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星池
摘要:隨著新時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發展,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成為教育的“新追求”。政治是高中階段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高考和其方面壓力的影響下,政治教學課堂很難起到培養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過于追求分數和成績也給政治教學活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為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得到良好培養,政治教師應做到教育理念的轉變,積極地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由“被動”跨入“主動”,進一步提升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此,本文針對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展開了探究,并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希望能夠給予一定參考。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
其一,學生在學習后自認為已經掌握了知識,認為通過自我認知就能學會政治課程的內容。這是由于政治內容與生活有較強的關聯性,學生會在自學后發現知識不夠新穎,甚至認為沒有聽課的必要。實際上,受到學生經驗和思維限制,其往往很難做到對政治內容的深層理念,也就難以看到知識背后本質。其二,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認知不足,僅將其視為學科,并未認識到其對自身行為價值觀的促進作用。而高中政治內容能夠為學生未來工作、發展提供正確的指引。其三,政治課堂吸引力不足,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習慣于運用單一教法,使得整個課堂長期處于單調沉悶的氛圍下,再加上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認為政治沒有數學等科目重要,也就容易放松對自身的要求。
(二)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時
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推進的背景下,諸多學校教師已經逐漸轉變教學理念。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仍有部分教師“教”的時間幾乎占據一整節課時間。本應是學習主體的學生,是按照教師的設計完成學習任務的,這樣的課堂活動形式仍受制于傳統教育思想。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缺少深入思考的機會,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其形成被動接受的不良習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缺乏民主意識,對學生主體性重視不足,使學生主動創新思維的發展受到影響。
(三)教學評價不足
目前,部分高中政治教師十分重視課程教學進度,在課堂中較少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較少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和反饋,這樣過于追求灌輸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課堂表現中的活躍度逐漸降低,最終使得課堂氛圍枯燥沉悶。同時,由于不同教師教學形式不同,在課堂評價上也未能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更難以兼顧不同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在政治課堂上,學生大多聽到的是“不錯”“很好”等評價,即便這些評價語言都是正面評價,但缺乏情感層面的關注,這樣較為隨意的評價會影響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過多給予學生正面評價,容易讓學生產生驕傲、自滿等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四)課堂活動安排不合理
政治學科對學生道德素養、人格品質等多方面具有重要影響,且課程教學內容對學生生活和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傳授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為人處世,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念。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更傾向于關注學生成績,在課堂上多圍繞理論內容展開闡釋,缺乏一定的開放性,學生也多以死記硬背的形式進行學習。盡管能夠讓學生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但并未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進行授課,難以打開學生視野。此外,教師也較少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學生們參與活動實踐類、辯論類活動的機會較少,阻礙了個人素養的提升。
二、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更新教師教學思想,轉向“素養本位”
在新時期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下,高中政治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已經勢在必行。因此,教師要扭轉自身教學思想,再從教學內容、評價等層面進行改革。首先,要突破傳統的教師觀,教師不應再將自身視為單向輸出者,要讓學生從接收者轉變主動學習者,還要遵循新課改要求,逐漸從知識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為了真正發揮政治教學活動的育人價值,教師要立足教學課堂,注重學生生活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并主動幫助學生提升自律能力。再者,要從陳舊的師生觀中走出,教師要將先進的啟發教育、賞識教育融入師生相處中,建立起師生平等的關系,鼓勵學生提出新想法或質疑,真正地營造和諧而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高效學習。例如,在講解《經濟社會》的教材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發展情況,讓學生將政治、文化生活相關的內容與經濟社會知識內容結合起來,使其形成一個綜合的政治知識體系,對我國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深入地了解。比如,教師可以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讓學生以拓展活動的形式搜集我國的相關經濟政策以及政策帶來的生活改變等,再讓學生回歸到課堂中,帶領學生們共同分享、探究不同的觀點,使其對全球化經濟產生新理解,提升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二)導入問題案例,培養價值觀念
