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林林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江西省九江市 332020)
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儲備人才,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誕生了諸多的新興行業,比如:直播帶貨、元宇宙等這些全新的領域,行業種類的不斷增多,市場也在不斷的擴大,大眾所了解到、所接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大學生作為儲備型人才,也應該建立良好的創業意識,為市場的擴展貢獻一份力量。在傳統的觀念的觀念中,有一部分的大學生并沒有創業的概念,其在高校學習的過程中也沒有明確的就業目標,對知識的掌握不能很好的應用到實際操作中,這對于大學生的就業和創業來說都是較大的阻礙。存在有部分學生對就業創業概念不是很清晰,自然也存在部分的學生明晰自身的目標,實際上,在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學生群體對創業有極大的興趣,其中也有很明顯的問題,這部分學生對自身創業的方向沒有進行準確的把控,一味的認為自己要在畢業以后“當老板”,還有部分學生在拿到創業項目以后對創業項目的評估不夠客觀,甚至存在有學生去追求以下短時間內回報效益較高的創業項目,這種類型的創業項目存在著一定的法律或是道德問題,其無法做到準確分辨,從而誤入歧途,將思政教育與其進行有機結合,能夠避免這些狀況的發生。
將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創業教育相融合,讓大學生在擁有良好品德教育的前提下開展就業和創業的項目,其會自主的代入正確的價值觀,對創業項目進行全方位的審視,確保不會觸犯道德的邊界,能夠準確的找準自身的優勢和定位,有效的增大了創業項目成功的概率。對于大學生來說,其在高校內的學習就是為今后的就業或是創業做鋪墊,并且在高校教育階段之前,其所經歷的都是系統性的教育,在中小學階段,教師的教育會更加側重于知識的傳授,對思想的教育有所忽視,對于大部分的高校學生來說,高校的教育是養成良好品性和思想觀念的重要階段,對此,教師應該承擔起育人的重任,在課堂教育中融入適當的思政教育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其今后的創業或是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1]。
有不少的教師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自身專業領域能夠有良好的發展,對書本知識能夠做到全面掌握,實際上,這樣的教育理念過于落后,并且不夠全面,對于教師來說,其所執行的是教書育人的任務,教學不僅僅是傳道授業,還需要充分引導學生的思想,讓其能夠以積極的眼光看待所有的事情,這對于教師來說,是更重要的任務。高校的教育與中小學教育不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沒有那么緊密,甚至有不少的教師在課堂任務完成以后就不會去主動的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思想,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思想發育。就業創業教育是大學生避免不了的課程,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會對自身的就業和創業情況有一定的焦慮和擔心,教師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而在就業創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則是將思政教育搬上了課堂教育之中,提高了教師對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讓學生對思想有較高的重視程度,引導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完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任務[2]。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需要依靠創新和勞動力的作業,只有高校能夠遠遠不斷的向社會輸送高質量的人才才能有效保障社會的快速發展,思政教育可以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并且將其與就業創業概念相融合進行教導,會讓學生在就業和創業的過程中考慮到現實的社會問題,并且將正確的思想觀代入到自身要做的事情中切實的考慮。首先,對于國家發展來說,創新型人才就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現如今,大部分的高校都已經意識到了社會發展的需求,提高了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視,而就業創業的教育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打開學生的思維范圍,讓其能夠對創業有更加清晰的概念,不僅對其自身未來的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還有效做到為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3]。其次,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期待在大學畢業以后找到一份較好的工作,但是其自身并沒有清晰的就業概念,對就業和社會市場中的崗位系統都沒有準確的認知,忽略了自身喜好、特長與市場需求的結合,導致其在就業的過程中沒有正確的選擇應聘崗位。將思政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相融合以后,學生能夠對自身建立清晰的認知,并且會結合思考現如今的市場需求情況,從多方面綜合考慮自身的就業方向,提高學生自身與崗位的適配度,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讓市場需求也到充分的滿足。
在不少的高校中都呈現除了對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足的狀況,這一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具有效數據顯示,直至今日,仍有不少的高校在設立思政教育課的時候還是依照著既定的思想教育標準執行,教師大部分都由團支部的干部擔任,這類型的教師自身具備較好的思想道德,但是其教學能力并不可觀,導致思政教育課堂的教育效果不理想。其中最明顯能夠看出對思政教育缺乏重視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思政教育的課程安排不合理,大部分高校每周的思政教育課只有一至兩節,并且都是多班共同授課,學生較多,教師難以觀察到每位學生的聽課情況,并且在授課的時候,對課堂紀律的控制也難以做的很好,導致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其二,思政教育的課堂教學內容都限于課本教材,很少會做出有效的延伸,教材所教授的知識較為有限,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做出適當的拓展,這種限制性的教學很容易讓學生產生限制性的思維,并且學生對教材內容也無法產生代入感[4]。
