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倫
貴州省道真仡佬苗族自治縣玉溪鎮大路學校(貴州省遵義市 563500)
生命的健康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教育的呵護。有效的生命教育,能使學生明晰生命的真諦,把握生命的價值并努力追尋生命的意義。有人說:對生命教育的漠視,是教育的最大悲哀。筆者深以為然?若生命不復存在,教育的意義何在?因此說: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貫穿于教育始終。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漠視生命的新聞事件不絕于耳。如2019 年2 月,深圳市一名13 歲的男孩,因沒有完成寒假作業被要求補作業而墜樓身亡;2020 年6 月,江蘇省五年級的一名女學生,因在作文課上被老師簡單批評兩句之后而墜樓身亡……觸目驚心的新聞事件,讓作為教育者的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讓現在的孩子如此脆弱?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筆者也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孩子,其中也不乏大量心理脆弱之人。這部分心理脆弱的孩子有一些共性,如缺乏對生命本質的認知;缺乏積極向上的心態。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這類心理脆弱的孩子則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針對上述漠視生命的新聞事件,筆者認為:基礎教育中不能輕視生命教育的價值。教育的本質在于助人直面生命,積極追求生命的價值,探尋生命的意義和本質。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領域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以語文學科以依托開展生命教育,不僅能夠豐富語文教育的內涵,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
解讀生命教育的內涵,是滲透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馮建軍在《生命教育論綱》一書中強調:個體生命具有多重性。這種多重性體現為:個體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會生命的統一體。正是基于個體生命的多重性,決定了教師在實施生命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生命本身,更要關注生命的價值。
在開展生命教育研究的過程中,筆者借助中國知網,檢索了有關生命教育的文獻資料。研究結果表明:關于生命教育的內涵,目前學界并沒有統一的定論。但相關的研究中,學者們的觀點可謂是大同小異。如劉濟良認為:個體生命有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之分,而生命教育的真諦,就是在珍愛物質生命的基礎之上,追尋精神生命的價值;同時,個體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積極追求,也有助于促使其珍愛物質生命。張美云教授認為:生命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生命教育,本質就是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而廣義的生命教育,強調的則是全人教育。綜合學者們的觀點,筆者認為:所謂生命教育,是圍繞人的“生命”開展的教育,旨在通過教育,培養個體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并在生活中,積極探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提高生命的質量。
本文所指的生命教育,特指能夠滲透于小學語文學科的生命教育。涵蓋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會生命三個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個體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升華生命。
1、有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生命是教育形成和發展的起源。沒有生命,教育便無從談起。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應當“不忘初心”,唯有回歸生命本真的教育,方能讓生命之花得以綻放。試想:如果個體生命價值觀偏離,即便教師傳授再多的知識和技能,個體生命的質量都難以得到有效的凸顯,更難以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甚至還會成為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的絆腳石。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緊密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規律,滲透針對性的生命教育內容,開展豐富的生命教育活動,引導個體審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促使學生在今后的成長和發展中,更加理性地看待生命,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為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奠定基礎。
2、有利于豐富語文教育的內涵
新課程改革的“三維”教育目標、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都指向了現代的語文教育不應當僅僅局限于“知識與技能”,更應當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方能促使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強化個體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呢?小學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的滲透,這一以尊重和敬畏生命、探尋生命價值和意義為目標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在教學中,挖掘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開展豐富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促使個體更加理性的看待生命。這種教育模式,有助于培養個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塑造個體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從而實現豐富語文教育內涵的目標。
由此可見,語文學科的綜合性決定了教育目標的綜合性。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不僅有助于塑造個體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更有助于改變過去單一的“知識技能”教育模式,豐富語文教育的精神內涵,提高語文教育的質量。
1、生命教育的目標:弱化人文性
明確生命教育的目標,是教師構建完整生命教育課堂的前提和基礎。上述筆者在探索生命教育內涵的過程中提到:個體生命具有多重性,不僅有物質生命,更有精神生命。因此說:生命教育的目標,應當是在促使個體珍愛物質生命的基礎之上,強化精神生命價值的追求。基于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在滲透生命教育時,也應當強化生命價值,凸顯人文性。而實際的語文教育中,教師教育的主要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以“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標的語文教育,導致教師疏于開展生命教育,或者是生命教育以強化物質生命為主,精神生命的引導缺失。這種弱化人文性的生命教育形式,不利于學生個體對生命價值積極的追求。
2、生命教育的內容:缺乏生命感悟
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如何開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內容是什么?是單純地告訴學生:生命很重要,你們要珍惜?在筆者看來:這樣的教育方式未免顯得太蒼白,且不利于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在開展小學語文生命教育的過程中,筆者也基于上述問題訪談了部分語文教師,很多教師表示: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很寶貴。但如何開展,教師們卻無從說起。整體而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內容缺乏對生命感悟,導致學生對生命的本質認識不清,缺乏對生命價值的積極追追求,影響了生命教育的質量。
3、生命教育的過程:輕視生命參與