在充分運用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引入社會實踐案例,以刺激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其主動把握學習要點。在講解教材內容時,教師要根據學生情況,靈活地導入案例分析,讓學生們從實際案例中獲取政治知識,使其對政治內容有一個深入的了解,使其能夠將將實際學習內容內化,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可以發掘與核心價值觀相關的內容,通過導入問題案例,引導學生在分析和討論中,了解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講解“我國的社會保障”時,教師可以呈現兩則案例:“小韓:每個月都繳納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還有住房公積金,將來有保障,心里踏實多了!”“老楊:以前有病不敢看,現在有病也不怕上醫院啦!城鄉居民醫保保障范圍擴大、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再也不擔心‘病根’變‘窮根’了。”在導入案例的同時,教師可以設置探究問題:“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涵蓋哪些方面?”“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和保障?”這時,學生們可以圍繞兩則材料內容分析我國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對比我國近些年的社會保障變化,提升學生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認同度,使得學生們能深入地思考問題,感受我國的安全保障,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培育。
(三)關注評價環節,構建師生關系
在政治課堂教學中,評價環節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提升整個課堂的活躍度。因此,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語言,以認真的態度,對學生行為表現進行評價。為了使得課堂教學評價更加有效,教師要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幽默的語言,為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其次,根據不同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要給予針對性評價,在肯定學生的優點的同時,要給予學生改進的意見,讓學生獲得更大進步的空間。此外,教師要善于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多關注學生的反饋、感受,讓整體學生都能在課堂中得到關注。例如,在分析“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教師可以呈現關于我國政府參與市場經濟調控的相關案例資料,并引導學生們結合教材內容說出自己的看法。在討論時,難免出現獨特的思路和方向,教師不應急于否定學生的答案,要從學生角度出發,通過嚴謹的語言進行評價、引導,讓學生逐漸地回歸到正確的方向上。針對學生們不同的回答,教師要把握評價的時機,及時肯定、贊賞方向正確的學生,讓學生上一階段的學習成果得到肯定,促使其積極投入到知識總結或下一階段的內容學習中。此外,教師在評價時要加以引導,讓學生結合已學知識進行思辨,使其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從而幫助其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促進學生的迭代完善,提升教學成效。
(四)布置探究作業,開展課程實踐
諸多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想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話,單純依靠課堂授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輔以科學有效的作業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內化學生的認知,使他們能快速構建起知識思維框架。當前,政治教學的作業大多用來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度,并沒有立足新課標要求,對學生社會反思、社會認知能力進行檢測與引導。對此,為了進一步發揮作業布置環節的教育效能,提升政治教學有效性,教師要重視作業布置,借助探究性作業,激起學生的探究意識,使他們能夠以更自主和更熱情的姿態投入到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探究中來,從而開闊他們的思政視野,讓他們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想實現學生政治素養綜合培育這一目標,需要將學生的認知和能力外化為實踐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他們的思想素養得以良好發展。對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依據教學計劃以及教學內容,積極開展探究型、活動型的實踐作業設置,讓學生能夠在相關實踐活動中更好地體會政治論點,從而達到深化學生認知和發展學生素養的目的。例如,在講授“經濟生活”的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以設置“有哪些個人收入分配方式?”的實踐作業,指引學生在課后或者周末結合身邊家庭的收入情況進行相應的政治調查實踐,了解“身邊家庭收入情況如何?”“個人收入分配類別有哪些?”“自己家庭收入有哪些是按勞分配?”“收入分配方式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如何?”等內容。這樣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從更全面的角度來理解本章節內容,另一方面也能豐富他們的政治認知,開闊其經濟視野,使他們明白更多關于分配形式、生產要素等方面的知識,對于他們政治素養的發展將大有裨益。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時代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師應順應時代教育發展的潮流,提升政治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有效培育。因此,教師要對以往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終身發展進行教學策略的制定,通過更新教師教學思想、導入問題案例、優化教學評價、布置探究作業等方式,提升政治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塑造健康、積極的人格,使其成為有理想、有擔當的終身發展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姜學亮.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3):95.
[2]張曉婉.關于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理性思考[J].讀寫算,2020(31):81.
[3]陳國凱.探究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