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月紅
近年來高校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隨之所需求的教學投資越來越高,校園就如同一個小型社會,各類經濟活動的增多使得管理風險不斷加大,高校內部審計管理工作則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當前信息化環境之下,高校在管理體制與內部控制上產生了重要變化,新的審計理念、審計方法也同時存在著機遇和挑戰,內部審計的范圍被擴大、風險越發復雜化。基于此,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內部審計質量、強化內部審計控制、積極應對信息化環境對審計工作的要求,還亟待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努力探究和化解。
在信息化環境下,財務數據處理效率大幅提高,人為錯誤明顯減少,有效提高了會計核算工作的準確可靠性。然而,信息化的應用也是各有利弊,它在為我們帶來高質高效工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存在各種潛在風險,比如技術風險、程序篡改風險、數據泄露風險等,而這些風險的存在無疑會擴大審計監督工作的難度。
1.財務信息出錯及舞弊不易察覺,加大了審計風險。在信息化環境下,傳統人工做賬被計算機完全替代,審計線索變得隱蔽起來,其風險被聚集在信息化系統上,但凡系統存在一個小問題,則有可能引發重大失誤;其次,在財務軟件操作使用中,疑存在個別有心之人借職務之便違規違法,造成軟件系統受損或被惡意篡改等;還有各項業務數據在信息化環境下采用集中存儲的方式,但凡主機由于業務需求與其他設備串聯,也極有可能造成財務信息的泄露。
2.內部審計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化。在信息化環境下,內部審計要審核的不但有財務信息,還包括財務信息系統,審計范圍從財務會計專業知識拓展到信息化領域當中;其次,由于財務人員對信息化系統在日常操作、管理以及維護上的水平不足,也極有可能造成數據丟失、軟件故障等問題,從而使得審計環境變得更為復雜;最后,信息化系統如果沒有做好頂層設計,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審計獲取和監督財務信息的難度。
1.審計人員的信息化素養不足。在信息化環境下,作為審計人員應具備較好的信息化應用能力,能夠掌握一些必要的計算機軟硬件知識,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工作,有效評估電子化處理流程對內部控制的影響力,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簡單地說就是在財務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內部審計管理的重點應從原來風險檢查轉移到信息化系統的審計層面上來,由此也就對審計人員的信息化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當前多數高校審計人員的信息化素養明顯不足,他們當中以審計、財務專業背景人員居多,而在金融、財經管理、工程管理、計算機專業等領域人員則極少。比如財經類專業為主的內部審計人員,其計算機素養盡管普遍比較高,然而針對深入的程序開發、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等能力卻明顯較弱。
2.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進程較慢。當前高校內部審計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在硬件配置上也可達到信息化建設的需求,然而在專業軟件的投入上還是存在不足,相應的財務信息化處理能力、計算機輔助審計水平都還處于初始應用階段,即使有少數高校配置了審計專用軟件,但軟件應用水平還較低,再加上國內市場上專業審計軟件的開放程度并不高,難以較好地滿足現實中高校內部審計管理的需求。因此,面對大量龐雜的財務數據,大部分高校主要還是以半自動化的辦公表格來處理和分析數據。
首先,高校應提升內部審計在管理中的地位。高校內部審計信息化本身就是一項長久性、復雜系統化的工程,單一憑借內部審計管理部門的力量無法輕松完成,這還需要高校領導管理者加以重視。作為高校的內部審計部門,也應積極采取各種方式定期公示內審工作近況和成果,廣泛宣傳開展內審的重要意義,促使高校上下各部門提高對內部審計的認知水平,理解開展內審工作旨在為高校不斷增值、提升內部管理水平作貢獻。只有高校管理層對內部審計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才能促進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得以順利開展。
