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毛澤東在陜西延安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使文藝工作者意識到要創作出一個全新的反映共產黨的理念的文藝作品。后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根據晉察冀邊“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集體所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是一部抗日戰爭末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創作的一部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影響的歷史作品,后來作品被編成了多種藝術形式,其中獨舞《白毛女》是根據歌劇《白毛女》結合民間傳說故事白毛仙姑主人公“喜兒”所編創的舞蹈。文章以獨舞《白毛女》為例,從舞蹈技法中去淺析如何激發其中的舞蹈激情。
關鍵詞:白毛女;情感;舞蹈激情
一、獨舞《白毛女》
1942毛澤東在陜西延安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使文藝工作者意識到要創作出一個全新的反映共產黨理念的文藝作品。后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根據晉察冀邊“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是一部抗日戰爭末期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創作的一部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影響的歷史作品,后來這部作品被編成了多種藝術形式——歌劇、舞劇、歌曲等,其中獨舞《白毛女》是根據歌劇《白毛女》結合民間傳說故事白毛仙姑主人公“喜兒”所編創的舞蹈。
獨舞《白毛女》以民間傳說為主要素材,根據當時的革命斗爭現實進行加工和提煉所編排出的獨舞。主要情節為:惡霸地主黃世仁逼死了喜兒的父親,并且將喜兒強搶占為己有,喜兒不愿屈服,被迫逃進了寺廟里,最后帶著頑強的復仇意志,依靠寺廟里的貢品活下來,因長期缺乏碘,所以導致頭發變成白色,被稱為“白毛仙姑”。后來八路軍一舉將黃世仁推翻后,喜兒被解救。這段民間故事是真實發生在晉察冀邊的故事,反映出當時舊社會的黑暗與壓迫。
獨舞《白毛女》分為三段:
第1段“獨白”表述了喜兒在被地主黃世仁污辱后,逃脫后無奈被逼進了寺廟,這段獨舞情節主要展示“喜兒”在寺廟中內心絕望的獨白,舞蹈動作多為延展和內心的訴求,音樂上平緩及激烈。這段“喜兒”在寺廟中無人傾訴,一個人在寺廟度日如年,黑暗臟亂的環境,分不清白天黑夜,在寺廟中時她所唱:想要逼死我,瞎了你眼窩!舀不干的水,撲不滅的火!我不死,我要活……她帶著強烈的復仇愿望堅強活下去,也體現出了喜兒內心的冤屈、怨恨。
第2段“回憶”喜兒在寺廟中,她回憶之前的生活的美好,回憶到父親給她扎紅頭繩,該段舞蹈主要表達“喜兒”回憶和懷念之前的種種美好,另外一個內涵也映射出“喜兒”在寺廟中出現幻覺,被舊社會折磨出“精神分散”。這段的舞蹈動作,與其他兩段舞蹈動作所不同,這段的舞蹈動作較為輕快,“喜兒”成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并與父親的幸福生活,這段是留給觀眾無限想象。“喜兒”之前的美好生活,是被黑暗現實生活所壓迫的反射。
第2段中還有個經典的歌曲,楊白勞給喜兒所唱的歌曲“人家的閨女有花戴,你爹我的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扎起來”,這段也是舞蹈中的經典。第2段是美好的、幸福的,與前段形成反差,說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
第3段“回到現實”喜兒從回憶中走出,回到現實,依舊面對的是冰涼、荒無人煙的寺廟。這段的舞蹈與也是整個舞蹈最高潮的階段,無論是在音樂、舞蹈、動作上,都與前兩段有較大的反差,這段的舞蹈動作較為猛烈,音樂也較為激昂,瞬間被拉回現實,“喜兒”面對現實的殘酷她終于反抗、掙扎、堅持,最終在自己頑強的意志力下,被路過的八路軍解救。
