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建東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豬業作為養殖業的重點,其規模和數量不斷的增加,生豬肉品質不僅影響著人民安全,同時與進出口產量密切相關。我國近幾年出現嚴重的非洲豬瘟疫病導致畜牧產業結構進行了大力調整,養殖模式趨于規?;?、專業化,但很多養殖戶在疫病防控過程中難以做到規范,容易出現各類疾病問題,本文主要從生豬疫病防控存在的問題、豬場疫病監測有效措施和防治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綜述,供養殖業者參考。
關鍵詞:生豬養殖;存在問題;疫病監測;疫病防治;技術應用
隨著我國對養豬業的不斷重視,大量資金不斷涌入生豬行業中,在農村等基層地區生豬養殖成為了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很多企業和個體戶成為了養殖生豬的主力軍,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生豬健康問題成為制約養豬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影響生豬健康的諸多因素有飼養密度過大、飼養環境惡劣、粗放式飼養管理和隨意引種等問題。這些問題會誘發生豬出現各類疾病,導致豬場出現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必須要正視各種問題的發生,通過有效的疫病監測手段,爭取在生豬發病之前做到有效預防,減少損失,同時加強疫病防控技術的應用。
1生豬養殖存在的問題
1.1飼養密度過大
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提高,部分養殖戶不斷增加飼養密度以達到目的,從而忽略了生產安全的重要性,在場地選址、建設過程中存在過多的不合理之處,飼養密度過大造成大量的糞污沉積,若短期內不進行處理便會出現大量的有毒氣體積聚,造成大量有害細菌繁殖,同時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飼養密度過大同時是導致傳染性疾病快速傳播、發生潛在疫病的主要原因,一旦發生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飼養密度過大引起圈舍生豬發育不良,飼料利用率和轉化率低,間接提高飼養成本。根據高志文[1]的研究發現:飼養密度過大同時是引起沙門氏菌病、大腸桿菌病、傳染性支原體肺炎和傳染性腹瀉等重大疾病的主要原因。
1.2養殖環境惡劣
極端天氣是限制我國生豬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早晚溫度忽高忽低、晝夜溫差大,容易出現各類極端天氣。如北方地區氣候干燥寒冷、豬舍內通風不良等因素容易造成舍內溫度失調、濕度加大,導致生豬出現冷應激,誘使各類疾病的發生。部分南方地區氣候潮濕、溫度較高,若沒有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容易造成生豬出現了熱應激癥狀,濕度較大利于有害細菌繁殖,誘導各類有害疾病的發生。
在我國大部分農村中,小規模養殖場沒有完善的糞污處理設備,造成空氣污染、環境污染等問題。有害病菌在糞便中不斷繁殖,最后傳播導致生豬出現大面積死亡,誘發新疾病的發生。同時中小規模的養殖場缺乏生豬運動場,因此生豬極其容易缺少鈣磷等。礦物質元素和微量元素,導致生長發育不良,出現各類疾病,影響生豬養殖效益。
1.3粗放式飼養管理
大部分農村和散戶養殖者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通常采取粗放式的飼養管理,在生豬舍內建設投入、飼料成本控制、工作人員安排、飼料檢測和疫病監測等生產環節沒有一套合理有效的運行管理制度。往往會造成飼養成本過高、飼養環境惡劣、生豬質量較差、易發病和飼養死亡率高等負面特點,嚴重降低了畜牧生產效率,降低經濟效益的同時浪費更多生產資料。
1.4不科學的引種
大部分農村和散戶養殖為擴大養殖規模時常采用從外地引種的方式,但在引種過程中常違反引種要求,沒有對生豬進行合理的疫病檢疫、對引種地進行場地進行監測以及按規定時間對引種動物進行隔離和觀察。雖然引種豬表現正常,但引種過程中生豬常攜帶較多有害病原。潛伏傳播造成當地生豬品種質量下降、嚴重影響當地生豬安全,若大量有害病原進行傳播,生豬生長到一定階段,疾病會呈現暴發性感染,給當地生豬行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2豬舍疫病檢查方法
