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禹,劉強,李彩虹,龍冬梅,魏玲
摘要:為了解四川南充地區養殖場牛病毒性腹瀉病的感染情況,通過隨機采集來自8個縣(市、區)的不同規模養殖場、不同用途、不同飼養方式等牛的血清共計1,000份,進行牛病毒性腹瀉抗體水平檢測。結果顯示,牛血清抗體平均陽性率為18.53%,證實南充地區調查牛場牛群普遍存在牛病毒性腹瀉病感染。由此初步了解了本地區牛病毒性腹瀉病感染和流行病學特點,為該病防控提供理論依據,逐步實現該疫病凈化的目的。
關鍵詞:牛病毒性腹瀉;分子流行病學;調查;防控措施
牛病毒性腹瀉病(bovine viral diamhe,BVD)是牛場一種最為常見的傳染病,臨床上該病病原是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ovine viral diamhe virus,BVDV),BVDV能夠感染牛羊、豬、駱駝、鹿等多種動物,但臨床上牛最為易感[1]。BVDV屬黃病毒科瘟病毒屬,可進行母嬰傳播等垂直傳播,也可進行水平傳播如飛沫傳播等,牛感染后多為隱性感染,主要表現為犢牛腹瀉、急慢性膜病、母畜流產、產死胎或畸形胎等[2]。臨床上該病常持續感染和混合感染,引發機體免疫耐受、免疫抑制,給養殖業帶來嚴重危害。當前BVD在全世界尤其是畜牧業相對發達地區廣泛流行及傳播,是危害全球養牛業的重大經濟性疾病和免疫抑制性疾病。BVD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B類傳染病,我國在進出口檢疫中將其定為二類傳染病[3]。我國自1980年首次分離出BVDV以來,該病在我國養殖場普遍存在,并且陽性率逐漸呈遞增趨勢。根據已報道的BVDV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新疆北疆部分集約化奶牛場、福建省部分規模牛場、黑龍江省部分奶牛場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牛群存在BVDV感染,且感染率居高不下,研究發現BVDV可通過持續感染的胎牛進而造成永久性傳播,BVD是危害牛群健康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嚴重制約著養牛業的健康發展[4]。本研究基于牛病毒性腹瀉病的流行現狀和危害,且BDV流行病學調查西南區域研究極少的現狀,通過檢測當地部分養牛場部分牛群血清樣本,分析BVDV的感染情況,初步了解南充地區牛BVD的流行情況和流行病學特點。根據檢驗結果,建議相關養殖場采取及時淘汰陽性感染的牛只,同時加強免疫保護牛群,降低感染風險,有助于在當地控制及凈化牛病毒性腹瀉病。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被檢血清來源
2020—2021年,通過尾靜脈采血隨機采集到四川省南充地區8縣(市、區)牛血液樣本共計1,000份,分離血清后待用。采集血清樣本中,規模養殖場血清份數一共700份,分別來源于高坪區、順慶區、營山縣、蓬安縣、閬中市及南部縣各100份,西充縣50份,儀隴縣50份;散養戶牛血清數共計300份,分別來源于高坪區、順慶區、營山縣、蓬安縣、閬中市及南部縣各40份,西充縣30份,儀隴縣30份。
2)檢測試劑
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抗體(BVDV-Ab)檢測試劑盒由北京愛德士元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
1.2 方法
1)血清分離
采集的牛血用小型離心機 5,000 r/min 離心10 min,逐一收集血清并認真編號,明確樣品來源信息,4℃保存待用。
2)試劑盒檢驗
操作和結果判定均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牛病毒性腹瀉抗體檢測實驗原理為酶聯免疫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地域牛血清樣品中BVDV抗體檢測結果
對1,000份牛血清樣品進行了牛病毒性腹瀉抗體檢測,發現8個縣區抗體陽性率有所差異,詳見表1。由表1可見8個縣區樣品均有不同程度的BVDV感染情況,所采集群體陽性率為100%,其中嘉陵區陽性率31.4%最高,閬中市陽性率7.1%最低。
2.2 不同來源牛血清樣品中BVDV抗體檢測結果
1,000份牛血清樣品中,規模養殖場血清共700份,散養戶牛血清共計300份,通過檢測發現,規模化養牛場和散養戶BVDV抗體陽性率也有所不同,詳見表2。由表2可見無論是規模化養殖場還是散養戶都應加強BVDV的防控和凈化工作,總體來看規模化養殖場血清抗體陽性率11.3%,顯著低于散養戶平均陽性率35.3%(P<0.01),規模化養殖場在BVDV防控工作做得要強于散養戶。
2.3 不同用途牛血清樣品中BVDV抗體檢測結果
1,000份牛血清樣品中,包括奶牛500份,肉牛300份,種牛200份,經檢測乳用牛、肉用牛和種用牛BVDV抗體陽性率差別也較大,詳見表3。由表3可知,乳用牛和肉用牛BVDV抗體陽性率差異不顯著(P>0.05)。但兩者與種用牛BVDV抗體陽性率差異顯著(P<0.01)。種用牛BVDV凈化水平更好。
2.4 不同飼養方式下牛血清樣品中BVDV抗體檢測結果
將采集的牛血清按照飼養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舍飼、半舍飼及放牧三種飼養方式抗體陽性率差別較大,詳見表4。由表可見放牧飼養牛群的抗體陽性率最低為6.5%,舍飼和半舍飼牛血清BVDV抗體陽性率差異不顯著(P>0.05)。
3 討論與小結