二、激發舞蹈情感的方法
舞蹈激情指的是舞蹈演員在表現特定的角色和體驗角色時所表現出的強烈情感,一種是對角色的代入、體驗,全身心地投入并關注角色的命運,將自己的內心燃燒,并展現出符合人物性格所體現的情感;另一種是對舞蹈演員本身具有一種自身爆發力的極致情感。
舞蹈激情是表現舞蹈情感的奠基石,缺乏舞蹈激情的舞蹈演員在演繹舞蹈時,難以將所需要的情感強度發展到高潮,表演一個舞蹈作品時會使觀眾感受到“表面”而未達到“內心”。因此要完整地表達一個舞蹈作品必須要將一個舞蹈作品內的情感激情進行發動爆發,爆發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文章以想象激發和動作激發兩種方法淺析如何進行舞蹈情緒激情的爆發[1]。
(一)想象激發
對于舞蹈這類藝術,除了自身的舞蹈肢體展現藝術,想象是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想象是一切藝術表演的前提,沒有想象就沒有情感,只有通過充分的藝術想象才能使表演生動感人,以想象帶入從中獲取舞蹈中所假定的情景和真實的情緒感受。獨舞《白毛女》要舞者借助豐富的想象,想象環境、想象人物,喚起喜兒受到地主壓迫時的情景,父親被迫自殺,自己被迫逃到寺廟帶著頑強的意志活下來的切身體驗。獨舞常常會面對“無對手”交流的情況,無對手所指的是,無對比,無搭檔,無場景,要憑借自己的內心視覺去感受交流對象。文章從環境想象、共情共鳴、情感轉換和遞進出發,淺談如何運用這三種方式激發獨舞《白毛女》中的情感。
1.根據特定情境想象
情感的產生必須是特定的環境中才能成立,舞者將自己與實際角色進行感應和轉換,是最直接的想象,是舞蹈表演的必要條件,沒有想象就沒有情景,沒有情景就沒有想象。
獨舞《白毛女》以喜兒為主要表演人物,以寺廟為特定的假象環境,文段將環境分為三段,第一段環境“喜兒”直接展示在黑暗、昏暗的寺廟中,這時的“喜兒”情緒需要舞者能感受到“喜兒”內心的獨白,被迫被逼,但又心有不甘進行掙扎,并頑強地活下去,第一段的“喜兒”在這個環境下是無助、委屈。第二段中的場景與第一段有強烈的對比,這一段《白毛女》中有父親給喜兒扎紅頭繩的場景,這時就需要舞者轉換環境想象,舞者將自己置身于場景的快速轉換,才能更加真切、生動地表演。在這段中,“喜兒”仿佛是在回憶與父親的美好生活,這時的場景設定應該是大街小巷、街道繁華、煙火氣息,與父親之間雖過著清苦的生活,但又是美好的,這一段表達的情緒是懷念、幸福。第三段“喜兒”從回憶中被拉回到現實中,孤獨無助地待在黑暗的寺廟中。這段的內心在第一段基礎上擴大,“喜兒”不再等待,她仇恨、反抗、怨恨,最終被解救。這段的環境設定,舞者應該表達的是反抗、掙扎、解脫。
2.共情與共鳴
把原本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或看作是有生命的東西,獨舞《白毛女》中唯一所使用的道具“紅頭繩”,此紅頭繩從歌曲中的歌詞得出“人家的閨女有花戴,你爹我的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扎起來”,表現出父女二人生活的貧苦,追求簡單幸福的生活,體現楊白勞對喜兒的疼愛與相依為命的骨肉深情。獨舞《白毛女》中對“紅頭繩”注入思想、情感,使舞者融入角色并產生情感共鳴。想要產生共情與共鳴,舞者就必須將自己設定為這個人物角色,去體驗和感受舞者所發生的事情,所處的環境和所感觸,才能達到共情,將舞蹈作品表現出原本的思想感情。
3.情感轉換與遞進
情感的轉換與遞進是情感的一種必然發展。舞蹈中都具備一個框架,每個框架中又分為不同情節和情感,對于爆發情感情緒,作為舞者可以將一個完整的舞蹈框架定義、拆分、分解、分析。例獨舞《白毛女》整體框架是定義在一個舊社會所發生的悲慘故事,經過拆分為三段式結構,第一段:冤屈、悲痛、仇恨;第二段:回憶、懷念、幸福;第三段:反抗、期待、解脫。舞者在表演舞蹈時,需給自己定義一個框架,分析每段中的情感,有序地進行情感的控制,才能有章法的完成,才不容易出現“亂抒情”的現象。舞者設計的框架越具體就越生動,舞者通過肢體語言將對角色的情感認識傳達給觀眾,觀眾才能直白、真切地感受到舞者想表達的感情。
(二)動作激發
