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琳
從古至今,愛惜糧食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俗話說“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一粒糧食飽含艱辛的汗水,一桌飯菜傳承優良作風。
餐桌上的浪費看起來是小事,其實跟每個人息息相關,跟國家的存亡相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如今網絡上一些所謂的“大胃王”吃播秀,有的吃完食物再吐掉,有的吃幾口就扔掉,存在嚴重的浪費問題,央視曾多次點名批評這一亂象,并發出倡議:珍惜糧食,珍愛生活。對此,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直播分會也明確表示:禁止在吃播中出現假吃催吐等鋪張浪費行為。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每個人都應珍惜,節約糧食。但很多人好面子,喜歡“擺闊氣”,認為待客的菜肴必須豐盛,吃不了打包更是窮酸的象征;還有的人搞封建迷信,喜歡討吉利,認為“年年有余”,吃東西就是要剩下一些,有富余,才是好兆頭。這些做法和觀念,導致了嚴重的浪費。而餐飲浪費也意味著水資源、耕地資源、能源以及各種生產原料和勞動力的浪費。據不完全統計,學生的盒飯有1/3會被扔掉,大學生每天倒掉的食物可養活數萬人。
此刻,我想起幾年前的一則報道:一對年輕的中國情侶去德國旅游,在一家餐館點了許多菜肴,結果沒吃幾口就要結賬走人。餐館服務員要求他們必須將菜肴打包帶走,要么就坐下吃完再走。可這對情侶卻理直氣壯地高喊:我掏錢了,我想吃就吃,不吃就扔掉,與你何干?此時,周圍的德國人一下圍上來,紛紛指責他倆的可恥行為,要求他們要么帶走,要么吃完。但這對情侶置之不理,強行要走,后來被帶到警察局,受到了處罰。
放眼國外,富裕國家的國民,已經把節約意識貫徹到了所有領域,養成了富而不驕的習慣。在美國,參加聚會,或去餐館吃飯,按量點餐。光盤行動既是對廚師的贊賞,也是對食物的肯定,相反,大肆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浪費一粒米,多少災民饑,巧婦猶傷感,難為無米炊。一粒糧食看似無足輕重,但積少成多,卻能挽救災民于危厄,所以每一粒糧食都該被珍惜。美食不可辜負,更不可浪費。
一粥一飯汗珠換,不惜糧食當自悔。節約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態度。在此,我呼吁,請珍惜糧食,養成節約的生活習慣。
(指導教師? 陳景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