將思政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相融合就需要負責這兩個板塊的教師及時的進行溝通,了解彼此的課堂內容,并且了解對方講解的進度,這樣才能在自身的課堂中適當的穿插有關另一方面的內容。但是,根據現如今思政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的融合情況來看,大部分的教師都沒有融合教學的概念,都是根據自身的課本內容開展自身的教學,在課程設置方面,這兩節課程在部分教師和學生眼中都屬于“副課”,這種思想觀念會讓教師對課程的把控出現懈怠的心理。學校在安排思政教育課程和就業創業教育課程的時候,也不會再每個專業中都納入這些課程,換言之,有不少專業的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并沒有上過就業創業教育課程,在這點上就直接體現了部分高校對課程安排的不合理[5]。在高校中,教職工會更加看重學生的住哪也知識掌握情況和科研成果了解情況,對思政教育的教育情況和就業創業的指導有不同程度的忽視,大部分院校都將這兩節課程歸類為選修課,也就是只有學生選擇了這節課才能了解到這方面的相關知識,將其定位出現了較大的錯誤導致課程設置上出現了較大的紕漏。課程設置不完善還體現在課堂教學方式上,大部分的教師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并且大學的學生大部分都已經有了自身的獨立思想,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沒有給予充分的論證和論點,很難讓學生對教師所述說的內容有較高的信任度。
課堂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課堂學習質量,為了讓高校思政教育和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融合有良好的效果,創新課堂的教育方式是必須做到的步驟。兩者之間的結合與單一的開展某一節課程不同,兩者的結合需要充分考慮到另一堂課的進度,做到課堂內容之間互相有聯系但卻互相獨立,學生可以進行聯合的思考。傳統的課堂教育方式就是教師通過對課本內容進行反復講述,學生對教師講解的內容采用筆記記錄和背誦的方式學習,這種教學方式難以抓住學生的眼球,甚至常常會出現學生上課不聽講的狀況,這嚴重影響了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入手實現課堂教育方式的創新:其一,教師可以多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比如:多媒體教學、線上平臺教學等,這些對于學生來說都是較為新穎的教學方式,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與知識內容相關的視頻、音頻等讓學生產生具化的概念,還可以適當的播放貼近生活類的視頻讓學生產生較強的代入感沒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線上平臺的教學則可以讓學生實現課后學習、鞏固,并且還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將思政教育課的教師和就業創業指導教師拉入同一個討論小組,學生在提問的時候兩位教師都可以針對自身的課程給出相應的意見,在這種長期融合思考的環境下,學生會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自主的形成融合觀念[6]。其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想法,在課堂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舉辦一系列的課堂活動,讓學生自主討論并給出相應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既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寫作能力,有能讓學生自主對課堂問題進行思考,比如在就業創業課堂中學生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時,教師也可以從答案中了解到學生的思政思想,給予一定程度的引導,很好的促進了二者之間的融合。
就業和創業本就屬于實際行為,在高校中,倘若只進行理論教育,很難讓學生在日后就業創業的過程中快速的將知識內容轉化為實際行為,并且思政教育的效果的也需要依靠行為來體現,因此,教師在二者融合教育的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踐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想法和思想情況。首先,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安排適當的實訓機會,在課程安排之中適當的穿插實訓課程,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實訓的行為和結果來對學生的思想和能力進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在實訓結束以后給予正確的引導。學生對自身所做出的行為有較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實訓的過程中交織倘若能夠找到學生的錯誤思想或行為,并且給出改變的意見,學生在畢業后的工作中也能充分考慮到實訓所犯的錯誤,從而避免這些狀況的發生[7]。其次,學校可以與部分企業建立校企合作機制,高校大學生在大四的時候都需要去相關單位實習,高校作為學生的培養者,對其實習的效果也需要給予較高的保障,其與企業建立合作可以對企業的資質進行有效的考察,在以抵擋程度上保障了大學生的實習質量。另外,對于學生來說,實習是就業的第一步,其比實訓更加具有職業意義,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能夠充分的感受到工作的氛圍,能夠學習更多的實用技能,明晰自身的職業規劃和市場的發展狀況,將思政教育的知識和就業創業教育的知識應用到實處。
高校中思政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融合一直難以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教師的綜合素養較低,綜合素養所形容的不僅僅是教師對自身教授專業的了解程度,還包括教師的授課能力和教學能力,大部分的教師在某個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不足,這對于融合教學來說是一個較大的阻礙,因此,作為高校的教師,應該深刻貫徹終生學習觀念,不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高校也應該就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問題上做出實質性的行為。首先,高校需要定期的對教師開展交流培訓活動,培訓的內容包括最新的教學方式和全新的專業知識,給予教師學習的條件,并且在交流培訓活動中,思政教師還可以與就業創業指導教師進行深入的交流,提高其對對方課程的了解程度,有助于兩門課程的融合教育。其次,學校可以建立績效考核制度,給予教學能力較強、教學效果良好以及能夠創新教學方式的教師一定的績效獎金,用更高的待遇來激發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讓教師也能夠自主的思考如何提高自身課程的教育質量,不斷針對自身的教學方法做出創新,有效的促進思政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之間的融合[8]。
綜上所述,大學中設立思政教育課程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其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就業創業課程的設立是為了緩解現如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少的大學生會認為大學畢業就是失業,從而對就業和創業都失去了信心,非常不利于大學生今后的發展。這兩者對于大學生來說都是較為重要的課程,對其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很大一部分大學生會在就業壓力下產生一些負面的想法,通過將思政教育和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可以很好的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在積極的思想方向中開展自身的職業規劃,為社會貢獻個更多的優質人才,有效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