針對舞蹈這類用肢體所展示的藝術門類,動作的激發也是情感激發的關鍵。體會動作與動作之間的情感表現,需通過對動作的想象才能獲得動作中所表達的情感生命力。獨舞《白毛女》中喜兒多次出現抓頭發的動作,這時舞者需揣測和想象這個動作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根據這種動作激發情感的想象分為三個方面。
1.動作路線
一個動作的運動路線大小、長短都會產生微妙的變化,有著具體的情感內容。獨舞《白毛女》中多次將自己的頭發向上拉扯,這個動作激發了人物內心對于黑暗的社會的反抗,以“白色頭發”向上拉扯體現出不愿屈服、頑強斗爭的心理活動;還有多次以五指向上“抓”;向上跳躍等動作,都表達出“喜兒”對現存的狀態進行斗爭、訴求解放的心理;對于這些動作語言表達的情感都需要舞者去觀察、分析運動路線的情感意義。從動作路線來說,在舞者流動,如跑、走、跳、翻等時都是富有情感的。
2.動作速度
動作的快、慢節奏的變化是情感表現比較明顯的。一般來說,情緒低落時動作速度都比較“長線條”慢速,情緒歡快時動作速度較為“短線條”快速。獨舞《白毛女》第一段以上肢身體為主,多為爆發延伸的動作體現出人物心理的掙扎、怨恨;第二段“喜兒”回憶父親給自己扎頭發,多以腳下輕快跳躍為主,此時的“喜兒”與前段動作有明顯反差,變為一個在父親身旁無憂無慮的小女孩,活潑、快樂。不一樣的節奏處理能將不同的情感帶入動作中,不同的節奏也能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感覺,舞者在表演舞蹈時,舞蹈動作的力度也是為舞蹈情感“蓄力”,動作的力度展現出舞者內心的變化,比如《白毛女》中一些跳躍、翻、抓的動作都是表達舞者內心想要被救贖、掙扎的情感。作為舞者要具體關注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速度變化,結合動作的走向進行想象,從而更好地激發心中的情感。
3.動作力量
動作力量的轉換和變化,也起到一個情緒遞進、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根據不同的情感來分別處理。從另外一個角度剖析,“喜兒”作為一名女性,力量較為弱小,在處理動作力量時必須具有爆發力,這時的“女性”已經不是美艷,而是同命運作斗爭活下來的“女性”,獨舞《白毛女》中給“喜兒”塑造的是一名年輕女性,但她所表現強烈情感時動作力度較強、跳躍旋轉為主,對于動作力量爆發是有具體要求的,恰到好處的爆發動作才能將自己真正的帶入角色中,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良好的爆發力動作是感染觀眾的最佳途徑,當舞者在剖析舞蹈爆發力的動作時,一定要進行動作路線、動作力度、動作節奏的處理,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結語
舞者若想要完整地表現一部舞蹈作品,必須保持內心的力量情感不間斷、不停頓,從內而外將自己放入所表現的情景環境中,動作、人物形象、心理刻畫、歷史背景、外貌造型、神情體態等細節,是通過肢體語言、情感帶領觀眾進入人物內心,感受人物內心的情感波瀾,達到塑造人物性格特征的目的。想要更好地將獨舞《白毛女》跳好,不能僅展示自身的肢體語言,情感也是與動作聯系的關鍵,沒有情緒的舞蹈如同“木偶跳舞”,在掌握動作和情感后,將舞蹈的激情爆發才能感染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從自己內心出發,才能將情感傳達給觀眾,無論是自己本身的情感還是體驗想象角色的情感,都必須真實,只有真實的氛圍才能感染觀眾。作為一個舞者,在舞臺上必須有內心真實的信念,將自己放在自己所虛構和想象的環境中,使自己的情感和肢體語言達到真實,舞者必須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才能激發出更多的情感表現,才會使一個舞蹈作品注入生命力引起觀眾的共鳴。
作者簡介:鐘源(1997—),女,苗族,貴州凱里人,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舞蹈表演。
參考文獻:
〔1〕王佩英.舞蹈表演理論與實踐教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