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睿 鄭 華
信仰是人的心靈被某種主張或神秘力量所震撼從而在意識中自動建立起來的一套人生價值體系,信仰是心靈的產物,是個人的意識行為,信仰能產生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只有具備了信仰才能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來,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不為錢、不為官,不為苦、不懼死,只為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并最終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當前我國正處于風起云涌大變革、大發展時期,這就需要大學生激發信仰、汲取力量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理性地思考問題,夯實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向著第二個百年目標奮勇前進。
當前,一些大學生的信仰迷茫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調查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關注他們的信仰狀況和道德觀、價值觀,能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方位育人工程的順利實施,更好地實現塑造健全當代大學生完整人格的教育使命,
1.認真研讀黨史,在學習黨史中激發信仰汲取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行穩致遠。”對于新時代青年大學生來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黨史是生動的教科書,是豐富的營養劑。而革命信仰又是黨史中最鮮艷的花朵。青年大學生是偉大中華民族復興的棟梁和希望,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革命精神和革命事業的傳承者。只有引導他們在學習黨史中激發他們的信仰,使他們從信仰中激發出巨大的力量,不斷增強他們做新時代中國人的勇氣和志氣,才能培養他們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熱血。繼而從信仰中激發出他們強大的力量,通過研讀黨史引導他們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融入祖國發展大局,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矢志奮斗。
2.從緬懷先烈在先烈可歌可泣的詩篇中激發信仰汲取力量。我們祖國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英雄輩出的歷史。革命先烈在黑暗中不忘初心,執著追尋革命真理,他們堅定地守望心中的信仰。這種信仰轉變為強大的奮斗力量,催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黎明曙光。無數先烈依托著心中信仰為爭取民族獨立,為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為國家繁榮富強挺身而出,舍小家為國家舍生忘死,每一個時期都有無數革命先烈的一腔熱血在默默地奉獻。每當清明時節,各級黨政工團都組織大學生為先烈們掃墓,緬懷他們的英雄事跡,使大學生們接受革命精神洗禮。通過緬懷先烈讓他們知道每一位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個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個熱血燃燒的忠魂都有義無反顧、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每一位革命先輩都是一座精神豐碑。對先烈的每一次緬懷都能激發起青年大學生的信仰,越是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跡,越會感受到他們強大的精神力量。通過這種有益的活動,讓青年大學生從革命先輩的紅色基因中激發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樹立起勇擔歷史使命的偉大志向。
3.從學習英雄模范的事跡中激發信仰汲取力量。學習英雄模范事跡對當代大學生來說是對他們靈魂塑造和價值觀的重組。當代大學生通過學習英雄模范的事跡,接受他們身邊英雄和英雄事跡的熏陶,讓他們懂得信仰追求只有同國家的前途、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能稱得上是不負時代,不負韶華。錢學森毅然放棄國外舒適的生活和優渥的待遇,沖破重重阻擋,歷盡千辛萬苦回到祖國,投身在國家的航天事業中。政法系統的鄒碧華、譚彥、宋魚水等英雄模范以人民為基、以創新為翼、以廉潔為鏡,他們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這些英雄模范都是青年大學生最鮮明、最直觀的言行楷模,是這些忘我奉獻的英雄模范書寫出感天動地的偉大史詩,譜寫出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在兩個100年的歷史交匯點上,青年大學生以英雄模范為榜樣學做英雄模范,在英雄模范事跡的引導下,無私無畏、廉潔奉公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節操,進一步筑牢了自己的思想道德防線。
某一教育機構采用多段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選擇了吉林大學、長春稅務學院、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師范大學等高等院校,對當代大學生信仰危機、迷茫和拜金主義之間的關系做了調查。通過調查統計分析感到:目前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存在以下問題。
1.大學生作為時代前沿群體信仰受到嚴重的沖擊。調查表明:一些學生不相信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美好前程,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持無所謂的態度。他們希望畢業后找一份掙錢多而且穩定的工作,他們認為掙錢多就能過上幸福生活,這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信念產生嚴重影響,這種影響會不同程度地讓大學生在接受學校政治思想教育時,造成他們與理想信念相互矛盾,最終產生了信仰迷茫和困惑。其原因是:過去幾十年的計劃經濟,人們把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信仰同計劃經濟體制觀念緊密地結合起來,當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后,人們很難把共產主義同計劃經濟區分開來,把馬克思主義同計劃經濟一同懷疑和否定了,這就造成了一些大學生接受錯誤觀念,造成信仰危機和迷茫。
2.部分學生出現道德行為失規現象。由于一些學生在信仰上產生危機和迷茫。所以在道德行為方面也失去了規范。如:有些學生平時上課不認真學習,考試時采取作弊方式;還有些學生不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課余時間交朋友吃喝玩樂,等交作業的時候著急了,便花錢雇學習好的同學替他們寫作業或者抄襲別人的答案;他們并不認為這樣做是錯誤的,反而找借口說老師講課沒有吸引力。還有一些同學道德感知貧乏,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和走后門的現象不但認同還極為崇拜;更有些同學道德冷漠,他們對社會冷漠、對集體冷漠,在道德情感上的隔閡與封閉導致他們在道德行為上的冷漠與麻木,高校生活中宿舍是大學生群體生活的基本單位,在這個小集體中,一些同學不能融洽地與同學們相處,導致宿舍冷暴力、打架斗毆的現象時有出現。
