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玉 高曉梅
隨著近些年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交際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種新型的社交方式活躍在“90后”“00后”乃至“10后”之中,我們可以把它稱作“糊弄學”。任何社會流行的語言形式都反映了語言內部和外部的變化,值得從很多語言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本文筆者將運用語用學的相關理論對這一現象的表現與分類及背后的語用動因、心理動因以及社會動因等方面進行分析。
當今社會壓力越來越大,所以有時我們面對自己沒法避免的社交,不得不去選擇適當的“糊弄”,這樣既可以讓自己不用“努力營業”,也可以對其他人的看法表示理解和尊重,簡直可謂一舉兩得。
最初源于豆瓣網絡小組的“糊弄學”其實指的就是以看起來很認真的樣子,而去巧妙地敷衍生活中難以推脫之事。在某些社交平臺中,甚至更有人每天隨時隨地分享著自己的“糊弄學”心得,更有甚者研究出了一套公式“感嘆詞+評價事情+感受”。這一現象其實不止出現在與他人交際中,也可以去應對自己,總之只要是你不是發自內心想干的事情,都可以為自己找到“糊弄”的理由,我們稱這些深諳“糊弄學”的言語群體為“弄弄子”。在詞典里面,“糊弄”這個詞有兩個基本釋義,一是欺騙,二是將就。筆者本文談到的“糊弄學”這一社交原則中,“糊弄”的真實含義,則包含著更多的佛系和包容,可以理解成,面對生活中不想做卻又不得不做之事時,一種不失禮貌的敷衍。把這個詞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以下幾種情景:比如在朋友和你聊八卦時,你可以回復“???這也太那個了吧!這叫啥事兒啊?不會吧,怎么能這樣?”在不太熟悉的人和你發牢騷或者抱怨某事時,你可以回復“好家伙!”“說的是啊!”“有道理!”“我也這么覺得”。如果是你此刻心情正郁悶不想閑聊時可以回復對方“你很無聊嗎?”“上班不忙嗎?”諸如此類的回答我們都將其歸入“糊弄學”的范圍內,由此可見,“糊弄學”不僅是當下流行的社交方式,更包含了豐富的語言現象。
正因為“糊弄學”的表現形式有很多,本文將從微信、QQ、知乎等各種網絡社交軟件上的例子總結歸納出以下幾類進行深入研究。
這種問答方式常發生在網絡購物這一情景下,比如在淘寶上買東西時,你問賣家:“這件衣服適合我穿嗎?”賣家會回復你“需要優惠券嗎?”這種就是所問非所答,變相地回答你的問題,因為賣家不能不回答客戶的問題,而他也不可能直接說自己的衣服不好,這樣顯得不禮貌和不聰明,所以只能用這種你無法拒絕的方式去回答,這種回答一般會讓人忘記自己本來問話的目的,而激情盲目下單。
這種方式其實是符合語用學里的“禮貌原則”的,而有很多事適用于這一原則,比如在對話聊天中對話題不感興趣或者不知怎么回答時,在面對別人詢問自己的家庭情況、工作情況、日常安排時,在得到一些自己不太想完成的任務時,在面對別人的吃飯、看電影等邀約時,在別人請求自己幫忙點贊拉票時,在情感問題和人情往來時......這眾多的情況下都有可能不愿意去積極回應,那么如何“糊弄”的禮貌就顯得尤為可貴了。因為沒人能做到一天24個小時時時刻刻都在線,也沒人能像薛寶釵那樣八面玲瓏、左右逢源,只好通過“糊弄”來減輕自己的社交負擔。
這種句式常用來應對你對某事并不關心或并不了解的情況,有人向你吐槽或者傾訴時,你就可以重復其說話中的重點,更高明的方式是用對方的說話重點信息加上你的語氣詞,例如:別人和你說一個很討厭的事情,你可以回復他“這么討厭嗎?真的絕了!”或者“xx真絕了,氣死我了!”這樣的話,不僅能體現你和他感同身受,而且還產生了共情,情緒顯得更加真實而并不敷衍。
這種方式體現出語用交際中的應答模式,重復與重疊可以使得你的回答不僅包含了問話者的信息,而且也體現出答話者對問話者的話語的贊同和應承的急切性,甚至表現出無思考的、潛意識的“唯對方是聽”的心理狀態,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臨摹性,認為語言形式和意義之間具有高度的理據性。信息的重復體現了高度的相似性,這樣心智加工就比較復雜,也就傳遞了更豐富的信息,而且適當重復也可以起到強調信息的作用,其語用效果在言語交際中不言而喻。首先應答語中出現與問話重復的標記,不僅增加了音節數量,而且也凸顯出對該話題的重視和對方的重視。其次因為字數較多且話題內容一再強調,氣氛上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渲染,總之,這種問答模式會導致語義的變化和功能的變異。
