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姣 杜慧起
[摘要]現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給職業教育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教材作為“三教”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對于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為滿足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和行業企業轉型升級,高職院校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開發應當堅持校企“雙元”主體合作原則,多元協同編寫機制,推動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等教材的開發,以此深化教材改革,持續推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職業教育;教材;新形態;校企協同;開發
[作者簡介]王姣姣(1988- ),女,天津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助理研究員,碩士;杜慧起(1984- ),男,吉林長春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副教授,碩士。(天津? 30035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職教集團視域下京津冀一體化文化發展體制機制研究”(項目編號:A20019,項目主持人:王姣姣)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2018年度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橫向課題“電切削工國家職業標準委托開發”(項目編號:H18005,項目主持人:杜慧起)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6-0109-04
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不斷催生職業教育的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發展,給職業教育注入新能量的同時,也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新挑戰。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材先行,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和教學活動的依據,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進一步改革和發展配套的教學資源和載體能更好地為職業教育增值賦能。信息技術迭代更新,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在十年間也經歷了快速更新發展。目前,新形態教材已覆蓋所有專業大類,這些教材是基于職業教育發展邏輯、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價值取向而設計的,對職業教育質量保障、人才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一、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的必要性
新形態一體化教材是以紙質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融合數字化資源、數字課程開發應用的一種教材新形態。在紙質內容之外,還有配套的數字化資源,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使教材內容更直觀生動,教材形態更豐富多樣,教學目標更符合高職學生認知發展規律。
(一)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政策導向
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職業教育經濟、社會功能的同時更加注重育人功能。2019年初,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明確提到“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同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為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提出了具體實施方案和措施。2019年底,教育部印發《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指出,教材要適應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強調“教材要突出職業教育特色,尤其專業教材要充分反映產業最新進展,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明確指出倡導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新形態教材。
(二)滿足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現實需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高職學生的學習方式、習慣、需求都發生了變化,對數字化資源的需求遞增。在此背景下,現代教學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與期望,同時帶動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教師由課堂主導者向課堂組織者轉變,學生從知識接受者轉向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教學方式從傳統講授向體驗學習轉變,教學媒體也由教師突破重難點的教輔工具向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助學工具轉變,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成為高職教學改革的核心。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泛在學習、探究學習的需求下,教材作為教與學的重要載體,融入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建設新形態一體化教材是具有現實意義與價值的。
(三)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倒逼教材變革
我國正處在經濟增長轉變期,產業結構發展處在由低級態勢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職業教育作為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產業專業布點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不斷催生的新業態、新行業、新工種、新崗位,職業教育教材作為職業院校實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載體,應秉承先進生產理念,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熟悉行業企業發展與用人要求,對接現代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職教20條”明確要求,每3年修訂1次教材,其中專業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動態更新。
二、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的開發要求
(一)教材開發應多元協同編寫
在教材的建設與出版過程中,編寫團隊的構成與人員質量對教材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但目前教材的編寫主要以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為主,出版社負責出版事務,并未發揮對專業教材的統籌、協調與審核作用。此外,行業企業人員、教育學專家和學生也沒有積極參與其中。徐國慶教授認為,職業教育教材建設過程中要積極發揮企業專家的作用。企業專家能夠為教材建設進行職業能力和工作知識的開發,并提供教材資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引導地方、行業和學校按規定建設“地方特色教材、行業適用教材、校本專業教材”三類教材體系。校企協同編寫教材是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度產教融合的體現,也是拓展校企合作的形式與內容之一。教材編輯出版需要多方協作完成,專任教師需要在學科領域專家的指導下,與教科研人員和行業技術人員以及出版行業人員組成教材出版共同體,共同高質量完成教材的編寫與出版。
(二)教材開發應融合X證書的內容標準
1+X證書制度體現了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新時期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考核內容與標準反映了行業企業的先進技術標準,體現了行業發展趨勢。職業教育教材應融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考核標準,開發基于真實工作場景、適配崗位需求的教材體系。融合X證書教材的開發需要構建“1+1+1”產、教、社三方聯合的編寫模式,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在活動與能力訓練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教材內容應以任務(項目)—實踐—活動為主線進行設計,細分任務進行情境設計,明確活動的目的與要求,把理論、實踐知識融入活動過程中。
