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芳
摘 ?要:構建高效初中課堂,探討有效教學策略,是彰顯教師教書育人職能的關鍵,需要教師提高重視。基于此,本文闡述了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的,指出這是提升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徑。隨后提出加強對生活元素的融入和為學生布置科學的探究活動兩條有效策略,希望能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一些思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
引言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所學內容的鞏固,還應該通過構建高效法治課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與個人修養,為日后成為有用的人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然而礙于升學的壓力,多數教師并未意識到這一點,這導致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影響了學生學習的效果。對此,教師要做出改變,積極探索構建高效課堂的途徑,以便能提高授課質量,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提供支持。
一、加強對生活元素的融入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抽象性等特點,如果教師采取原來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多半會覺得枯燥,這也是傳統道德與法治課堂氣氛較為沉悶的根源。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必須做出改變,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德育的水平,彰顯教書育人的職能。而引用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元素,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生活內容的融入,能讓原來抽象的知識生動化、形象化,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并能促使他們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體會到道德與法治知識點的內涵與精髓。為此,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融入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實例,以便學生能改變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長此以往實現基礎知識的夯實。
比如在學習《維護消費者權益》時,學生經過之前的學習,對于消費者所享有的權利等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能會從各種媒體中了解一些消費維護的措施,只是他們頭腦中的知識是較為散亂的,不成系統的,這不利于他們形成自我保護意識。通過這節課,教師要給幫助學成練成“消費慧眼”,即在消費過程中提升判斷能力,并能在自身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采取正確的維權途徑。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情境。比如某位學生去書店購買了一本新書,回家以后才發現書本存在紙張粘連、字跡不清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他應該怎么做呢?多數學生可能會說去找老板退書或者是換一本。于是教師再提出問題:如果老板以書已經離開書店為由拒絕這么做,那么這位同學應該怎么做呢?在這個案例中,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老板的做法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侵犯了學生什么權益呢?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人合作等方式,就漸漸明白依法求償權等具體內容。而這些生活事例又是學生經常會遇到的,在這種群情況下,他們更加有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這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效果。
二、為學生布置科學的探究活動
學生是初中課堂的主體,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善于從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入手,拓展教學方式,而不能將學生視為儲存知識的容器,一股腦兒地將知識丟給學生。教師需要根據學生學習狀態、接受能力、教學內容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布置一些與課本有關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得出正確的結論。一方面這會讓學生對知識點理解得更為透徹,更為深刻,便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另一方面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日后他們擁有自主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因此值得教師應用。
比如在學習《網絡交往新空間》時,教師可以學生運用自己的方式在小組內探究“網絡交往新空間”的出現,是有利還是有弊呢?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觀念。有人傾向于有利,隨后他可能會通過學校的多媒體設備、購物等生活中的實例來表明自己的觀點,指出網絡的出現幫助人們解決了許多問題;有人傾向于有害,隨后他可能會用自己同齡人玩網絡游戲等事例來論自己的觀點,指出在生活中有許多學生沉溺網絡,最終荒廢了學業。還有人傾向于綜合考慮,即網絡新空間的出現既有利又有弊,全看使用者怎么面對,最后可能會得出結論,對于新興事物,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一再否定,而是應該保持理性的態度,使網絡技術成為提升自己生活品質的工具。這樣的討論方式,既能讓學生更為全面地看待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質量;還能讓學生在討論與溝通中逐漸學會與別人相處,這對于初中學生的成長是較為有利的。
需要注意的是,初中學生由于閱歷較少,許多時候所提出的意見多半是片面的,對此,教師要給予及時的幫助與引導。高效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構建,離不開教師的支持,因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內容,教師教學計劃,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授課的質量,為學生日后擁有良好的品德與法治意識創造良好的條件。教師要善于在課堂上融入生活元素,以此來降低知識點的難度,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要善于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到知識點的內涵,為日后學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郭莉雅.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有效教學策略之我見[J]. 考試周刊,2018(27):144. DOI:10.3969/j.issn.1673-8918.2018.27.134.
[2] 孟憲山. 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 文淵(中學版),2020(7):29-30. DOI:10.12252/j.issn.2096-627X.2020.07.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