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芊宏,朱玥
(三亞理工職業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使命,而立德樹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近年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即將思想政治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到課程教學中,逐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課程思政對于改進和加強高校美育工作具有重要啟發意義,是近些年來優化完善美術知識教育體系的有力措施,亦是高校美育教學改革實現的主要路徑。
傳統的高職院校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比較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播,但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夠;普遍沿用本科院校的教材體系,高質量的美術鑒賞專業教材較少,教材注重完整的傳播美術倫理,偏重于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品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比較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美術鑒賞知識技能,其目的也是讓學生進行淺層次地鑒賞作品,但這樣的教育理念不能充分發揮美術鑒賞課程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塑造,難以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素質教育雖然推行多年,但部分高校對學生的審美素養和審美認知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學生的美育基礎水平不高;相較于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習慣欠缺,自控能力較弱,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導致很多高職學生審美品位不高,部分學生甚至審美品位較差;部分高職學生在就業大環境的影響下,存在重技能、輕素養的思想,不重視提升自身修養,影響了美術鑒賞課程的有效開展。
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充分認識到美術鑒賞教學的意義,師資力量配置不夠重視;高職院校部分教師自身就缺乏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確認識,即使在美術鑒賞課程中融入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但只是停留在對基本的道德常識和品行觀念的講解上,沒有系統深入的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和深思,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術鑒賞課程教學融合不緊密。
從課時設置可以看出,部分高職院校對美術鑒賞課程不夠重視,有的學校課時設置不足20小時。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教學的內容較多但課時又較少,有的教學內容只能“泛泛而談”。許多高職院校將精力放在專業技術能力培養上,專業相關的課程設置較多,人文素養相關課程較少,自然而然把美術鑒賞課程置于可有可無的境地,間接導致了許多非藝術專業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
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責,課程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最核心的部分。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育也必須承擔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思政融入美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不僅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人文素養,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協調發展。
美術鑒賞課程不僅可以直觀的讓學生鑒賞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技巧,還可以讓學生更加理性的分析、理解和感悟美術作品的思想內涵過程,從中潛移默化的受感染,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和道德水平。例如,近代畫家蔣兆和先生歷時兩年創作的紙本水墨設色中國畫《流民圖》,作品通過描繪百人“世亂民多散、年荒鬼亦饑”的真實寫照,有力地控訴了日寇侵華的暴行,表現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法國畫家米勒創作的油畫《拾穗者》,描繪秋季收獲后三位彎腰的農婦在地里尋找拾取收割后剩余的麥穗場面。作品中農民的貧窮和地主的豐收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不是利用臉部的表情,是略去細節的人物動作與環境,從而歌頌了勞動者質樸和勤勞的美德,也表達了對社會的批判。講授產品包裝設計內容時,通過對可降解塑料袋、共享快遞盒、零膠紙箱等近些年流行的綠色包裝引用舉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形成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美術鑒賞課程除了讓學生在探究美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并留下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為美術鑒賞課程提供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把這些具有傳統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的美術作品作為教學素材,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分析講解,從而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當學生形成愛國意識時自然而然會轉換成愛國行為,從而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例如,剪紙大師宗華陽的作品《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這幅作品以鐘南山院士為主體,反映了醫務工作者敢于擔當的勇氣和決心以及愛崗敬業的精神風貌。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這類作品時,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現在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讓學生更加自覺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課程思政理論下,將美術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能進一步強化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目的,優化美術鑒賞課程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改革的有效性,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的美育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美術教師不僅傳播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為了將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應加強教師自身的思想修養和德育能力培養。一是加強教師自身師德修養。美術專業教師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的同時,還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學校也可以幫助美育教師搭建一些平臺,選派教師外出進行培訓,從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素養。二是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想元素潤物細無聲的融入美術教育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豐富了美術教育課程的內容,同時也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理論素養,升華了美術教育課程的內涵。
針對課程思政背景下的美術鑒賞課程教學改革,必須深挖思政元素內容,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一是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美學資源。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界的和諧之美、協調之美、中和之美,人們通常將中國美術作品轉化為中國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如清代書畫家鄭板橋在《竹石圖》中,擷取三兩枝瘦勁挺拔的竹子,從石頭縫里挺然而出,堅韌不拔,展現畫家借竹抒發自己豁然灑脫的胸臆,表達敢于面對現實,絕不屈服于挫折的高尚人品。在美術鑒賞教學課程中,深入挖掘中國傳統美學內涵,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正確思維方式的分析問題能力、團隊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二是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精神資源。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立國之本。紅色文化資源包括物質性的革命歷史遺存與紀念場所,非物質性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如中國畫作品《長征》,是李可染先生以毛澤東詩意入畫,展現紅軍隊伍翻越崇山峻嶺,不畏艱難萬里長征的畫面。讓學生了解革命先輩們為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做出巨大犧牲,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增強使命感,珍惜當下美好時光的來之不易,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三是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高職院校的美術教育既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同時也是所在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基地。以三亞理工職業學院美術鑒賞課程為例,在民間美術教學中,可以將海南地域的黎族織錦、椰雕、木雕、藤編、剪紙、吊腳樓等內容納入教學課程中;在現代設計教學中,可以將海南特有的綠色包裝方式融入教學,如以稻草編織成雞蛋網狀草袋的草纖維包裝方式、以竹葉荷葉葦葉做成茶葉包的植物葉片包裝方式、以藤竹編織成藤竹簍的包裝器具方式,這些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綠色包裝形式都是當地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很好的反映了當地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深挖思政元素內容,不僅可以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和創新意識,還可以增強學生保護和傳承地域文化的責任心。
美術鑒賞課程作為公共基礎課程,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但部分學生沒有美術基礎,對于專業的美術理論知識理解的比較抽象,若教師以傳統講授的方式授課,學生會感到很厭倦,而運用情境教學法會在很大程度上解除困惑,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教學效果。一是創設歷史文化情境。在鑒賞美術作品中,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藝術家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師承關系等,可以刻意營造一個虛擬的歷史情境。如鑒賞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教師可以播放1949年新中國的歷史紀錄片,再對作品進行講解,這樣更能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懷。二是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有效地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鑒賞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教師可以播放筷子兄弟的《父親》,邀請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朗誦一段朱自清的《背影》,朗誦結束后,教師再對作品進行系統的解讀,讓學生感悟父愛,學會感恩。三是鼓勵學生利用空閑時間到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革命遺址等人文環境中去學習,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的大無畏精神,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讓學生崇尚英雄,學習英雄。
美術鑒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需要對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進行進一步優化提升。一是加強課堂反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美術作品背后人文內涵的提問,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更好的把握作品中的思政元素,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二是組織課程測試。教師在期末測試中設置一定比例的思政試題,以便檢測美術鑒賞課程中思政教學的效果。三是發放問卷調查。設置關于美術鑒賞課程的課程思政跟蹤評價分析表,調查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四是舉辦校內外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藝術展暨助殘義賣活動,喚起大學生自我完善、關心他人、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強化傳統道德精神。
課程思政是當前形勢下以構建全員和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美育課程教學變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對學生實施思想品德的引導。課程思政針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它不僅僅在教學計劃上添加了一些活動,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念隱藏在課程中,這種隱性的思政教育方式相比傳統的顯性教育方式更能讓學生接受,也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