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所創造出的物質財富已經能夠極大地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但相對地忽略了人們精神層面的構建,往往精神作用于人身上的力量是難以估計的,它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所以在新時代背景下,更應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是以馬克思義主義為理論基礎,正所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價值觀念,它的發展必定會受到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也會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馬克思主義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需要全世界無產階級站起來向資產階級宣戰,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提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尤其是俄國十月革命時期,列寧提出“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的民族聯合起來”的口號,帶領著俄國無產階級取得了勝利,并且建設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勝利豐富了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是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經歷了五千年的洗禮,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來源,其中愛國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新時代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古代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忠君愛國”為主,以近代為例,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中華民族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當時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體現在奮力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以陳獨秀、李大釗為首的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也在不斷尋找救國之路,近代以“救亡圖存”為主,從古至今愛國主義精神就深深植根于中華兒女的血液中。
其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1]把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當中,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注定是崎嶇難行的,為應對錯綜復雜的國內發展問題和國際上的形勢,難免在路程中萎靡不振,所以更加需要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的支撐,只有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的加固,成功的機率就會更大。再加之世界正在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中,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未得到解決,全面從嚴治黨的阻礙也有很多,種種困難都是對我們黨和人民的考驗。只有將愛國主義精神注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當中,我們的前景才能夠一片光明。
其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要高度統一。”[2]換言之,國家的命運、黨的命運和社會主義的命運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是屈辱的,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土地上巧取豪奪,也不乏仁人志士走上救亡圖存的道路,但是都沒有取得成功。直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拿起馬克思主義的“武器”進行斗爭,給中國的未來帶來了曙光,帶領著中國人民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并且不斷地走向繁榮昌盛。愛國主義與國家制度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經得住歷史的檢驗,經得住任何沖擊,回顧建黨百年歷史進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黨、國家、人民團結一心才能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建設好我們的國家。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3]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從中國現實出發,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4]要堅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使社會達成一種普遍共識,以實踐為基礎,以理論為導向。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的行為進行了規范,作為合格的公民需要具備基本愛國要求,要具備愛國意識、形成愛國觀念,擁有愛國情懷,逐漸上升到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愛國主義精神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保持肯定,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從個人角度出發來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從最基本的愛國精神出發,上升到社會乃至國家層面上,從而漸進式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國家圖謀、破壞民族團結的言行,筑牢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銅墻鐵壁。”[5]
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趨勢,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人民應該為國家的未來而奮斗,以民族利益為重,通過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強大的民族力量,樹立屹立不倒的民族精神,這樣的愛國主義精神就為社會提供了道德支撐和文明支撐,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以維護祖國統一的基點,為實現祖國統一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支持。愛國主義精神也在不斷地引導民族團結,不斷地維護大團結的這種政治層面。愛國主義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文化本身需要得到認同,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處于同等地位。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如果各民族之間沒有統一的文化認同,就不利于各民族的團結,愛國主義精神就像一條紐帶將國家和各個民族之間緊密相連,筑起堅固的圍墻,這樣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才有利于政治穩定和文化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
當今是日益開放的世界,我國在不斷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盡可能地進行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成果,進而加快自身文化建設的前進步伐,在競爭中取得勝利,這是愛國主義精神的要求,所以必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大問題。堅定文化自信,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根基、文化價值和文化理想。”[6]而且在弘揚本民族文化的時候也要承擔起對世界的責任,進入21世紀,“全球化”的概念映入了人們的眼簾,全球化的背景下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隨之也增強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例如:生產交換的不公平、國家間貧富差距增大,國際地位的不平等,所以維護國際社會的和諧穩定迫在眉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正是為了打破國際隔閡,倡導共生共存的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提升的表現,這就要求愛國主義要堅持正確的利益觀和謀求全人類的共同發展。以此次疫情為例,我國各行各業在疫情肆虐之時挺身而出,以身救國,公而忘私,國而忘家,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此刻凝聚起來,有效地遏制住了疫情蔓延,并且力所能及地幫助其他國家,自覺加入全球抗疫斗爭中,我國給世界各國抗擊病毒爭取了寶貴時間,積累了寶貴經驗,主動承擔起全球抗疫的責任,正是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和歷史使命感為世界人民抗疫事業作出了貢獻,也踐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
事物無時無刻都在發展變化,愛國主義精神也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應該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既要繼承馬克思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添加新的成分,把愛國主義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當中,加強愛國主義精神的輿論宣傳,并抓住關鍵群體。
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藏著磅礴的力量,正是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才會更加順利,所以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才更加重要。
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潛移默化的熏陶,需要后天的不斷引導,弘揚愛國主義教育最主要的是要從教育抓起。家庭是孩子受到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成長教育的奠基人,他們的言行舉止直接能影響到孩子日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所以父母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氛圍,在愛國主義教育上要立場堅定,以故事交流的形式讓他們多了解我國的文化和歷史;學校是學生接受愛國教育的主陣地,學校自身首先要對愛國教育有清醒的認知,把愛國教育深入課堂教學中,授課形式也要靈活有趣,例如:舉行有關知識競賽,播放相關視頻等;最后是國家層面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國家應該利用新媒體宣傳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傳統節假日和歷史事件的紀念日都應該舉行大型的宣傳活動,起到表率作用,同時也要加強法律約束各種不良風氣,例如,我國將侮辱烈士納入刑法,將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中國青年是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力軍,正是由于中國青年不懈努力地尋求救國之路,他們筑起堅不可摧的圍墻,團結一心帶領著中國人民獨立富強,才有今天的中國。現在的中國青年也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他們將自己的夢想匯聚成中國夢,為實現中國夢助力,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但是我們也需要擁有愛國奮斗的精神,將自身價值發揮到最大就是對社會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7]因此,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注重青年群體。
在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的發明給網絡技術更新增添了新的動力,不僅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生活上的便捷,而且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西方國家長期的財富積累和技術優勢,不斷地對我國進行網絡意識形態的滲透,西方國家意圖擊垮我國網絡體系,利用網絡打擊國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所以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是重中之重。
首先,我們要做到的是愛國,愛國是根本,國家應不斷加強網絡宣傳,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影視作品,讓更多的人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去了解歷史,不斷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其次,要理性愛國,不得盲目愛國。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應該繼承愛國主義精神,不僅要發揚本國民族的愛國精神,也要融入到世界大環境中,并且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是國家,任何公民都不得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