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心齋”“坐忘”是指一種自身內心徹底排除利害觀念,排除對生死禍福得失的考慮的一種精神狀態,就是要達到“無己”“喪我”的境界,從而就能實現對“道”的觀照,游心于“道”。莊子的這種思想對后世的繪畫、書法等藝術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也對中國當代聲樂演唱具有一定的啟發。該思想能指引演唱者擺脫自身得失、名利的束縛,使演唱者在臺上心無旁騖、專心詮釋作品。
關鍵詞:心齋;坐忘;聲樂演唱
一、莊子“心齋”“坐忘”的涵義
所謂心齋,是一種空虛的心境,內心沒有雜念,是要人們排除自己內心的利害觀念,是一種“無己”“無功”“無名”的精神狀態,這種精神境界就是實現對于“道”的觀照,不考慮自身的禍福與生死,不因暫時取得的小成就而驕傲,也不為眼前遇到的小困難止步不前,不為自己平凡的出身感到自卑,也不因自己顯赫的家世而炫耀,生而為人,一律平等,對待每個人應一視同仁,不應存有貴賤之分。與“無己”相對的是“有己”,所謂“有己”就是內心只有自己,總是計較生死、富貴、貧賤、得失、名譽等,所以普通人不能實現對“道”的關照,也就不能游心于“道”,這是普通人都存在的。何為“無己”呢?簡言之,就是沒有自己,不考慮自身得失,財富,名譽等,也就是不為煩瑣世事而憂心,拋棄個人得失,貧富等各種外在事物的計較,甚至連自己的生死都置之度外,達到這樣的精神狀態就是“無己”,莊子稱其為“心齋”,也稱之為“坐忘”。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一書說道:“莊子把這種‘心齋’‘坐忘’的精神境界,看作是人生的自由境界,這種以為在自己內心不考慮利害得失的狀態就能達到人生的自由的觀點是錯誤的,是走向宿命論的[1]。”當然,莊子確實也是一位宿命論者。但不能否定他的“心齋”“坐忘”這種精神境界有其合理之處。莊子的這一思想,影響了中國后代各個專業的藝術家,無論繪畫,還是書法,甚至更多的藝術領域。
二、當代中國聲樂演唱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們對于藝術領域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藝考生選擇學習聲樂來跨進大學,因為聲樂這門人聲樂器相對于其他門類的樂器來說似乎不需要成本。這對于中國聲樂發展來說無疑是朝著更好的方向在發展,是值得鼓勵和贊揚的。然而,在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較為明顯且不利于中國聲樂演唱長遠健康發展的問題。
(一)急于求成,一味追求高音導致嗓子出現疾病
當今社會快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聲樂學習者也追求一個“快”字,不從練習基礎開始就想要快點唱難度較大的曲子,急于求成想要快點唱華麗高音的歌曲。有很多聲樂學習、演唱者甚至是聲樂教師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認為高音能唱上去就是厲害,唱難度系數高的曲子就會是成功者。殊不知,等待她們的將會是長時間持續用嗓帶來的嗓子疾病,更嚴重的甚至不能醫治,將會終身不能繼續自己的演唱生涯。當今社會,不管是在藝考階段,還是大學生期末考試,又或是各種各樣的比賽中,大家都選擇的是音域寬而高的曲子,很多人所選的歌曲都超自己能力范圍,是自己不能駕馭的作品。在學生琴房,聽到的也是在練習突破高音,同學之間相互比高音。比如一首音域很高,需要高技巧炫技的歌曲,和一首音域較窄,平平無奇確飽含意境和內容的歌曲在大家眼中,前者更受歡迎,大多數聲樂學習者和演唱者會選擇前一首作品。當代聲樂演唱學習中,學生們大多喜歡高難度的曲子,認為唱高音就是厲害,一味追求音高,而忽視作品本身的含義,在演唱過程中,大家大量運用高技巧進行炫技,很少注意到音樂本身。正因如此,嗓子幾年后就不能運作了,這種對嗓子百害無一利的演唱方式是不行的但卻隨處可見。
