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生態體驗;幼兒園;德育
作者簡介:王玉花(1979.11—),女,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花神美境幼兒園,幼兒園一級教師,本科。
引 言
幼兒對道德行為、道德情感的理解是極為簡單的,因而教師在展開幼兒德育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幼兒的道德體驗予以重點關注。從個體體驗的角度來看,生態體驗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幼兒德育應該要將其作為基礎。簡單來說就是確保幼兒能夠在生命成長中逐漸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幼兒園也要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切實做好生態體驗環境的構建,尤其是要創設德育生態課堂,確保幼兒能夠主動投入其中,并將相關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如此才能使生態德育體驗真正加強,進而保證幼兒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得到大幅提高。生態體驗德育活動的優勢是明顯的,活動內容較為豐富,并可通過多種途徑予以實施。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將各種信息載體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對幼兒道德發展進行詳細記錄,同時要針對取得的實際效果予以全面評價,這樣才能保證幼兒的道德水平能夠有明顯提升。
一、生態體驗視域下幼兒德育的緣起及其實踐路向
在杜威看來,教育并不是提升道德水平的可行之策,在生活當中和他人展開交往、合作才是主要的發展路徑,所以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應該要對個體予以充分尊重,切實避免強制灌輸。生態體驗德育將個體生活作為出發點,能夠確保德育教育具有的實踐性充分展現,而且個體也可依據實際情況來對內生態予以適當調整,使道德發展能夠真正呈現出人文性。
生態體驗德育屬于全新的道德教育方式,其是從自然生態以及內生態角度來對道德進行審視,了解其具有的內涵,并將主體關系予以明確,也就是將生態體驗作為關注的重點,以期能夠對各方面關系有更為深切的感悟,進而保證道德智慧能夠真正有明顯提升。隨著生態教育、環境教育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生態體驗德育的受重視程度大幅提升。在展開傳統道德教育的過程中,道德知識的教育是不可忽視的,這樣可以使受教育者掌握更為豐富的道德知識,個體的道德能力也會有明顯的提高。而生態體驗德育是將傳統德育作為基礎,關注的中心放在了個體人格、品質的形成,也就是要通過實踐體驗來促使個體生發出更為強烈的道德情感,同時道德認知也會得到大幅提升。在生態體驗德育中,教育者采取可行的措施來保證受教育者能夠掌握相關的道德知識,而且整個過程是將體驗作為中心的。
從主體關系這個角度來說,教師承擔的主要是引導者的角色,使幼兒在學習道德知識時更為主動,道德體驗也會更為豐富。在展開生態體驗德育的過程中,幼兒會沉浸在教師營造的氛圍中,進而將自身擁有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使幼兒的健康人格能夠逐漸形成。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和學生間呈現出的是共生關系,這就使得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更為理想。由此來看,生態體驗德育除了要對道德內涵、主體關系予以明確外,還要構建起更為適宜的道德教育情境,使道德教育能夠圍繞全新的模式展開。
從幼兒德育角度來說,在實施生態體驗德育的過程中,應該要以實踐活動作為出發點,促使個體產生更為深刻的體驗,對道德行為有正確的理解,進而切實滿足道德需求。幼兒的年齡不大,教師在展開德育教育時應該要引導其通過自主建構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并依據教育的實際需要創設出適宜的體驗活動。為了使幼兒體驗式德育真正具有實效,教師要將生態體驗作為關注的重點,使其能夠對生命的感受更為深刻,進而保證道德品質能夠逐漸提高。
二、生態體驗視域下的幼兒園德育路徑
(一)引入“生態體驗”新觀念,營造生態體驗德育的氛圍
當下可以采用的德育模式較多,而生態體驗則是其中之一,其和傳統說教式教育是存在明顯差別的。生態體驗德育即在展開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將德育理念融入其中,也就是要將德育切實滲入學校、家庭、社會、自然之中,這樣一來,整個德育教育就會呈現出層次性,而且個性特征是明顯的。對生態體驗德育予以分析可知,其是將自然生態、類生態、內生態為基礎,進而尋找到切實可行的德育模式。生態體驗德育通過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使幼兒能夠真正沉浸其中,這樣一來,幼兒就會主動接受教育,學習角色也就出現明顯改變,進而保證其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參與其中,正因為生態體驗德育具有這樣的優勢,所以能夠被廣大家長、幼兒普遍接受。幼兒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引導幼兒逐漸形成對生命、生活的正確認知。從生態體驗活動來說,實踐環節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也就是要保證體驗場景的營造、開放式對話以及反思性表達能夠切實做到位。因此在展開生態體驗德育時,可以幫助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積累經驗,將其和生命意義相互關聯,以生存實踐作為出發點,確保教育真正呈現出實踐性、反思性,使教師、幼兒的體驗質量有大幅提升。進行生態體驗德育時,要傳承傳統美德,其中的關鍵是生態德育、環境教育,并整合相關的教育因子、教育資源。生態體驗本就是德育教育的組成部分,在進行幼兒德育教育時,將生態體驗這個理念予以引入可以使德育教育實效性大幅提高,為幼兒將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1]。
(二)擁抱綠色,彰顯幼兒園發展特色
1.營造整潔優雅的校園環境
幼兒園的環境整潔、優雅,可以對幼兒的心靈起到更好的熏陶作用。在對校園環境進行營造的過程中,要確保切實展現出環境的育人作用,保證人和自然能夠真正保持協調關系。打造校園環境時應該要結合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使生態教育環境的建設目標能夠切實達成,這樣一來,幼兒就能夠更為積極地投入自然中,學習的主動性也會大幅提升。辦園的特色、成果等也應該在醒目處呈現,使德育目標順利達成。
