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旭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第十小學(貴州省遵義市 563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及“文化自信”,認為“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之根本。何謂文化自信?即一個國家、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積極踐行。近年來,我們常常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這么幾句話:“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短短的幾句話,彰顯的不僅是人民的信仰以及對祖國的絕對信心,更體現了人民對祖國文化的高度認同。
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筆者在教學中一直強調文化教育對小學生思想洗禮、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性作用,并致力于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以期豐富教學內容,夯實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提高學生個人修養。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中,“傳統節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導致國內很多小學生對祖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了解不深的現象普遍存在。例如,當前的很多中小學生崇尚“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對本國的傳統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等興趣淡然。這不僅與當前整個社會節日氛圍不足有關,更與學校教育中教師的宣傳、講解不足有關。本文中,筆者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探索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有效性對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這是筆者近年來開展傳統文化研究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筆者閱讀了山東省寧陽縣實驗小學王德新老師的一篇文章《以優秀傳統文化鋪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底色》,這篇文章讓筆者感觸頗深,也堅定了筆者繼續深入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研究的決心和信心。筆者認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
1、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性質及任務要求
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是重要的德育課程,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方面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如何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德育目標的實現,是一線小學道德與法治應當重點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文化滲透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中落實“德育”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是以傳統文化教育為載體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模式,能夠有效地增強當代小學生的文化自信,將其培養成為熱愛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豐富《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
本文中,筆者探索的是“傳統節日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為了促使教學研究更加深入發展,筆者借助“中國知網”等期刊網平臺,搜集了與之相關的研究文獻資料。檢索結果表明:相關研究文獻僅有13 篇,由此可見,當前的國內教育領域,基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傳統節日文化”滲透的文獻資料較少,學者們研究《道德與法治》的焦點不在“傳統節日文化”。同時,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實踐中,也很少有教師會強化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與建設,針對傳統文化教育部分,教師們也常常會因為缺乏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認同感而輕視節日文化滲透。
基于上述研究現狀以及教學現狀,筆者開展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的教學研究以及教學實踐,立足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強化傳統節日文化教學,如在傳統節日到來之際組織開展節日文化活動,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的優勢,強化傳統文化知識、習俗等的教育,不僅能夠豐富《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內容,更有助于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上述,筆者從不同視角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必要性。那么,在必要性的基礎之上,教師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1、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節日文化內容
教材是教學活動進行的載體。或者說:一切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都有賴于教材。如今,小學生通用的教材是統編本的《道德與法治》,本研究中,筆者所開展的一切教學研究活動都是基于統編本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進行。通過梳理統編本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筆者發現: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節日文化教學內容。例如,統編本《道德與法治》上冊《我們的節日》——《團團圓圓過中秋》中就涉及到了我國優秀傳統節日:中秋節。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快樂過新年》等等。正是基于《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節日文化素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節日文化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立足教材,科學拓展,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滲透節日文化教育,全面提高節日文化的教學質量。
2、信息技術手段的普及為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提供了技術支持
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雖然傳統節日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只知道“節日”的存在而不知道節日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的教學為例,很多學生知道“中秋節”的存在,且知道要吃月餅,放小長假,但很少有孩子知道中秋節背后的文化內涵。
在傳統節日文化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手段的普及為教師優化節日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礎。筆者在《道德與法治》節日文化教育中,科學整合信息技術手段,將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視頻、圖片、音樂等融入到教學中,取得了好的節日文化教學效果。正是因為信息技術手段的普及與應用,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優化傳統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礎。
3、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有濃厚的興趣
