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娜

摘要:目的:在老年病康復過程中給予心理護理,探索其作用。方法:研究人員選取了處于康復期的老年患者135例,選取時間為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將選取的老年患者分為基礎組67名患者、研究組68名患者,對兩組研究對象分別給予常規護理模式、心理護理模式,在護理結束之后探索兩組研究對象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情況。結果:通過對兩組研究對象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進行對比分析得知,研究組68名對象的各方面均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結論:對于處于康復期的老年患者而言,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可以使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到緩解,從而加快恢復進程。
關鍵詞:心理護理;老年病;康復;作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6--01
現階段醫療行業呈現迅速發展的趨勢,不僅醫療技術有所提高,而且護理理念逐漸優化,在此背景之下,人們對護理工作的開展情況也越發關注。對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身體正處于退化階段,患病幾率相對較高。在康復期間,老年人往往會出現諸多心理問題,如害怕疾病復發或者康復時間較長等不良心理狀態,不僅會使患者心理壓力增加,而且會降低治療效果,對于病情的康復較為不利,基于此,在老年康復過程中往往給予必要的護理措施,傳統的護理模式只是結合老年患者的病情給予相應的護理,并未從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出發,因此護理模式存在諸多不足,本項研究引入了心理護理模式,從心理角度對老年患者給予全面、科學的護理,探究心理護理的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患者資料
研究人員自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選取了在我院處于康復期的老年患者共135例,將選取的135例研究對象分為基礎組67例、研究組68例。在基礎組67例老年患者當中,男性與女性的人數相差不大,男性有35例,女性有32例,年齡在61歲至90歲之間,疾病類型包括慢性支氣管肺炎、塵肺病、冠心病以及高血壓等。研究組68名研究對象中,男性人數有37例,女性人數有31例,年齡在62歲至88歲之間,疾病類型包括慢性支氣管肺炎、高血壓、塵肺病以及冠心病等。通過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各項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并無明顯差異。
1.2方法
1.2.1基礎組
給予基礎組研究對象常規護理模式,主要是針對患者的用藥情況、用法給予相應的指導,同時囑咐患者在飲食過程中攝入低脂、低鹽類食物,并引導患者進行定期的康復訓練。
1.2.2研究組
給予研究組68例研究對象心理護理模式,內容如下:第一,認知糾正。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中了解老年患者的各方面情況,如病情、理解能力等,根據掌握的情況制定認知改變計劃。護理人員應將老年患者的病情以及預后方案詳細告知患者,同時講解康復期間的注意事項以及預期的康復效果等,在講解的過程中應耐心回答老年患者的問題,在此基礎之上,使老年患者對自身康復有相應的認識,從而避免錯誤認知產生的不良情緒。在溝通時,護理人員的態度將影響溝通效果,因此,護理人員需要整理心情,以和藹的態度、積極的心態面對患者,講解知識,這樣便于老年患者更好的接受知識。第二,心理疏導。于心理疏導而言,主要是從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入手,利用多種方式引導老年患者樹立康復信心,從而使患者轉變心理狀態,在這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在日常溝通中了解老年患者的情緒變化,在溝通中利用積極的語言以及柔和的態度,激發患者的康復信心,使其在康復的過程當中放平心態,摒棄煩惱,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緩解心理壓力,例如日常鍛煉、相互溝通等,與此同時,應發揮患者家屬在患者情緒引導方面發揮的支持作用,使患者逐漸放平心態。第三,身心放松。身心處于放松狀態,老年患者的心情也將處于愉悅、輕松狀態,因此,可以在病房播放老年患者喜歡的戲曲或者輕音樂。與此同時,可以引入深呼吸放松法,使患者在深呼吸的過程當中緊閉雙眼,經鼻呼氣深吸氣后憋氣,兩秒后緩慢吐出,在學習深呼吸放松法的過程當中,可以使老年患者的頭腦放空。
1.3觀察指標
針對基礎組67名病患、研究組68名病患分別給予常規護理模式、心理護理模式,在護理結束之后,針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情況進行對比分析,主要以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為主,分數越高則說明抑郁或者焦慮情況越嚴重。
2.結果
對比基礎組67例患者、研究組68例患者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情況,經對比得知,研究組68例患者的各項評分均較低,見下表。
3.討論
于老年患者而言,身體機能較差,抵抗力較弱,因此患病幾率較高。近年來,老年疾病主要以慢性病為主,這類疾病的恢復時間較長,治療難度相對較大,在治療以及恢復期間,老年患者會出現諸多負面情緒,如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會對患者的身心產生一定影響,對于后期康復較為不利。基于此,本項研究選取了135名老年恢復期病患,將135例研究對象分為基礎組、研究組,分別給予常規護理模式、心理護理模式,經過實驗研究數據對比得知,給予心理護理的研究組68例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較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于心理護理而言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科學的手段對患者的心理活動進行引導,以此來達到良好護理目標,在護理的過程當中,針對老年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引導老年患者說出自身所思、所想,解決患者的疑問,使患者的負面情緒得到緩解,在這過程中給予相應的身心放松模式,使其負面情緒產生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從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合上述所言,在老年患者康復期間,應給予心理護理模式,調整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以此來縮短住院時間,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麗雅.心理護理在老年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探討[J].名醫,2018(09):176.
[2]鄧學能,周婷.老年康復護理探討[J].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7(06):90-91.
[3]于潁.老年患者的心理治療、心理護理及心理康復[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47):226-227.
[4]任聰芳.心理護理在老年患者康復中的作用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8):2399-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