2.形成極富特色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的建設是不可忽視的,要使其渲染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大班可以講述中國成語故事,中班則可歌唱紅色歌曲,而小班可以朗誦德育童謠。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還要依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實際需要來布置活動室、走廊等,選擇合適的連環畫、名家書畫來進行裝飾,使幼兒對感恩、誠信等品德形成正確的認知[2]。
(三)引進課堂,將生態體驗德育融入教學中
幼兒正處于成長進程中,社會環境會對其成長產生直接影響,這里所說的環境指向以下兩方面:其一為成人設計出的各種教育活動,包括音樂教育、語言教育等;其二為教育過程中教師投入的情感及其產生的影響力。切實完成好社會教育能夠使幼兒對美與丑形成正確的認知,而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將情感因素融入日常教育當中。比方說,鳥類、森林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互依賴關系,鳥類消失的話,森林必然會萎縮,并最終消失;大量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如果此種情況無法避免的話,最終受到傷害的只有人類自己,若想改變此種狀況,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動物保持平等關系,這是人類生存、延續的關鍵所在。在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時,環境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幼兒可依據個人意愿來對相關事物進行重組,并展開豐富的想象,通過繪畫來將想象予以呈現,這個過程從本質來說屬于認知行為,對其加以充分利用可以使幼兒逐漸形成環保意識。幼兒通過繪畫作品將其所見所聞、所感所想表達出來,進而理解自然、人類間的實際關系;教師組織幼兒展開體育活動、音樂活動時,也可營造出以環境為主題的情境,確保生態體驗教育能夠真正滲入其中。
幼兒園的各個學科中均蘊含一定的德育資源,而要保證德育教育更具實效性,日常教學中就應該要保證教師、幼兒能夠形成共同體驗,進而使學科教育的德育價值能夠真正展現。從語言活動的角度來說,其中蘊含的環境因素是豐富的,在展開生態環境教育的過程中,詩歌、散文等均要予以充分利用。對語言文字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除了要保證幼兒能夠了解其中蘊含的情感外,還可介紹作者的情況、時代背景等,使幼兒感受到生活中的各種美,并能夠通過自己的語言將其展現出來,引發內心共情;將社會活動、科學活動等加以充分應用,可以使幼兒對動植物、農產品等有初步認知,認識到山河的壯麗。將生態體驗教育融入課堂教學之中,確保幼兒的主體地位更為穩固,這樣可以使幼兒的認知真正得到提升,時空視野能夠進一步拓展,如此可以使其人格更加的完善[3]。
(四)以美益德,拓寬生態體驗德育的途徑
1.創意戲劇活動滲透生態體驗德育理念
創意戲劇是展開幼兒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為了使創意戲劇真正展現出所具有的教育價值,應該要將生態體驗德育切實融入其中。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教師對劇本進行編排的過程中就要選擇合適的德育要素進行滲入,確保幼兒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真善美形成正確的認知。將創意戲劇活動加以充分利用,促使幼兒能夠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有助于幼兒形成同理心。比方說,為了使幼兒樹立起自信,在對角色進行分配時可以讓性格內向的幼兒去扮演堅毅的角色;如果幼兒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為了使其能夠真正明白受害者的感受,其扮演的角色可以是受到欺凌的孩子,這樣可以使其主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進而加以約束。教師還要組織好排練、演出,使幼兒更好地進入貼近生活的情境當中,德育教育也能夠順利展開,并達成教育目標[4]。
2.美術欣賞活動滲透生態體驗德育理念
藝術之所以具有美感,是因為其將真、善結合起來。將審美教育切實做到位可以使幼兒的智商、情商、道德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師在展開美術欣賞教學時,應該有意識地將生態體驗德育這個理念予以滲入,使幼兒感受到藝術作品具有的魅力,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比方說,幼兒教師可將美術欣賞活動的主題凸顯出來,通過“家”“五星紅旗”之類的主題活動來展開德育教育,這樣可以保證效果更為理想。當然,在整個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發揮引導作用,這是保證德育、智育、美育相結合的重要基礎。引導幼兒進行美術欣賞,可使其受到感染,繼而通過可行的方式直接表達,這樣就能夠真正做到教育、藝術的良好結合,確保幼兒的身心成長更為穩健,道德品質逐步提高[5]。
(五)以教學研究為抓手,多維并舉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為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幼兒園應吸收小、中、大各學段中教學經驗豐富、教研能力較強的優秀教師,創設由教學骨干教師及思維創新的新教師組成的課題研討小組,并借助園本教研、實驗班引領,通過參與式培訓、活動觀摩等方式來發揮課題研討小組的優勢,在示范輻射中促進全體教師的專業成長。通過生態體驗活動、勞動實踐、社會實踐等手段,提升教師實施生態式體驗教育的能力,以此構建富有園本特色的生態式德育課程模式,提高德育課堂的多樣性、趣味性與有效性,為孩子生命成長筑基[6]。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園教學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應遵循平等、尊重、公正的價值導引,讓幼兒在活動中感悟、體驗、明理、踐行,在快樂體驗的過程中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使德育煥發生命的光彩與魅力。
[參考文獻]
黃靜.生態體驗視域下的幼兒園德育[J].學前教育研究,2020(07):93-96.
林園.幼兒園生態式德育課程的實施策略[J].求知導刊,2018(20):27.
柳仲珂,岳家銳.德育之花--在生態體驗中綻放[J].課程教育研究,2015(19):72-73.
吳邵敏.生態體驗理念下如何構建幼兒德育[J].求知導刊,2018(20):31.
范娟.幼兒園生態體驗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2017(16):75.
張衛紅.一種生態體驗下的幼兒家庭教育[J].考試周刊,2008(34):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