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貝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生的德育工作越來越受到多方重視,德育早已成為小學班主任教師的重要工作職責。小學階段處于思想觀念的啟蒙教育環節,也是塑造學生品格修養和人文素養的關鍵階段,小學德育工作將直接影響到小學生的未來生活品質和人格修養。因此,小學教師必須持續做好德育教學管理工作,滲透德育的素質教育內容,增強德育的針對性,促進小學生正向價值觀的發展趨勢。文章闡述了如何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
在小學校園內開展德育主題教育活動,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通過行之有效的德育策略,可以提升小學生的思想意識水平,真正讓學生在個人品德成長和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成為未來促進社會發展中的優秀人才。結合小學德育針對性教學目標,需要教師進一步分析德育方式,希望通過科學教研提高學生的品德水準,讓小學教師重視對學生德育工作的正確引導。在一定的教育條件下,促進小學生的快速發展和進步,從而激發這項特殊教育工作的特色潛能,為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輸送德才兼備之人。
一、加強教師德育意識,給予德育指導
提升小學教師德育理念,在開展小學校園內部德育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德育指導時,必須首先促進個人德育意識的提升,激發自身的領導和引導意識,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因此,教師的德育觀念也必須在校園內同步得到提升,教師先端正自己的思想,塑造個人品德形象,提升自己的言行標準,完善道德修養,才能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并幫助學生真正促成合理德育思想的產生。在培養過程中,教師還必須充分挖掘具體的德育提升目標,掌握生活和學習中所包含的品德教育知識,將相關德育培養的策略和內容向學生進行適當的滲透,提高德育課堂的針對性、校園生活的約束性。當然,學校管理者還要與教師密切配合,教師的德育意識提升同時,學校管理者的德育監管意識也要同步提升,共同推進小學德育工作進程,加大宣傳策劃力度,讓教師在自覺認識到德育必要性的基礎上,協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德育觀念,以便于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水平的提升。
必須定期在校園內對教師進行德育工作實際效果的測試和評估,鼓勵教師積極投入德育工作,監督教師德育教學意識的持續性。并基于此,讓小學生真正參與到德育學習的過程中,以積極的心態,改善小學德育目前針對性不強的現狀,全面提升小學德育的有效性和綜合質量。為最大限度地更好地改善小學校園德育的現狀,為塑造特色德育體系而努力。德育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革和創新傳統的德育方式,積極培養其氣質特征、興趣愛好等,將德育和法治觀念培養相結合,以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實現合理的自主創新教育進程,便于更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德育知識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素養,通過德育知識引領,促使學生提高學習熱情,完善小學生對德育知識的理解和思考。
二、發揮班會滲透作用,深化德育知識
小學德育教師、班主任要利用主題班會時間,及時幫助和處理學生的德育問題,完成促進學生社會道德素質提升的教育任務。教師還可以利用班會時間開展豐富的德育活動,增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開展德育講故事比賽,鼓勵學生搜集信息,梳理優秀品德事跡,通過演講、朗讀等多種形式,使枯燥的德育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對德育相關知識的興趣和熱情,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德育體驗感,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在具體應用中,充分考慮到小學生愛玩的天性,教師可以將日常的德育工作轉化為一種組織游戲活動的方式,使學生通過思想道德方面的學習活動獲得趣味性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德育主題班會、家長交流會、網上討論會等方式,開展“知識競賽”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德育知識,然后在專題班會上組織德育知識競賽。比賽中回答正確的小朋友將會得到一些小獎品,學生們期待班會上的小比賽,能夠根據小組的互動游戲參與德育主題活動的挑戰。此外,可以在班級內每月固定的一天設置“道德教育日”,學生在這一天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相互監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規范個人言行的習慣。德育日不再是約束,而是正確思想和個人行為的習慣,促使良好的品德知識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傳播開來。小學學校作為主要的德育場所,有著良好的德育人文性,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德育風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在班會中利用合理的激勵機制,根據小學生的情感特點制定德育教學情境,采用一定的方法激發學生德育學習的好奇心和參與興趣,在小組競爭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了解德育的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以快速培養小學生團隊合作的習慣,有利于促進學生在德育大環境下獲得思維的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
三、家校教育合力統一,保障德育效能