這種“糊弄”的經典例子比如說對方吐槽同事,你可以說:“暈,他太過分了,好無語”;對方埋汰老公,你可以說:“我天,怎么這樣,過分了吧”;對方哭慘,你依然可以說:“哎,你太慘了吧,”心疼。甚至在回復的時候你可以選擇分行說,如果是網絡方式聊天,比如微信或者QQ聊天,你可以再另外加一些很貼切的表情包來體現自己對對方所說話題和事情的關注,能體現出你真誠的態度。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前面“糊弄學”萬能公式中的語氣詞就顯得更加誠懇了,比如用“好叭”代替“好吧”,淡化了無奈的感覺;用“好嘞”代替“好的”,爽快中體現出些爭先恐后的愉悅;用“好滴”代替“好的”,少了一份工具人的呆板,回復領導時使用更佳。
根據語用學中的話語標記理論,這些應答中的詞都屬于句法上獨立、可分離且位置相對靈活,語音通常弱化,功能上主要是發揮語用層面的作用。以這些特征為標準,我們可以把句法標記從語篇中凸顯出來[1]。在這里交際中采用對對方說話的肯定的認同,其實歸結起來就是話語標記中的肯定語氣,這樣的標記還有很多,例如“就是就是、可不、可不是嘛、對了、真的、確實、是啊”這類的詞,都屬于肯定式話語標記。學者廖秋忠(1986)曾在其論文中將這種用法的成分稱為篇章的“再肯定連接成分”,其中的“可不、可不是嘛”由于是以反問表強調肯定的語氣,因此這樣使用的話確實要比其他幾個表示肯定贊同語氣的標記語要更深刻。
這種交際回答可以說非常省時省力,你可以完全不用聽別人具體說話的內容,只需要回復“語氣詞+然后呢”,比如朋友給你發來四五段長達幾分鐘的語音,但你又不知該怎么回復或者沒有時間打開去聽,又不想讓朋友覺得你忽視了他,你就可以說“是嗎?然后呢?”或者用更強烈的語氣“天吶!然后呢!”這種情況下你可以既省時又省力,體現了語言的經濟原則,但其實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認真聽清對方和你說的事情,再做回復的。比如對待上級或者領導,因為他們希望你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因此對待不同的群體,可能這種回答方式就比較受限制了。
這個是為了應對一些在自己面前炫耀一些事情的人,比如前段時間同樣很流行的“凡爾賽”,如果有人和你聊天時無意或故意炫耀某事,展現自己的優越感,期望得到你的認同,你可以回復“太強了、真牛、不愧是你、你真厲害、絕絕子、大佬”等,這種看似簡單認同但其實又能讓自己不必受到外界的很多無形的壓力,而且往往這樣回復,對方的目的已經達到,在你這里獲得了認可,內心產生極大滿足感,而你也沒有太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導致自己的焦慮心理,豈不是一舉兩得??此坪苜澩瑢Ψ降恼f法,但其實也是為了輕松應對他所說的話題。
“糊弄學”產生不是偶然發生的現象,它的形成和流行既有語言內部的語用動因,也有語言的外部動因。
1.話語標記的程序性。董秀芳(2007)指出,“話語標記具有主觀性和程序性,話語標記具有主觀性的原因是,話語標記反映了言者對話語單位之間關系或者話語單位與語境之間關系的理解,因此主要表達的是程序性意義[2]?!彼^程序意義,就是與話語標記本身的概念意義所相對的,概念意義反映真值條件,而程序意義是與真值條件無關,只與語境和語用有關,話語標記的使用,并不影響句子的語義,但是會影響句子表達的語用效果。
在“糊弄學”中,有很多公式和詞語,但無論使用哪一種方式或者詞語,想要表達的意思都是在面對各種疲于應對的情況時,如何“高情商”回答所有問題,因此這些回答并不是很在意句子本身的意思,而更多看重的是句子所產生的言語交際和語用方面的表達效果,能不能讓對方感覺到你的誠懇態度,而不是敷衍的回答。其實在這樣的話語標記下,這些標記項的語氣詞已經變得處于一種語法化的進程中了,因此其本來的概念意義和語用上的程序意義其實是處于一個連續系統中的,兩者可能共存。如果不是為了“糊弄”,而是正常情況下使用這個問答方式,還是有一部分概念意義在其中的。但如果是在上面的“糊弄學”中,相對來說概念意義已經比較模糊了,更強調的是具有語用功能的程序意義。
