往充斥著黑暗腐朽,因此,小說中烏大奶奶才會說去衙門救老爺又要花一大筆錢。譯者此處選擇了轉換拼寫法直接音譯,容易使讀者難以理解什么是Yamen,故可采用文外解釋的方法加注“Gerichts-und Amtssitz im feudalen China”更為合適。一來解釋了衙門的功能作用,二來說明是封建時期的產物,暗指其黑暗,以便于讀者理解。
例4:阿彌陀佛。
譯文:Gelobt sei Buddha!
阿彌陀佛一詞起源于佛教,意為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到了唐朝成了漢傳佛教的信仰主流之一。受漢傳佛教影響,哪怕是不信佛的平民大眾在見到他人受苦時也會道一聲“阿彌陀佛”表示多虧阿彌陀佛保佑才沒發生壞事。天主教中也有類似禱告語,即“Gelobt sei Jesus Christus”,意思是“耶穌保佑”。譯者此處使用了有限世界化的方法,德語讀者雖然對佛教的Buddha不太熟悉,但對于耶穌了解頗深,因此保留句式用Buddha替換可以讓讀者迅速明白其中意義,處理方法堪稱巧妙。這里同樣體現了目的原則高于一切,優先是讓讀者明白大致意思,而無須費力解釋什么是佛教中的阿彌陀佛。
三、結論
在“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如何向國外讀者講好中國故事,做好中國文化傳播還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其中如何譯好中國文化專有項更是重中之重。翻譯效果會嚴重影響目的語讀者對中國文學作品內涵的理解乃至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識。從文中的實證分析來看,譯者雖然有多年的在華生活經歷但并不能精準地處理好對中國特色文化專有項的翻譯。對此,譯者應力爭在保留形式和傳達內容之間找到平衡,既保留原文中的特色傳達中國文化,又要考慮到大多數普通讀者的閱讀體驗。這些讀者對譯本的接受程度對譯本的海外傳播效果有著較大影響。
作者簡介:王宇航(1998—),男,漢族,浙江寧波人,西安外國語大學歐洲學院德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為翻譯與翻譯研究(中德互譯)。
參考文獻:
〔1〕謝天振.現行翻譯定義已落后于時代的發展 ——對重新定位和定義翻譯的幾點反思[J].中國翻譯,2015,36(3):14-15.
〔2〕馬會娟,苗菊名.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81-83.
〔3〕張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專有項翻譯策略評介[J].中國翻譯,2004(1):20-25.
〔4〕Aixelá J F.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J].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1996,8:52-78.
〔5〕周愛琴,楊波.漢英文化翻譯中趨同意識探微——艾克西拉文化專有項翻譯論的啟示[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0,30(5):99-102.
〔6〕楊平.文化因素與翻譯策略[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4):21-27.
〔7〕杭琳.德譯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8〕鄧友梅.煙壺[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
〔9〕Youmei D,Kautz U,Muller E.Ph?nixkinder und Drachenenkel:Bilder aus dem alten Peking[M].Aufbau-Verlag,1990.
〔10〕馮小冰.《美食家》德譯本文化專有項的翻譯策略研究[J].雙語教育研究,2016,3(2):63-72.
〔11〕李啟成.從衙門到法庭? 清末民初法庭建筑的一般觀念和現狀[J].中外法學,2009,21(4):498-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