(二)演唱時只注重聲音而非作品本身,不能較準確詮釋作品內涵
在大學里,越來越多的所謂“好嗓子”正在被發掘,擁有好嗓子的同學確實更受到老師們的青睞。無論是在參加比賽還是學業考試中,聽到老師給學生們的評價,或者同學們相互之間的更多的評價,都是說她擁有一副好嗓子,很少聽到評價時把歌曲背后的意義詮釋得很清楚,大家在聽的似乎是聲音,而不是音樂本身。每首曲子都是由無數的音符組成,作曲家在一度創作過程中所創造出的音符是抽象的、不生動的、不鮮明的、沒有生命力的。演唱是賦予作曲家們創造出的音樂作品生命力的再創作,既二度創作。作品的譜面蘊含了作曲家的創作特點、創作風格及作曲家內心所想,大腦所思,自身真情實感的表達,這就要求演唱者需要用正確的發聲技術,較高的歌唱技巧,以及合適的情緒情感和肢體共同配合從而表現出每一個抽象音符的含義。真正詮釋該作品,演唱者并不是只需要一副好嗓子就能達到效果,如果只是這樣,那世間千千萬萬的好嗓子都是歌唱家了;如果只是這樣,作曲家們根本不用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需要寫出較高音域的,難度大的音符組合,那世間千千萬萬的僅需略懂樂理知識的不都能成為作曲家了。所以,聲樂學習者在練習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必須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練習,在演唱過程中不能只想聲音而不注重情感表達,更不能為了得到名利而一味追求高音。
三、“心齋”“坐忘”對當代中國聲樂演唱的啟發
王卓在《聲樂審美觀》一書中說到聲樂這門演唱藝術,千百年來,不斷延綿發展,這一藝術形式有著把對美的追求作為重要范疇的藝術共性,同時由于它是用人聲加語言的方式而進行歌唱的一種藝術門類,其表“情”屬性似乎更濃[2]。也就是說,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詮釋和表達出作品的真情實感,表現出作曲家創作時的內心真實寫照是很重要的,聲音和情感一并激發,正確理解歌曲涵義和把握作品風格,從而配合與之相適合的聲音,聲情并茂才能達到真正的演唱效果。不能只是為了唱聲音而歌唱,更不能為了得到暫時的“好”評價而不顧自身長遠發展損害嗓子。
莊子提出的“心齋”“坐忘”這兩個審美命題,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要人們從自己內心徹底排除利害觀念,這時自己就不會受外界的任何事情的干擾,所有的權力、名譽、富貴,對自身而言都將不復存在。這也是繼承并發展了春秋時期老子的“滌除玄鑒”理論而來。所謂“滌除”就是洗滌垢塵,就是洗掉人們內心的主觀欲念和想法、成見及迷信,讓腦子變得像鏡子那樣純凈又明亮。“玄鑒”指的就是對道的關照。我們只有內心保持虛靜,才能實現對道的關照,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有一種空明的心境,作為演唱者才能進入專心演唱狀態,不受外界干擾。說到這里,一個值得注意的詞就是“審美心胸”,何為審美心胸?其是莊子將老子的“滌除玄鑒”命題,發展成為以上我們所介紹的“心齋”“坐忘”命題,而建立的一種關于審美的心胸的一種理論。在中國美學史上,審美心胸這個理論的影響較為深遠。可以說老子的“滌除玄鑒”命題是中國古典美學史上關于審美心胸理論的一個發端,而經莊子繼承并發展而來的“心齋”“坐忘”命題種論述的擺脫利害觀念所引發的論述可以看作是審美心胸的真正體現。可以說中國古典美學史上關于審美心胸的理論是由莊子建立起來的。這種審美的心胸指的是一種超脫利害觀念的空明心境。