其次,高校應聘用具備信息化素養、計算機背景的專業化審計人才。在信息化環境下開展審計必須要以計算機審計人員為主,所以高校應做好人才的頂層設計,在選聘人員時應擇優錄取具備先進的審計理念、豐富的財務與審計知識的人才,同時還要全面考察其在數據挖掘、處理、分析以及計算機軟硬件應用等方面的能力,以此提升高校內部審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從源頭活水上來化解問題。同時,高校還應針對現有內部審計人員開展信息化培訓和學習。大部分高校自身開設有信息化專業,擁有信息化教育專業人才,具備先天的優勢性,完全有能力為高校內部審計人員開展針對性的培訓工作。當然,還可邀請審計軟件專家就本校所使用的財務應用軟件、審計專業軟件開展專題培訓。此外,高校應主動與兄弟院校密切溝通交流,安排審計人員向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出色的院校學習,培養他們先進的審計觀念、扎實的審計知識以及專業的業務能力,使其努力成長為優秀的復合型審計人才。
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內部審計信息化系統還處于建設的初步階段,內部審計工作則以基建工程、行政辦公費用、科研經費、教育經費等審計內容為主,這些都具備明顯的行業及院校特征,而市場上所研發的審計軟件基本上沒有太高的匹配度,難以滿足這些審計內容的需求。所以,要提高審計的信息化程度,高校內部審計軟件系統還需要因地制宜地單獨開發,建議高校可通過業務外包來實現。實施信息化系統的業務外包是當前較為普遍的一種軟件開發方式,相對來說該方式在質量上更有保障、技術上更具優勢且見效速度較快,不足之處就是成本會偏高一些。因此,高校也可借助自身信息化專業教學的優勢,嘗試自行開發使用,但是開發周期必然會長,優勢就是會大大節省開發的成本。軟件配置是信息化系統建設的前提,內部審計信息化系統的構建不單是簡單配置審計專用軟件,而是要促使各類審計的歷史數據、財務信息以及其他管理信息都能實現整合,并利用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從中發現審計業務數據,提升審計質量與效率。只有具備相應的軟硬件條件,信息整合才能成為內部審計信息化系統建設的核心,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高校從上至下各個部門加以協調與配合,在人機協同的相互作用下達到各項信息資源的大力整合。內部審計信息化系統的構建以及深化應用,能為高校內部審計管理工作的轉型升級奠定技術基礎,促使審計監管的關卡不斷前移,加快在線審計、實時審計的步伐。
高校內部審計人員不僅要做好被審計機構潛在的風險防范,同時在信息化環境下還應重視高校自身在內部審計上的風險控制。如在實際審計中秉持職業的謹慎性,堅持傳統審計與信息化審計的有機結合;對高校財務、設備、資產等系統的處理及控制功能實施技術性的審計,密切關注被審計部門的內控制度,以此有效降低固有風險及控制風險,確保審計結果的科學公正性;進一步完善內審作業工作流程及復核機制,制定合適的審計質量考評指標,以此有效降低檢查風險,精準定性審計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及成因,通過高質量的審計方案及詳盡的審計報告為內部審計機構贏取信任度。
在信息化環境下,傳統審計工作內容及工作方式產生了重要轉變,因此,我們需要針對高校內部審計的工程流程進行優化。作為高校內部審計部門,不僅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內審制度、內審工作流程,還應建立審計工作流程與審計建議執行率指標、審計存在問題重復發生率指標等,為更好地優化高校內部審計工作流程提供保障。要善于借助權限控制功能,為審計工作的重要環節設定關鍵性控制點,以此確保審計質量。審計工作流程的設計始終要以風險控制與防范為主旨,減少因內審人員主觀隨意性過強所引起的弊端問題。
總而言之,信息化對高校內部審計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在機遇和挑戰共存之下,高校應主動增強內部審計隊伍的信息化建設、完善內部審計信息化系統、控制好審計風險及優化審計工作流程,以此更好地適應信息化環境的需求,切實提升內部審計工作的整體質量,促使高校內審工作真正發揮其“免疫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