3.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育人工作實效性不強。大學生經過12年的苦讀進入了大學校門,他們擺脫了父母的管教,有一種精神上得到解放的感覺。由于他們的社會經驗少、心智沒有完全成熟,在高度開放的時代,對自己的信仰、價值觀、人生觀充滿迷茫,容易受到不良思想、低俗文化的影響,導致他們道德行為和認知出現偏差。再加上有些高校重視學術研究,輕視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出現了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育人工作實效性不強的結果。一些學校雖然開設了思想道德素養養成課程,但學校很少對思想道德養成過程的實效性做過調研和探討,沒有將思政課列入到考核項目之中。使得這門課程的聽課效果比較差,一些學生不愿意聽授課老師的說教,授課教師沒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的備課,講課時存在照本宣讀、教學語言政治化、文本化、口號化的現象,沒有激情、沒有表情的授課使學生感受到政治思想課缺乏真實性,內容空乏,很難吸引大學生學習這門。這些現實情況大大降低了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應積極貫徹這一重要精神,構建新時期政治思想工作全方位育人的模式,破解大學生信仰受到沖擊產生危機和迷茫的難題,解決部分學生出現道德行為失規問題,大幅度提升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1.建設“同向型”育人課程,構建“協同型”育人機制。首先,要精心建設“同向型”育人課程。高校要強化思想理論課的課程銜接,避免課程內容重復,還要突出新時代政治理論課的特點,使高校政治思想理論課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到難地融匯貫通。使《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社會主義理論概論》和《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等選修課相互支撐,優勢互補;在學習《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時,要幫助大學生認識到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要遵紀守法。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時,要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綱要》時讓學生明白祖國強盛,人民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祖國衰弱就會落后,落后就會挨打的道理;在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時,要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結果,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理念。思政課教師還應該深挖思政課教育資源,積極參與政治課教育教學和科研工作,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教案,利用多媒體和課件進行圖文并茂、繪聲繪色地授課,還要按照由點到線再到面的順序推動思想政治課的改革和發展,同時在哲學社會課、自然課等學科中也要滲透政治思想教育內容。
其次,要構建“協同型”育人機制。高校黨委、組織部、團委、學生處是政治思想工作全方位育人的責任主體。黨委要把好關、定好向起到頂層設計作用;團委和學生處要搞好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大學生開展各種有教育意義、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部要做好發展學生黨員的工作,為黨組織不斷增添新鮮血液,為青年學生樹立身邊的榜樣。學校各部門分工合作,構建全方位育人機制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彰顯“合”的優勢、打好組合拳。學校組織部門還可以選派思政課教師到學生處、團委任職或掛職,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大學生真實的思想狀況和追求目標,有得放失,有針對性地備課。這樣,思政課老師的講課內容就會豐富多彩、切合實際受到大學生的歡迎;還可以選派黨團組織優秀工作者擔任思政課的特聘教師,實施多項舉措、拓寬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育人思路,這樣做一定會使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實效性大幅度提升。
2.探究新時代網絡政治思想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創新策略。對于在科技、信息飛速發展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來說,使用互聯網已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同時,網絡環境也給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網絡信息具有數量大、傳播快、式樣多和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及時性的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利用和傳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首先,高校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網絡下的社群建設。大學生因為趣味相投,志向相近,在網絡上建立交流群體,依托QQ群、論壇、貼吧等形式評論當前社會時事,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傳遞同學之間的消息。而網絡社群的興起也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和追捧,高校黨委、共青團組織要積極占領這塊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網絡社群之中。依托網絡社群輻射面大、趣味性強、深受學生追捧的特點開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利用網絡社群,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國家的發展目標及高尚的道德思想觀念的重要講話精神傳遞給大學生,引導他們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培養他們的責任感、思想覺悟和守法遵法的觀念,將大學生課余時間經常光顧的網絡社群打造成為重要的政治思想教育基地。二是著重從認知、情感、審美和道德修養等方面展開網絡社群媒介素養的教育。在線上對校園發生的事情、熱點新聞和國內外時事進行探討,并引導他們進行理性分析、客觀評價,從而培養他們的政治責任感、政治覺悟、公民法治觀念和公民民主意識。
3.打造一支優秀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一是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業務能力。打鐵必須自身硬,思政課教師應該由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擔任,思政課教師要把馬列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精髓轉化為真情,在課堂上用自己的真情打動學生,使學生受到啟發和教育萌發出信仰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本領,更要有善于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抓住關鍵、找準重點、闡明規律、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思路。思政課教師除了深化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以外,還要注重對思政課教學中有關的問題和教學中遇到的難點,以及教學參考書的選編和研究與課程教學有關的歷史、現實、科學領域中的重大問題,都要做出有創見、有深度、有說服力的解答,提出解決短板的建議。最重要的是思政課教師不但課要講得好,還要做人格正派、品德行為高尚的新時代大學生的表率。二是整合多維宣傳平臺,鼓勵授課教師成為“校園網紅”。將新時代政治思想教育內容通過大學生喜歡的形式進行直播、傳播,以增加網絡宣傳政治思想教育的融達率和學生的接受率。三是探索思品課教師網絡授課模式,推出多姿多彩的專題活動。思品課教師線下認真備課,收集新穎、針對性強的教學資料精心編寫教案,線上進行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授課,然后提出討論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眾說紛紜、各抒己見的討論和辯論達成共識,這樣的授課形式能“細雨潤無聲”地提高學生政治思想覺悟,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升華,同時也打造出一支優秀的現代化的思政課教師隊伍。
激發信仰、汲取力量,通過政治思想課實現全方位育人,受益者是學生,施教者是教師。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青年大學生在政治思想課上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接受共產主義理想教育,目前政治思想課已成為有“內涵”、能“解渴”、合“口味”的金課。相信新時代的大學生一定會在高校黨委、團委、學生處和各位老師的辛勤培養下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更好地擔當起民族復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