2.語言的主觀性與交互主觀性。吳福祥(2004)指出,語言不僅能表達主觀性,而且常常能表達交互主觀性。交互主觀性指的是說話者用明確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對聽者的“自我”關注,這種關注可以體現在認識意義上,即關注聽話者對話題內容的態度;但更多的是體現在社會意義上,即關注聽話者的“面子”或者“形象需要”。吳福祥又指出交互主觀性派生于主觀性并且蘊含于主觀性,也就是說,一個語言形式如果具有交互主觀性,那么也一定已經具有了主觀性了,主觀性是交互主觀性的前提和預設。從歷時的角度來看,主觀性要比交互主觀性產生的更早。說話者說話時是常常會帶入自己的主觀情感的,不管說話時自己的情感成分有多真摯,都是具有主觀性的。與說話者的主觀情感、態度及評價等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在言語交際中,一般來說,主體應該是說話者,但是聽話者其實也很關鍵,試想如果沒有聽話者,只有說話者,那樣也不構成言語交際了,因此說話者和聽話者是言語交際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凸顯聽者的主觀性就是交互主觀性。
3.話題的轉換需要。在交際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聽話者會遵守會話合作原則,繼續主動順應說話者的話題目的。但“糊弄學”中針對有一些自己不太想交談的話題,聽話者就會違背會話合作原則,不繼續當前的話題,結束或轉換話題,這是一種交際策略,背后隱含著聽話者不希望再繼續談論這個話題,希望終止話題或者轉換話題。
1.社會壓力大和生活節奏加快?!昂獙W”的現實源頭是當下我們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社交網絡的擴大傳播產生了朋友圈混雜、要求被回應的社交壓力增大、日常工作重復性強以及機械化程度高等現象。生活中、工作上、人際關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交際活動,自然沒辦法事事走心,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學會一些很好的方式去處理這些情況,那“糊弄學”就實在不失為一種很巧妙的方式。
2.心理原因復雜。從心理學上來看之所以要糊弄某件事情是因為這些事情本身不能拒絕,拒絕會給個人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與消耗。而不能拒絕也就意味著個人無法充分實現主觀能動性,實現“積極自由”。伯林認為“積極自由”即是自己的生活和選擇能由自己決定,自己就是生活本身的導向?!昂笨此剖欠鹣党雠啤⒙唤浶?,但在這種溫柔對抗中亦隱藏著對被糊弄對象背后嚴苛的社會規則的暗許。特別是當“糊弄學”知識更加豐富,“糊弄學”本身就像其他所有反復學習的東西一樣開始產生“復利效應”,于是在正效應和負效應的道路上出現了“良性弄弄子”和“惡性混混子”之分。
“糊弄學”不僅是當代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的一個很有趣的體現形式,更是一種生活智慧的體現,如果能不糊弄認真對待自然很好,但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范圍之外的事情,我們倒是可以選擇采用相對讓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舒適的方式去對待這些事情,而且在這樣的語言現象背后蘊含的是豐富的語言理論和語言效用,值得我們從語言學的多方面深入研究和探索,除社會語用學角度外,還可以從認知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等更多維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