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守正創新是新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守住根本,創新才有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創新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當前,高校要把握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理想信念的靈魂教育,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課程始終,把網絡融媒體發展作為突破口,建設一支“樂為敢為有為、可信可敬可靠”的思政課教師隊伍,“理直氣壯辦好思政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然大有作為,也大有可為。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6-0029-04
“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堅持思想工作‘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是當前做好新時期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則和重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立德樹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任。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育時代新人”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來“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1],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肖貴清認為,“‘守正’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活力之源,守正與創新相輔相成”[2]。白永生提出了思政課“‘守正創新’的重點是正確處理:教學目標統一與教學模式多樣、課程置統一與課程體系多樣、教材使用統一與教學體系多樣、教學管理統一與教學方式多樣”[3]等四個教學的具體矛盾。
概括起來,學者們的研究集中在:一是守正與創新的相互關系;二是構建內容豐富的思政課教學體系;三是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八個統一”的關系來提升思政課創新;四是辦好思政課要遵循基本規律,既遵循教學一般規律,又要遵循思政課程的特殊規律。這些論述為深入把握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提出了方向、路徑和理論思考,但高校思政課“守正創新”的實踐路徑究竟如何開展以利于教學,本文在專家學者們的論述基礎上,提出了“守正創新”的新路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的根本
進入到新時代,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和多元多樣多變的思想文化,對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出了更高要求。實現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守正和創新則成為進入新時代“兩個鞏固”的關鍵。
所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守正”,“堅守”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底線和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就是“兩個鞏固”[1],要增強對大學生的“四個自信”,引導他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偏離了這個方向,離開了這個基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就失去了根本,就喪失創新的底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守”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輿論宣傳的“底”。
思政課程要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特別是要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教學,這個根本不能動,而創新則是根據內容來豐富形式。內容再好,也需要形式的多樣性來豐富和發展,但如果內容空泛,盡管形式搞得花哨,不能堅持思政課的價值引領和政治立場,這也不是思政課的創新[4]。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的動力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入新時代發展的希望和途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發展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發生著“百年未有之變局”,高校思政課也面臨著更多挑戰[5]。思想政治理論課要適應變局和挑戰,必須大力創新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工作環境,因時而新,因勢而變,因事而謀。
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的生活環境、物質條件、認知方式、價值追求與過去相比,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代年輕人更喜歡以有創意、有彈性、更開放的狀態和方式去接受各種事物。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工作環境、對象、范圍、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上一代有用的方法,對當代的年輕人未必有效。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還停留在“身子進入新時代,頭腦還停留在過去時”,工作觀念不進行及時更新,授課方式不進行及時轉變,必然不能適應新時代工作對象、工作范圍、工作方式、工作環境的變化。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使得當代的傳播手段、傳播方式,甚至話語體系都發了巨變。因時因勢要求思政課必須堅決摒棄“一篇通稿打天下”的漏習。
思政課只有“鮮活”起來、“靈動”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思政課“創新”,“創”的是新的工作理念、新的工作環境、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工作手段,而非改方向、改內容,或者任意創造,不負責任地創造,隨心所欲地創造。
三、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的著力點
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然要求,是實現思政理論課入腦入心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的著力點就是要做到“兩個鞏固”。高校思政課解決好了“兩個鞏固”,堅定了大學生理想信念,其“培養時代新人”的創新就有了立足點、聚焦點和著力點。
(一)把握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的基礎。“怎樣培養人”是思政課守正創新的路徑,著眼于思政課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方法最有成效地培養黨的事業的接班人,其前提是必須把握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高度認識“立德樹人”的重要性。
這就要求思政課立足實踐,及時把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整個課程,讓這些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引導年輕大學生深刻把握世界發展走向,認清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感悟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6],要教育和引導青年大學生有堅定的立場、堅強的意志,以實現民族復興為己任,艱苦奮斗,勇于擔當,勇做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
(二)堅持“理想信念教育”是靈魂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重中之重是堅定理想信念[7]。當前,一些青年學生思想迷惘、精神萎靡、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動搖。革命時期,先輩們經歷各種艱難困苦,不畏犧牲、視死如歸、勇往直前。建設時期,先進模范為新中國建設忘我工作、艱苦創業,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從井岡山到長征,從“大慶鐵人”王進喜到航天科學家們,他們用崇高信仰、堅定理想、不畏犧牲的精神為我們書寫了時代華章。
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發揮這種精神力量,必須加強對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用“理想信念”的精神力量引領青年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用理想信念激勵大學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刻苦學習、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造創新,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的夢想。要通過思政課教師教學活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融入大學生成長發展的各方面,在分析認識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和學會處理生活問題、實踐難題、時代課題。
(三)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于課程始終是核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興國強國之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生活學習實踐中落小、落細、落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教師在教學上,要探索開展案例式、互動式、專題式等教學方法,實踐中要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教學,讓青年學生了解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彰顯的文化自信,從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不僅入耳入腦入心,更融入大學生生活點滴,成為大學生自覺的行動。
(四)網絡融媒體發展是突破口
