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炎
讓鯰魚慌起來
鯰魚是夜行性動物,白天喜歡靜靜地隱藏在深水塘,河中石頭堆、石頭縫及較深的洞穴里,夜晚才出來覓食。一般情況下,一窩鯰魚少說也有幾公斤。如此美味,對捕魚人來說,是個極大的誘惑。不過,也給撒網捕魚的人出了個難題:鯰魚躲在窩里不動彈,無論如何也進不到網里啊!
捕魚人常年與魚打交道,當然了解鯰魚的習性,也自有對付的辦法——把鯰魚趕出窩,讓它們瘋狂地動起來。他們先在鯰魚窩邊撒好網,然后想辦法捉到一條鯰魚,用針或者刀片將鯰魚的身上劃幾道傷痕,涂上適量的煙油,然后,再將這條經過特殊處理的鯰魚放回原處。
接下來,這條被涂了煙油的鯰魚像犯了毒癮一樣,想靜也靜不下來,在魚群中亂竄,一下子攪亂了平靜的秩序。其他鯰魚聞到刺鼻的煙油味道像遭遇瘟疫一樣,驚慌失措,唯恐避之不及,紛紛外逃。這正中捕魚人的下懷,他們瞅準時機,只需把事先撒在水底的魚網一收,便可將整窩鯰魚一網打盡。
這啟示我們:稍有風險就慌了手腳,接踵而至的往往是更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大禍臨頭。
多維解讀
1.要保持定力。鯰魚聞到刺鼻的煙油味道就驚慌失措,唯恐避之不及,紛紛外逃,因此送了性命。生活中,要努力做到不為外物影響。定力不足,就容易在遇到困難時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保持定力,方能“亂云飛渡仍從容”,撥開迷霧,得見晴天。
2.做事要講究方法。鯰魚躲在窩里不動彈,給捕魚人出了道難題。捕魚人做事有方法,用一條經過特殊處理的鯰魚攪動了整個魚群,最終滿載而歸。這啟示我們,生活中做事不能盲目,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事半功倍。
【適用話題】保持定力? 講究方法? 應對風險? 解決難題
遠赴千里的“原諒”
19世紀80年代,居住在巴黎的莫泊桑突然收到一封來自意大利的信件。這封信是名叫維托夫的男子寄來的,他在信中說:“我為曾經對你造成的傷害愧疚不已,徹夜難安,如果不能當面向你道歉,我將死不瞑目。”維托夫還說,幾年前他去巴黎找過莫泊桑,但因為沒有具體地址,無功而返。
合上信后,莫泊桑沉思良久,最后決定前往意大利,去找維托夫。他說:“這么多年過去了,這段恩怨也該了結了。”身邊的朋友先是吃驚,沒想到莫泊桑受到的傷害那么深,繼而紛紛搖頭,“長途跋涉一千多公里,只為得到一句道歉,太不劃算了。”面對眾人的勸阻,莫泊桑依然堅持自己的決定,動身前往意大利。
幾個月后,莫泊桑從意大利歸來,一臉釋然地對身邊的朋友說:“這段恩怨終于了結了。”朋友擁抱了莫泊桑,卻仍有一絲疑惑,其實在收到維托夫致歉的信件時,他就應該放下恩怨,不必再記恨,更不必因此遠赴千里。
“事實上,在收到那封信件之前,我已經不記得維托夫這個名字了。”莫泊桑解釋道,“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維托夫對我的傷害是什么。我只記得,我在意大利的那段時間,維托夫是與我關系很密切的朋友。”
朋友更加吃驚,既然這樣,為何還要如此大費周章?完全可以一笑了之,或者寫信告訴維托夫事實就行了。莫泊桑認真地說:“維托夫這么多年念念不忘,想必這件事已經成為他心中的執念,不管我怎樣做都無法輕易消除,只有滿足他的愿望,當面傾聽他的愧疚,接受他的道歉,才能解開他的心結,讓他心安。”
原來,莫泊桑遠赴千里,并不是為了要一份道歉,而是為了送給朋友一份原諒,幫彌留之際的朋友解開心結,消除遺憾。我們常說,原諒比道歉更需要勇氣,是因為它要求我們有更寬廣的胸襟、更善良的品質以及更悲憫的情懷。
多維解讀
1.保有一顆善心。為了解開朋友的心結,莫泊桑不惜遠赴千里,這樣的善舉令人贊嘆。擁有善心是一個人高貴品格的體現,也是最好的福報。
2.學會寬容。遇到別人犯錯,抱怨或怨恨就好比抱著仙人掌不撒手,自己也會遍體鱗傷。而像莫泊桑一樣懂得寬容,敞開心胸,少去計較,多換位思考,生活就會收起獠牙,給你以擁抱。
【適用話題】善良? 寬容? 悲憫? 友誼
誰更需要讀書
民國時期,梁漱溟到北京大學任教,講授哲學。一天課后,一名學生找梁漱溟談心,他說自己最近很苦惱,因為室友經常與他發生爭吵。其實,他和室友關系挺不錯的,兩個人有很多共同的愛好,對待大部分事物的觀點也幾乎一致。可能是性格或者生活習慣方面的原因,他們鬧得很不愉快。