有了這種空明的心境,審美心胸就會變得闊達,從而自己胸中也會創造出審美意象,演唱時不再刻意追求音量的高低,音色的明亮以及高音是否達到,而是開始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作曲家譜面所要傳達的內容,再深層次透過作品去理解與分析作品背后作曲家真正要表達的情緒與思想。最后在正確理解,合理分析,合適的唱腔,圓潤的音色加上與之協調的肢體共同表達整首曲子的歌詞內容和情緒情感。莊子的“心齋”“坐忘”可以使聲樂演唱學習者忘記自我,為演唱者更加深入詮釋作品背后的真實涵義指引了正確的方向。莊子認為一個人達到了“心齋”“坐忘”的境界,也就達到了“無己”的境界,這種境界能實現對“道”的關照,是“至美至樂”的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這種境界要求我們要心無旁騖,擺脫利害和欲望的觀念,一心一意,最終達到忘我的境界。告誡我們在演唱過程中,不要因為人數多而感到緊張,惶恐,不要因為名次感到擔憂,擺脫名利的束縛,不要存在必須拿獎的心理及想法,就只剩下純粹的演唱歌曲,在臺上的你不應存有任何拿第一的欲望,你不再是你,你只是作曲家詮釋作品的傳達者,這樣就達到一種“無己”的精神境界,從而能夠更好更全面地傳達作曲家的所思所想。值得一提的是,莊子把“心齋”“坐忘”這種精神境界看成是人生自由的境界,這是錯誤的。就像演唱者在臺上不能絕對自由發揮一樣,還需根據作曲家規定的譜面要求進行演唱。
結合莊子“心齋”“坐忘”的精神境界,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存有任何的功利心理,聲樂演唱者同樣也是如此,切勿為了得到暫時的夸獎而一味飆高音,為了長遠發展,需一步一個腳印,從簡小的歌曲開始。在拿到譜子之前,需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清楚作曲家的創作意圖,進而把握歌曲的演唱風格,時刻告訴自己不是唱聲音,而是唱音樂,唱作品;急于求成,一味追求技巧而忽視作品涵義,這種華而不實的演唱并不能真正感染人,贏得的只是暫時的“好聲音”評價,失去的卻是后半生的嗓子。莊子“坐忘”的目的是達到物我兩忘,而非作品音樂性與演唱技巧脫節。同時也是告訴世人只有擺脫利害觀念,不為世事所困擾,才能潛心進入真正的學習狀態,才更加明白保護嗓子的重要性,這樣才有利于自身長遠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使得人心浮躁不安,僅有少數人是靜下心來學音樂,打基礎,更多的是急于求成,追求高音,瘋狂炫技,大家對其音樂好聽與否的衡量標準也傾向于是否飆高音。在這樣一個藝術發展背景下,應該多讀圣賢書,學習圣賢文化,不追求名利,不追求華而不實的演唱效果,不存在功利思想而學習,拓展自己的視野,開闊自己的心胸,以此達到一種空明的心境,最后物我兩忘達到莊子“心齋”“坐忘”的精神狀態,只有做到“心齋”“坐忘”的境界才能使個人的演唱水平日漸提高,才會使演唱者的演唱生涯健康發展,進而當代中國聲樂演唱藝術才能朝著更好更快發展的方向前進。
四、結語
當代中國聲樂演唱藝術中,應該像莊子所說的那樣摒棄利害觀念,不為達到某種私利而不顧自身長遠發展做出有損自己嗓子的練習,需時刻謹記萬事不得急于求成,應腳踏實地學習,不為暫時的名利而追求無法達到的高技巧,不為炫技而歌唱,只有這樣,演唱者才會得到真正提高,當代中國聲樂演唱藝術才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中國聲樂藝術才會越來越繁榮多彩。
作者簡介:張菊(1995—),女,黎族,貴州興仁人,貴州師范大學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王卓.聲樂審美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