在教學實踐中,參與有助于個體更加客觀地認知生命價值,感悟生命的意義。正是因為如此,新課程改革也明確了教師在開展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個體的參與與體驗。然則,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的生命教育僅僅停留于理論化的講授層面,忽視生命個體在參與的過程中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領悟。這種輕視生命個體參與、體驗的教學方式顯得過于狹隘和單一,同時也難以讓學生真正領悟生命的價值,感知生命的真諦。
傳統的生命教育,我們只能稱之為:簡單教育。而出現這種“簡單教育”的結果,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意識層面:不重視;二是教育行為層面:不懂得。
1、教育意識層面:不重視
“不重視”是影響小學語文教師生命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而教師的“不重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師缺乏生命教育的意識。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并不具備滲透生命教育的意識,以筆者的訪談為例:當筆者提問: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嗎?教師們的回答著實讓人大吃一驚:正式上課的時間都不夠,哪有時間搞那些無關的教育。當教師將生命教育歸為“無關”教育的行列,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當然,出現上述問題,與千百年來我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息息相關。過度關注知識教育、關注學生考試成績,生命教育這類看似與考試無關的教育,自然不被教師所重視;二是對語文生命教育的內容挖掘不足。語文本是一門蘊含著豐富生命教育素材的學科,但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沒有對教材深入挖掘,也沒有科學合理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內容,最終導致語文教學中生命教育嚴重不足。
2、教育行為層面:不懂得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教師教育意識層面的不重視,是導致生命教育不足的重要因素;而教育行為層面的“不懂得”,則直接導致生命教育的缺失。理論上講,生命教育可以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看到一朵美麗的花朵,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領悟朝氣蓬勃的生命價值;看到墻縫里拼命生長出來的小草,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生命之頑強;在全世界疫情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之可貴。然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缺乏這種敏銳的、細致入微的觀察世界的視角,以至于教師不懂得如何滲透生命教育,將生命教育片面地理解為給學生講大道理。
目標是明確教學發展的基本方向。基于當前小學語文生命教育目標模糊、人文性不足的現狀,筆者認為:在生命教育目標的設置方面,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巧妙地結合新課改的“三維”目標進行生命教育目標設置,以促使生命教育的目標更加全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基于知識技能的生命教育目標,內容是豐富的,如指導學生學習有關“生命”的知識,包括認識自然界的生命,包括動物、植物;了解生命的產生、成長與發展,感知生命之不易;強化生命安全知識教育,如開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教育,指導學生學習一些急救知識,如遇到火災如何逃生自救、夏天如何防溺水。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引領學生正確面對挫折,以提高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基于“過程與方法”目標的生命教育目標設計,要求教師在開展生命教育的過程中,應當強化個體的參與、體驗,有效規避過去教育模式下,個體缺乏生命感悟、教師輕視生命參與的教育現狀。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教師開展了生命體驗活動,活動涉及兩個重要的環節:一是“從小到大我花了多少錢”;二是“預立遺囑”。第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體諒父母的艱辛,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第二個教學環節,是要讓學生對生命進行省思,從而激發學生探尋生命價值的愿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基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生命教育目標設計,其重點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用正確的態度面對生命,懂得欣賞生命存在的意義;二是要努力創造生命的價值,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光彩。
很多語文教師認為:課堂時間有限,因此無暇顧及生命教育。筆者認為:這是教師對生命教育片面化的認知。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生命教育,不僅不會“耽擱”教師的教學進度,更有助于豐富語文教育內涵,實現語文教學的全面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基于生命教育目標,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內容。縱觀小學語文教材,很多篇章都蘊含生命教育的內容。例如,《陶罐與鐵罐》一課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引領學生正確自我認知,促使其懂得理性對待生命;《爬天都峰》一課中,教師應當結合課文,引領學生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珍愛生命;《狼牙山五壯士》一課中,教師應當引領學生感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懂得珍愛生命。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中,多數文章都蘊含著生命教育的價值。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提煉出生命教育的真諦,為豐富語文生命教育的素材奠定基礎。
理想化的生命教育,應當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之下自主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悟,而不是基于教師“說理”的知識接受。基于實踐活動的小學語文生命教育,其重心在于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感悟生命的價值。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以下活動方式開展生命教育實踐活動:
1、將生命教育滲透于語文聽說讀寫教學中
小學語文的聽、說、讀、寫活動,都是教師滲透生命教育的載體。首先,語文閱讀是教師滲透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以小學語文《橋》一課的閱讀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演繹的方式,結合問題“為什么以《橋》為題”,引領學生閱讀并思考,從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其次,在寫作中滲透生命教育。寫作是情感交流和表達的有效方式,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寫作強化生命教育,也可以結合學生的作文了解其價值觀,為教師有的放矢地滲透生命教育奠定基礎。例如,疫情之下,教師讓學生寫一件疫情之下印象深刻的事情,該事情可以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也可以是通過網絡、電視上看到的。類似的題目,有助于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感受到活著的意義,促使學生珍愛生命;第三,在口語交際中滲透生命教育。小學語文的口語交際中滲透生命教育,形式有很多,如開展有關生命教育的主題辯論、演講等,學生參與的過程即體驗,對幫助學生深入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具有重要的作用。
2、開展課外生命教育實踐活動
生命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內,更要體現在課外。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開展有關生命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如清明節的掃墓活動、端午節的紀念屈原活動;重陽節的敬老愛老活動。日常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開展一些生活性的生命教育活動,如開展“今日我當家”活動,讓學生利用周末其中一天擔任家中的小主人,在“當家”的過程中感知父母的艱辛與不易,促使學生更加懂得孝敬父母,以正確的價值觀促使學生正確生命觀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