梁漱溟幫學生分析了原因,可能是他們的性格都比較獨立,所以不擅長與人相處,尤其是好朋友之間的相處。學生覺得梁漱溟說得有道理,就請他給自己出個主意,改善與室友劍拔弩張的關系。梁漱溟思考片刻,推薦了幾本書,告訴學生讀這幾本書可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改善人際關系。
一段時間后,學生又找到梁漱溟,苦著臉說他與室友之間的關系仍舊沒有改善。梁漱溟問:“上次推薦給你的書,你找來了嗎?”“早就找來了。”學生回答。梁漱溟接著問:“你讀完了嗎?”學生臉上露出吃驚的神色,說:“我把它送給室友了,我希望他能提高與人相處的能力。”梁漱溟搖頭說:“這大概就是你們關系仍舊沒有改善的原因。改變應該從自己做起,而不是要求別人,寄希望于別人改變。”學生這才弄懂,原來梁漱溟讓他買書的用意是自己讀,而不是讓室友讀。
你覺得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應該由自己主動解決時,其實已經找到了解決的入口。你覺得出問題的是別人,別人應該去改變時,人際關系往往會陷入僵局。
多維解讀
1.改變他人不如改變自己。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等待他人為自己改變,但結果往往事與愿違。這個時候,與其將時間花費在改變他人上,不如將時間用在改變和完善自己上。與其等待別人為你改變,不如先從改變自己開始,一步一步去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2.要經常自我反省。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和各種各樣的人交流,在發生沖突時,應該放下固執和狹隘,多反思。通過反省讓自身變得更加優秀,才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適用話題】改變自己? 反省? 團結? 交往
摔模具的“泥人張”
很多人認為“泥人張”是模子代代相傳而來的,所以買來的泥人會有一種200年前文物的感覺,同時外界也羨慕張家可以一直用老一代的金字招牌。可實際上并非如此,每一代的“泥人張”都是在沒有模子的基礎上傳承下來的。
清朝時,張明山由于技藝出色而被慈禧太后召進宮捏泥人。臨行前,他特意將兒子張玉亭叫到作坊,當著他的面把自己所有的泥塑和模具全部砸碎了,他跟兒子說:“我要進宮了,今后張家的泥人就靠你了。”張明山一直認為,如果新作在舊作的基礎上沒有創新和突破,那就是失敗的。雖然心里萬般不舍,但為了張家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他只能摔碎所有的舊作,逼兒子一把。
當時張玉亭才十幾歲,沒有模子就意味著一切要重新開始。一家人的擔子,老顧客的訂購,全都壓在了他一人身上。張明山走后,張玉亭開始摸索著捏泥人,他憑借多年來在父親身邊學習的經驗,反反復復地練習,終于捏出了栩栩如生的泥人。為此,他特別高興,但隨之而來的又是挫敗。泥人的外觀雖然看起來和父親捏得相差無幾,細瞧風格還是有很大差別。苦惱之余,張玉亭頓悟:“父親砸碎所有的模具,為的不正是讓自己在原有的基礎上突破創新嗎?”從此,他不斷嘗試新想法,打破固有思維,因而使得“泥人張”成為經久不衰的民間藝術品牌。
多維解讀
1.創新就要打破固有思維。張明山被慈禧召進宮前,把所有的泥塑和模具全部砸碎了,目的就是讓張玉亭在原有的基礎上突破創新。而創新才是“泥人張”經久不衰的最大原因。這啟示我們,少一分走捷徑的心態,多一分有創新的追求,才能讓成功之路越走越寬廣。
2.成功多是逼出來的。真正的成功,其實不在他人身上,而是藏在自己身上。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么大的潛力。成功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遠比想象中的要勇敢、堅韌!
【適用話題】傳承? 創新? 逼迫自己? 塑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