(三)教材開發應關注學習者的情感需求
教材形態的變革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構成以及學生學習方式都更加多元化,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目標、學習需求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化和多樣性。新形態教材強調“三個一體化”,即教材內容與數字資源建設一體化、教材編寫與課程開發一體化、教學與學習過程一體化。學生是教材的使用者,是教材編寫的服務對象,也是知識的建構者。根據具體學習任務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心理需求的學習內容是職業教育新形態一體化教材開發與編寫的最終目的。
(四)教材開發應培養使用者的學習能力
職業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學習運用新技術、解決問題的思路、制訂工作計劃、確定工作路徑、評估工作結果等能力。認知科學家西蒙認為,教育的目標應該關注如何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教會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對策、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學生掌握技能是通過完成不同類型的工作任務,并掌握任務中蘊含的知識點、技能點來實現的。職業教育傳統教材以知識傳授為主,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方法、目的都不夠重視,難以實現學生社會能力、職業能力的培養目標。新形態教材不再是簡單地描述知識點,而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主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能力;同時,提供學生學習目標、學習指南、評估結果等材料,明確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
三、基于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開發策略
“職教20條”的出臺,明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開啟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征程,提出了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其教材在設計與編寫上也應與普通教育教材存在差異,既要突出職業教育的職業特性,也要體現內容的科學性。
(一)深度推進校企“雙元”合作開發教材
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面向職業崗位,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教材應緊跟社會發展需求,反映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和新規范。但行業產業的發展具有動態性,要解決當前職業教材內容陳舊且更新不及時、與企業生產實際脫節、教材內容選用不規范等問題,職業院校應加強校際間交流、校企合作,邀請企業共同開發教材。首先,在制定課程標準環節,職業院校應邀請行業、企業有關專家共同參與,明確人才培養方向。其次,教材編寫團隊不僅應有學校專任教師,也要包含企業專家。這樣既能保證教材內容包含了行業、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又能很好地將企業技術、規范、案例融入其中。同時,職業院校教師可以將自身在教學方面的經驗成果進行轉化、補充為可操作的教學內容,并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生成符合職業院校需要的特色教學資源,突出職業教材的職業性和實用性。最后,職業教育教材內容構建時應適當引入企業評價,并將X證書融入考核內容。學生的職業技能最終需要企業的檢驗,X證書是由最具權威性、代表性的行業組織、企業和院校開發,反映著專業的最新動態,能保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
(二)校企協同開發新型活頁式一體化教材
新型活頁式教材可以及時更新內容、靈活拼裝書頁,根據用戶需求變化教材,具有內容“活”、形式“活”、手段“活”的特征。普通教材的修訂具有穩定性,但同時會帶來滯后性。活頁式教材可以隨時補充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并淘汰舊內容,最大限度地推動教材更新完善,平衡技術發展的動態性與教材的穩定性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以及行業企業專家、一線技術人員的實踐經驗可以豐富活頁式教材內容,形成全員參與的開放型編寫機制。首先,整合教材專業性與職業教育職業性的關系。專業性與職業性是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關鍵問題。傳統的職教教材不能很好地體現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新型活頁式教材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有機結合,堅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理論知識為輔的原則,形成“項目—任務—能力”的教材設計思路。其次,重構教材章節設計。教材內容更新及時且不破壞教材的完整性是職業教育教材建設的重要目標。新型活頁式教材應堅持“化整為零”原則,采用模塊化設計,每個模塊都是一個整體,既能獨立,又與其他模塊有關聯性。最后,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互聯網+教材”。信息化資源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更新,突破傳統教材的滯后問題。通過虛擬仿真、VR技術等手段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解決傳統教材枯燥、不易理解的問題,體現教材“活”的本質,加強教材的即時性和功能性。
(三)校企協同開發新型工作手冊式一體化教材
相較于活頁式教材,新型工作手冊式教材更加注重內在邏輯和組織編寫,工作手冊式教材具有兩個主要特征:第一,工作任務導向。工作手冊式教材內容編排以具體工作任務為導向,以實際項目為載體,詳細描述項目完成過程,并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全方位展示操作流程,指導學習者規范地完成具體項目。第二,學生本位導向。工作手冊式教材不再是傳統知識體系和操作方法的概述,而是集典型工作任務、經典案例、操作流程、課后思考、工作反思于一體的立體化教材,它是學生的“任務單”,以“做中學”為主,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直接獲得經驗。工作手冊式教材的建設應遵循以下路徑:首先,具有動態生成性功能。新型工作手冊式教材建設應保持動態生成功能,不僅提供預設資源,還應保持足夠的開放性,及時記錄學習者的感受和反思,并能進行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將學生學習過程轉變為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定期對接市場動態發展情況。其次,具有智能化功能。工作手冊式教材應通過智能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及時記錄項目或任務的操作流程、路徑、規范和結果,配套開發數字化資源,凸顯教材的實用性。最后,具有立體化導向功能。新形態教材應打破傳統紙質教材局限,建設數字資源,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學生可以用手機掃描二維碼獲取教材,加入在線開放課程,開展在線測驗與線上交流,融合多種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參與度,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孫誠,宗誠.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時代背景、內涵要求與實施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8):10-14.
[2]李霞.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出版的創新發展[J].出版廣角,2021(12):85-87.
[3]趙清梅.“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教材新形態一體化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0):76-79.
[4]散曉燕.1+X證書制度下高職新型活頁式教材的特征、價值與設計[J].教育與職業,2021(11):93-97.
[5]李政.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內涵、特征與編寫策略[J].職教論壇,2020(4):21-26.
[6]黃河、楊明鄂、曠慶祥.職業教育“新型活頁式教材”的內涵及建設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99-103.
[7]蔡躍,王偲,李靜.職業教育新型活頁式教材的內涵、特征及開發要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1):88-91+96.
[8]崔發周.工作手冊式教材的基本特征與改革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0(8):97-103.
[9]羅海林.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研發策略探析[J].科技與出版,2021(6):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