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整本書閱讀”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筆者結合初中開展整本書閱讀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經歷,認為整本書閱讀教學可以在激發閱讀興趣、有序教學和有效指導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用情境與活動激發閱讀興趣
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提出“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華東師范大學楊向東教授認為,所謂真實情境,本質是心理意義上的,是指那些貼近學生既有經驗且符合當下興趣的特定環境。整本書字數多,且多為歷久彌香的經典著作,創設情境有助于消除學生與名著之間的隔膜,豐富多樣的活動能讓學生動起來,積極參與其中,從而讓閱讀變得容易和有趣。
情境和活動的創設要貼近初中生的生活實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讀了《經典常談》,如果有一次與名家面對面的機會,你愿意與誰進行怎樣的對話?”“如果有一次環球旅行的機會,你會選擇與《海底兩萬里》中的哪個人物同行?”“祥子第二次預備買車的錢被孫偵探敲詐后,如果他發一條朋友圈,會說些什么?曹先生、虎妞、劉四爺等人在朋友圈會怎樣留言?”……
二、用整體與邏輯保證教學有序
整本書閱讀不同于單篇閱讀,如果指導沒有邏輯性,學生將會盲目跟從教師,難以構建自己的閱讀體系,又何談自主閱讀?因此,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按照一定的邏輯指導學生閱讀,以保證整本書閱讀的有序進行。
(一)從“這一篇”到“這一本”
教師引導學生讀好課內\"這一篇”,才能更好地閱讀“這一本”。讀《朝花夕拾》必讀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lt;山海經gt;》,讀《昆蟲記》必讀篇目《綠蛔蛔》,讀《儒林外史》必讀篇目《范進中舉》,讀《艾青詩選》必讀《我愛這土地》…
以閱讀《儒林外史》為例,在《范進中舉》單篇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3個任務。任務1:走近“這一個”——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后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任務2:走近“這一群”—范進中舉后周圍的各色人等為什么也有如此大的反差?任務3:走進“這一本”——由任務2得出,科舉制造成了眾人的巨大反差。那么,在科舉制度下,這些人身上發生了哪些故事?如此,就自然地引入《儒林外史》整本書閱讀。
(二)從“任務群”到“系列學習任務”
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整本書閱讀”作為一個大的任務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設計一系列學習任務。以下是筆者在開展《駱駝祥子》整本書閱讀指導課時的任務設計:
大任務:(探究)如果祥子可以重新選擇,他的命運是否會改變?
子任務1:了解祥子的人生軌跡。
子任務2:重啟祥子的人生選擇。活動(1):觀工作—一如果祥子換個車行,或者跟著曹先生拉包月,他的人生會不會發生改變?活動(2):觀婚姻一一如果祥子不娶虎妞,而娶小福子,他的人生會不會發生改變?活動(3):觀理財—如果祥子聽從高媽的建議,把錢放入銀行,他的人生會不會發生改變?
子任務3:探尋祥子悲劇的根源。
(三)從淺到深
教師在設計系列學習任務時,要遵循任務內部的邏輯關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閱讀《經典常談》為例,課堂上教師可設計4個情境任務:
1.小經同學在默寫《小石潭記》時,有些字總容易寫錯,如“篁竹”“珮環”,有什么好方法幫他記住嗎?2.小典同學讀到《孫權勸學》時發現“博士\"指“掌管經學傳授的學官”,但現在指一種學位,古今異義有何聯系?3.小常同學學習了《詩經》后,想探究重章疊句的作用,請談談你的觀點。4.小談同學讀了《富貴不能淫》中景春和孟子的對話,還是不太了解孟子,不太明白戰國合縱連橫的意思,以及策士這一職業,請查找資料幫他解答。按照小經、小典、小常、小談的順序依次出示問題,就是按照從字、詞、句到文學常識的邏輯,問題難度逐漸加大,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三、用策略與課型確保指導有效
(一)橫向上運用三大策略
策略1:內容重構。在通讀全書后回顧梳理,摘取某個人物或事件的關鍵信息,將相關信息組織在一起,相對完整地呈現人物形象,勾勒事件發展的脈絡,全面了解環境描寫的特點,這個閱讀策略叫作“內容重構”。閱讀《經典常談》,教師可以從多篇文章中提煉關于“教化\"的話題,多元理解“教化”的含義;閱讀《駱駝祥子》,教師可以設計“祥子小傳\"的寫作活動,將與祥子相關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組織到作文中,既訓練寫作,也幫助學生梳理整本書的主要內容。
策略2:對照閱讀。即在閱讀中自覺地將具有一定關聯的人物、事件或場景對比參照,區分細微差別,探究差別產生的本質原因。對照閱讀有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前后聯系,在人物和事物的不同側面、不同發展階段間建立聯系,生成更豐富、完整、深刻的認識。對照閱讀,可以內部對照,也可以外部對照;可以兩兩對照,也可以一群對照。如《儒林外史》里的范進與周進對照,《水滸傳》里林沖的忍與狠對照,《儒林外史》《水滸傳》《簡愛》里的女性形象比較。
策略3:捕捉閃回。閃回是整本書創作的常用手法,一個畫面、場景、人物在整部作品中重復出現,以強化讀者印象。借助捕捉閃回策略,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實現與作者的深度對話。比如,研究《駱駝祥子》中祥子的笑與苦,《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多次落淚,對理解人物形象與主題思想有很大幫助。
(二)縱向上劃分三大課型
三大課型是指導讀課、推進課和分享課。導讀課放在整本書閱讀之前,教師主要就整本書的創作背景、內容梗概、文學特色、閱讀方法等做講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高效閱讀提供正確的方法;推進課放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主題或章節設計內容,幫助學生堅持閱讀;分享課放在整本書閱讀后,教師可以針對書中的重要內容做深化拓展,強化學生的理解,也可以組織學生分享閱讀感悟、展示閱讀成果,并做出評價。下面,筆者以《昆蟲記》的導讀課、推進課和分享課為例,給大家提供參考。
《昆蟲記》是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所著的科普類作品。導讀課上,教師要對法布爾的生平,本書的創作背景、內容梗概、語言特點、文學價值,科普類作品的閱讀方法等做講解。另外,《昆蟲記》為外國名著,教師可以展示不同的譯本,指導學生通過關注目錄、精彩片段和出版社等信息選擇適合自己的譯本。
本書共16篇,根據章節內容的關聯度,我們可以設計7次閱讀推進課,每次擬定一個主題,指導閱讀2~3篇內容。如下表所示)
分享課也要擬定主題,如分享昆蟲種類,可設計\"昆蟲的‘花樣稱呼'\"主題;探究著作的藝術特色,可設計“有趣,有味,有哲思”主題。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教學要求教師樹立整體意識,注重邏輯性,創設多樣的情境和活動,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和課型,引導學生愛上閱讀,學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