牛病毒性腹瀉病是威脅全球畜牧業的危害巨大的重要疫病之一,每年因BVD的流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極大阻礙了養牛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當前我國規模化牛養殖業的迅速發展,規模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四川地區作為傳統的重要牛養殖基地,及時了解、掌握當地BVDV的流行情況非常必要。本研究采集四川南充地區8個縣(市、區) 1,000份牛血清樣品,應用牛病毒性腹瀉病抗體檢測試劑盒對血清樣品進行了BVDV的抗體檢測,由此獲得了不同地域、不同來源、不同用途及不同飼養方式下牛BVDV抗體陽性率,實驗數據顯示調查牛群中BVDV感染情況普遍存在,整體陽性率略低于其他地區研究報告值。相關養殖單位應通過加強管理進行科學防范,逐步降低牛場感染率。感染率相對較低的單位及時淘汰清除陽性牛,能夠達到快速凈化的目的;感染率相對較高的單位應制定科學有效的免疫程序,加強日常飼養管理,隔離飼養治療陽性牛,并逐漸淘汰年齡大、難治愈的持續感染牛;有條件的牛場,可在日常定期進行BVDV抗體抗原監測,及時了解牛群的感染情況,并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養殖策略。研究結果也揭示了BVD在南充地區的流行現狀,為當地BVD的防控提供了實驗依據,為后續病原分離鑒定及生物特性學分析打下詳實基礎。
BVDV可進行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多途徑傳播,同時還具有跨越物種傳播能力,牛病毒性腹瀉病不僅可導致牛群的繁殖和生產性能下降,還可以通過混合感染其他牛呼吸道疾病或消化道疾病,一旦牛感染BVDV后,會在機體內經過一段短暫的潛伏期,就可能發展成病毒血癥,隨后BVDV就會隨著感染牛的分泌物如唾液、精液、乳汁等排出體外散毒,使得BVD的防控與凈化難度逐漸增大。BVDV感染普遍存在的原因,主要與日常飼養中管理措施不當有很大關系,如牛場日常監測不及時,衛生清理不徹底、病牛不及時隔離及直腸檢查或疫苗免疫等未嚴格消毒操作等為BVDV的流行埋下了隱患[5]。
BVDV在我國養殖業中的流行未得到有效控制,總體流行范圍與感染數量呈現上升趨勢。近年來我國牛場均普遍存在BVDV感染,陳銳等[6]調查發現我國西部地區規模化牛場BVDV陽性率高達84.1 %,其中乳用牛陽性率更是高達85.4 %,肉用牛和種用牛陽性率分別為47.7 %和48.6 %;我國東部省市牛場BVDV抗體陽性率約為77.8%[7]。目前商品化BVDV疫苗尚未研發應用,臨床上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BVD對養牛業的危害巨大,牛感染后會出現腹瀉、黏膜糜爛壞死、白細胞數下降等臨床癥狀,大大降低了牛的生產性能。種用牛感染BVDV后,凍精、胚胎等生物制品會被BVDV污染,該帶毒的生制品會通過配種或胚胎移植,引起該病的水平傳播。牛病毒性腹瀉病被認為是“犢牛殺手”,就是因為犢牛發病后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該病也是臨床上導致犢牛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BVDV感染后對犢牛、育肥、產奶性能及繁殖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進而增加經濟損失。同時BVDV也為畜禽共患病或人畜共患病,患病牛或隱性感染牛向環境中釋放病毒,對其他畜禽的養殖和疫病防控、畜牧從業者的生命健康、肉乳制品、公共飲水等公共衛生環境安全存在潛在的威脅。當前BVDV基因多樣性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某一地區甚至同一牛場牛群中流行著多種BVDV亞型,使得BVDV防控和凈化難度增大。因此,養牛場開展BVD凈化是一項緊迫、長期的工作目標,對當地養牛業的健康發展及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煒,武華.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的多型性及疫病防控[J].動物醫學進展,2008(4):96-99.
[2] 段進剛,雷程紅,葛婷,等.牛病毒性腹瀉病診斷技術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 (1):93-96.
[3] 李寶龍,陶軍,黃忠,等.某奶牛場牛病毒性腹瀉的血清學調查[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20(4):40-42.
[4] 魏偉.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抗體間接 ELISA 檢測方法的建立及臨床血清學調查[D].東北農業大學,2009.
[5] 陳銳.中國西部四省區散養肉牛BVDV流行病學調查和一株分離毒株的全基因組測序[D].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2016.
[6] 陳銳,范學政.西部散養肉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流行及遺傳變異[J].中國農業科學,2016,49(13):2634-2641.
[7] 何海健,蔣春燕.浙江省豬病毒性腹瀉的病原流行病學調查與綜合防治方案[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