在強化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之前,筆者曾經問二年級學生:你心目中最期待的節日是什么?近三分之一的小學生高呼了“圣誕節”。筆者問:為什么期待圣誕節呢?小學生們回答:因為圣誕節很好玩,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都帶我們過圣誕節。面對學生們的回答,筆者一度認為:當代小學生不喜歡傳統節日,而喜歡西方節日。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基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開展了系列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如端午節時,帶著孩子們畫粽子、包粽子;中秋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們一起與班主任教師裝飾教室,朗讀有關節日的古詩,開展有關節日的活動,筆者發現:孩子們對傳統節日有著濃厚的興趣。事實證明,小學生就是一張白紙,教師往里面填什么,學生就收獲什么。當筆者基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強化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之后,學生們對我國優秀傳統節日的熱愛程度并不亞于其他西方節日。因此說: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教師們任重而道遠。
立足上述分析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傳統節日文化”的滲透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而筆者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對“傳統節日文化”價值內涵把握不足,以至于教師在教學中存在態度不重視、方法不創新、內容不拓展的現象。
首先,從教學態度層面來講,教師不重視。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并不重視該門課程的教學,一是源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的“副科”地位,二是源于該門課程的教學缺乏必要的考核評價機制。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針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內容,教師重視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時候,面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教師或者一帶而過,或者就是簡單講解,并沒有深入開展活動或者是解讀節日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
其次,從教學方法來講,教師缺乏創新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例如,在傳統節日文化教學中,多數教師的教學依然停留在理論化的闡述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師很少開展或者是參與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活動,單一的、簡單的理論講述,導致學生難以真正地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第三,從教學內容來講,教師缺乏對內容的拓展和延伸。依托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基于教材內容進行不斷的拓展和延伸,同時積極開發課程教育資源,是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僅僅是依托于教材或者是局限于教材,很少針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進行拓展或者是延伸,一度影響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效果。
基于“文化自信”的需要,基于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近年來,筆者基于《道德與法治》教材深入開展了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教學研究。不僅查閱了大量有關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文獻資料,更基于教學實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研以及教學實踐經驗,提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傳統節日文化”教學的對策建議。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務必要以教材為載體,同時強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通過“音、形、色”一體化的教育方式,促使傳統節日文化的教學取得最佳的效果。
1、重節日文化內涵的解讀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教師不僅要關注“節日”本身,更要關注“節日”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針對當前很多小學生只知“節日”卻不知“文化”的現狀,筆者認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節日文化教育時,務必要強化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解讀,以期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例如,在《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教學中,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以清明節掃墓的圖片作為背景開展了清明節文化背景講解:清明節的由來、時間以及歷史。又如,在《端午節》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通過“賽龍舟”的視頻資料引入端午節,而后給學生講解了端午節的由來、民間風俗活動等。
2、借助信息技術,融入視頻資源,優化傳統節日文化教育
在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中,枯燥的、干巴巴的講解,學生很難真正感到節日的氛圍。以《端午節》的教學為例,如果教師僅僅是枯燥地講解有關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學生勢必很難直觀地感知得到。以“賽龍舟”活動為例,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快節奏的生活狀態,導致現代很多傳統節日活動逐漸淡出大眾視野。以“賽龍舟”活動為例,當前很多地區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并沒有真正的舉辦賽龍舟活動,而很多小學生在生活中,也只是聽說了“賽龍舟”這個習俗,但并沒有真實地感知“賽龍舟”的活動場景。筆者在開展端午節活動的過程中,首先就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的優勢,融入了有關賽龍舟的活動場景,激動人心的視頻畫面,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優化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奠定了基礎。
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傳統節日文化教學模塊,其教學內容常常局限于教材而疏于拓展。筆者在教學傳統節日文化時,常常以節日文化為依托,開展與節日文化有關的古詩朗誦活動,有效地拓展了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例如,在清明節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搜集了所有有關清明節的詩句,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勸君生前多盡孝、莫等淚水濕衣襟”等;同樣的,在“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文化的教學中,筆者都引導學生搜集了與之相關的古詩,并開展了古詩朗誦活動。朗誦古詩的過程,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和外延的理解,更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
1、“七嘴八舌”談節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筆者在針對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開展了“七嘴八舌談節日”的活動。例如,在“我們的節日”教學中,筆者在課堂導入環節,就通過“談節日”活動作為導入:請你說說自己所知道的節日。學生們七嘴八舌地將自己所知道的節日羅列出來,且講解了相關節日的習俗、活動,部分學生通過資料的搜集,也簡單地闡述了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在學生“談節日”活動之后,筆者的教學進入了下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該教學環節,筆者給學生講解了傳統節日的傳說,如中秋節之——嫦娥奔月。
2、參與活動“悟”節日
領悟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需要教師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同時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傳統節日文化的教學中,筆者基于教學目標開展了豐富的節日文化活動,如“端午節”教學中,開展“畫粽子”、“包粽子”的節日活動。在《快樂過新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開展了有關新年的豐富活動,其中包括寫“福”字,剪窗花等。如果課時允許,教師還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編制中國結的技巧,在課堂上帶領孩子們編中國結,不僅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參與文化活動的興趣,進一步優化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