家校教育合力、共同發力,在小學校園德育主題活動的開展和實施過程中,教師還需要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讓家長在德育工作中積極配合教師工作。確保家校通力合作、班級統一管理,實現德育文化教育規范,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慢慢發展,讓學生接受更好地德育家校監督。通過德育熏陶,學生才能真正地樹立起良好的思想意識。
學校可按時召開家長會和家長開放日等主題活動,確保教師與家長公平、和諧地溝通交流,尋找德育突破口,改善學生不當行為。老師在召開家長會時,不僅要明確提出學生的行為問題,還要表揚學生的品德亮點,讓家長本著積極樂觀的豁達心態,積極完成德育輔助工作,這樣才能創造出最好的社會化德育環境。同時,家長和教師為學生宣教高尚品德和身心健康的觀念,使學生提高自身的社會道德素質,達到德育的最佳實踐效果。這些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以及提高小學校園德育教育實效性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秉承“以人為本”理念,引發德育互動
教師可以將德育基礎知識內容與學生所了解的具體日常生活相結合,選擇有趣的德育方式,為學生滲透合理的德育知識,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感受德育觀念帶來的感動,不斷提升學生德育水平。教師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社區實踐活動、主題活動,如:帶領小學生到敬老院做義工,協助老人打掃房間,為老人表演才藝等,培養小學生敬師愛老的優良品質,獲得品德成長。小學生還可以在校園附近撿垃圾,體驗保潔員的辛苦,讓學生真正養成生活中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學校是小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場所,但在學校之外,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面臨大量的德育理念和慣常做法的挑戰。因此,結合社會實踐為小學生開展德育宣教也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德育的首要目的是使學生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在社會發展中生存,因此,根據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實施德育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五月一日勞動節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工作,參與植樹造林、清理生態公園環境衛生等,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價值,更體會勞動的艱辛,真正明白“勞動是最光榮的”。
五、實施德育學科滲透,完善德育教學
新教育大綱強調要把德育知識滲透到各個學科之內,“以德育人”“立德樹人”是每位教師的重要任務,而不再僅僅依靠班主任的德育教學。每一位小學教師都應該明白,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中都是有道德內涵存在的,都能夠成為向小學生傳播德育相關理念的渠道。因此,每個教師都必須將綜合知識、具體學科與德育相結合,從各個方面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豐富德育課程內容。例如,在語文教科書中滲透相關的德育知識,如《慈母情深》《可貴的沉默》等均體現出了家長對孩子深沉的愛。教師可從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入手,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激發學生對父母的崇敬之情。《雷鋒叔叔,你在哪》塑造了學生樂于奉獻、無私奉獻的思維品質等。隨著社會的發展趨勢,信息化時代為德育課堂教學提供的教學設施也更加齊全,學生課下可以利用教師分享的微信課件學習,或者借助網絡搜索引擎掌握更多的德育理論。多媒體技術促進他們觀念進步,在德育課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多媒體設備輔助德育的多學科滲透。
例如,有效地利用互聯網,根據在線任務為學生分配學習計劃,要求學生觀看具有教育意義的短視頻。要想培育更好的校風,必須從優秀的班級開始,鍛造積極向上的優秀班級,可以讓學生更喜歡融入到德育教育氛圍之中,愿意為班級無私奉獻,將個人的發展與集體的榮譽感聯系起來,營造朝氣蓬勃的活力德育氛圍。一堂優秀的德育課往往積極向上,師生必須共同協作,老師的關懷有利于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學生擁有上進的動力,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對學生十分關心,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德育重點,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老師的德育風骨,在德育學習中獲益良多,而且也感受到了內心的充實和喜悅之情。在德育課堂上正確引導學生關注德行、傳統道德等,可以顯著提高小學生的價值觀水平。在小學多學科融合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組織豐富多彩的多學科融合教學活動,讓小學生在融合中充分發現德育學習契機,逐步贏得群體歸屬感,營造良好的學科德育滲透型學習氛圍。
結論:
綜上所述,開展小學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針對性,要想達到預期的德育效果,就必須從學生的思想素質教學重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根據學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和班級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工作進行改進和創新。身為最親近學生的班主任,更應該肩負著德育教育這一沉甸甸的責任,在多學科教師的密切配合下,一起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中堅持素質教育“育人先育德”的宗旨,為社會和國家培養高道德、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做人民教師應盡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