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年輕人生活、學習、娛樂的主要方式。思政課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也就過不了發展創新這個關。面對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給思政課帶來的挑戰,思政課要贏得發展,贏得青年大學生,贏得未來,必須走進媒體,主動回應,積極應戰,順勢而為,順勢而行。
尤其,當前出現了融媒體發展的新理念。這個新理念就是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有效融合變為多媒體,從而為“我”所用,為“我”服務[8]。思政課要擴大影響力和宣傳力,占據網絡主陣地,必須充分重視當前媒體發展的新趨勢,有效整合傳播資源,整合新舊各種資源優勢,創新傳播方式、話語方式,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讓思政課活起來、動起來,改變當前高校廣播、網站、校報、宣傳欄等“各自為政”的現狀,不斷豐富傳播手段,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傳播矩陣,把黨的聲音、黨的創新理論送進學生心中,要用網絡中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方式來回應大學生的關切,讓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更富有時代感,更有吸引力。
要利用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手段找準問題、聚焦問題、解答問題,迎合青年學生對新媒體的喜歡和認同,探索“思政網紅”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培養主流網絡“大咖”,使黨的創新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網絡空間,引領網絡生態。讓正能量在新媒體時代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9-12]。
(五)建設一支“樂為敢為有為、可信可敬可靠”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保證
思政課要堅守根本,創新方式,就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扎實、政治素質過硬、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和宣傳的重要任務,是大學生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的指路人。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有堅定和正確的政治立場和信仰。
其次,思政課教學工作具有自身課程的特殊性,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也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教學業務能力要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專業水平要高。
再次,思政課創新還需要緊跟時代潮流,能夠貼近受眾心理,創新表達方式,所以,也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水平和創新知識[13-16]。
最后,思政課教師還應該具有家國情懷,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時時處處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
高校要完善思政課教師隊伍,尤其要把那些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水平的人員充實、選調到思政課隊伍中來。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選配和培養工作還存在著短板,隊伍結構尚需優化,當務之急是吸引、選拔各路有志于思政課教學的師資力量走進思政課堂,充實壯大思政課隊伍,在此基礎上,“建強”思政隊伍。堅持精神引領、典型引路的辦法,培育更多思政名師,創建更多名師工作室,讓更多思政課教師成為師德師風、教書育人的楷模[17-19]。
(六)“理直氣壯辦好思政課”是底氣
思政課“守正創新”是推動思政課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校能不能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關鍵在于守正創新的底氣足不足。
高校要“理直氣壯辦好思政課”,這個“理”指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氣”指的是堅持的底氣。那高校開好思政課有沒有底氣呢?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這是我們辦好思政課的力量源泉。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我們辦好思政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20]。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是我們辦好思政課“理直氣壯”的現實支撐。
有了黨中央的親切關懷,有了科學的理論支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的現實支撐,有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歷史文化積淀,理論、歷史、現實都讓高校有足夠的信心和力量把思政課辦好。
四、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既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生動力和有力抓手。守正與創新辯證統一,高校思政課應結合時代發展鼓勵創新,也要“堅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底線和基礎,二者相得益彰,助力高校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強調: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N]. 光明日報,2018-08-23(01).
[2] 肖貴清.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守正與創新[J]. 思想教育研究,2019(03):80-84.
[3] 白永生,方雷.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理論意蘊[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5):20-21.
[4] 熊曉梅. 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四個維度——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論述[J]. 現代教育管理,2020(08):23-29.
[5] 汪勇. 意識形態安全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守正創新[J].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7(06):92-95.
[6] 張秀榮,張詩豪.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的動因與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5):71-73.
[7]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0-81.
[8]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J]. 新聞采編,2019(02):1.
[9] 蓋逸馨,趙如玥,李杰.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守正創新的價值意蘊與實踐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9(11):96-99.
[10] 袁毓玲. 守正創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研究[J]. 高教學刊,2019(23):30-32+35.
[11] 陳金龍. 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思維方法——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J]. 思想.理論.教育,2019(04):4-8.
[12] 毛明明. 淺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中政治性和學理性的統一[J]. 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01):23-25.
[13] 王彥青. 新時代民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路徑研究[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40):145.
[14] 秦書生,艾萬麗. 當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六個要求”——學習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J]. 現代教育管理,2019(08):43-48.
[15] 盧黎歌. 堅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提升思政課的說服力[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4):29-31.
[16] 王奎. 思政課實現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的路徑探析——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對西方錯誤思潮的分析批判為例[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8):105-107.
[17] 孫強,馮瀟.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高校思政課建設的明確方向[J].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04):433-434.
[18] 楊學龍,艾麗芳.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探析——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J]. 宜春學院學報,2014(11):119-122+127.
[19] 陳馳,古劍. 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的價值、內容與路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04):5-12.
[20] 胡欣詣.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芻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視野下[J]. 學理論,2019(07):193- 194+213.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云南昭通市社科聯項目“昭通市創建文明城市的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003)。
作者簡介:劉萍(1971—),女,碩士,昭通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