疫病出現最常見的位置便是豬舍內,為了減少疫病對生豬的危害,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檢測,最大程度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殺菌,為舍內養殖提供一個良好環境。
2.1監測生豬健康狀況
舍內養殖常會出現單只或整個舍內豬只健康狀況出現異常,而生豬健康則會關乎到整個豬場的安全養殖。為保證生豬舍內的健康養殖,必須要合理掌握生豬的具體信息,如:生長發育信息、引種信息、配種信息等,若生豬出現患病或疑似癥狀,要及時進行隔離救治,如出現嚴重傳染病癥狀,要及時進行撲殺,嚴格按照無害化處理要求進行操作,確保生豬健康成長。
2.2流行病學診斷
此類情況主要通過調查生豬疫病發生的癥狀、疫病類型以及規模程度進行判斷,并合理根據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合理根據生豬患病情況選擇性救治、隔離和撲殺,及時劃分疫區和疫點,給出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和防控措施,將疫病傳播范圍控制在最小程度。
2.3實驗室診斷法
此類方法主要針對肉眼難以發現和難以治療的生豬疫病,要以多次實驗、反復確認的方式進行確診,如豬瘟、豬藍耳病、口蹄疫等疾病,確定治療方法,減少生豬死亡損失,精準治療。
3科學合理的生豬疫病防控對策
3.1加強舍內環境控制
生豬舍內環境控制在養殖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減少有害病原滋生、切斷病原傳播速度,有效的環境衛生消毒工作是舍內健康養殖的基礎,一方面對工作人員進行無菌消毒,確保工作人員不攜帶有害病菌,作為移動傳染源進行傳播。另一方面對生產工具、生豬活動場所進行消毒,要做到定時、全面消毒,確保生豬處于一個衛生、安全的環境下生長,有效保證生豬肉品質安全。根據王永[2]的研究發現:通過合理調整生豬舍內飼養密度能夠有效緩解生豬疫病防控壓力,減緩疫病傳播速度。實時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加強舍內環境通風,確保生豬舍內溫度、濕度處于正常值,利于生豬生長發育。
3.2加強飼養管理措施
生豬防疫的關鍵在于飼養管理,適宜的飼養管理措施有利于減少生豬發病率和死亡率,生豬飼料的保存和選擇作為飼養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起到了關鍵作用,高質量的飼料為生豬提供足夠的營養和抵抗力,有效降低生豬疫病的發生概率:①不同生豬發育階段合理選擇飼糧,切不可粗放式進行飼喂,要合理根據生豬采食量進行飼喂,不可過度飼喂,引起過度肥胖,也不能為了節約飼料成本,隨意飼喂不屬于該階段的飼糧,最后適得其反,導致生豬發育不良、抵抗能力差等一系列問題;②飼料保存于環境衛生良好、通風、溫濕度正常的環境下,防止飼料病變,一經發現飼料出現霉菌毒素等污染要及時更換飼料,防止造成生豬出現更大傷亡,盡量減小損失;③定期對日糧進行檢查,采用肉眼觀察和實驗室化驗等方式檢查,確保飼料在干凈衛生的情況下飼喂生豬,以防止霉變飼料導致生豬抵抗能力下降。
3.3強化免疫接種,增強豬群抗病能力
根據王家鵬等[3]發現積極開展生豬免疫接種,制定生豬防疫計劃能有效提高豬群抗病能力。合理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將難以救治的弱豬、病豬及時進行淘汰,減少養殖壓力和飼養成本。
3.4科學引種,加強檢疫力度
科學引種能夠有效增加豬群免疫能力,但是引進病豬也會導致整個豬場遭受到毀滅性打擊,因此加強檢疫力度就變得尤為重要。引進生豬進入豬舍時需要隔離飼喂30d,進行各項指標檢查后確定無危害病原攜帶后才可以引進,這樣引種方法能夠增加生豬抵抗力,增加生豬群體免疫能力。
4小結
當前我國生豬疫病防控存在著很多問題,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生豬死亡率高等現象。本文主要通過列舉舍內疫病檢查方法和給出科學的疫病防控對策進行解決,旨在為養豬業提供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高志文.春季生豬疫病防治關鍵措施[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1(6):177-178.
[2]王永.養豬場豬疫病監測與疫病防控分析[J].吉林畜牧獸醫,2021,42(4):30.
[3]王家鵬,袁曉娟.生豬疫病防治技術的應用分析[J].今日畜牧獸醫,2021,3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